首頁-專題-臺灣-公投制憲將臺灣引向何方?-兩岸輿情
兩岸輿情


 

2006年將向大陸宣戰? 臺灣陷入“公投”夢魘
 
 
  來源:      日期:2003-11-21 15:30

    新華網11月21日援引國際先驅導報消息 隨著選戰的不斷升溫,有關“公投”、“制憲”的話題也在臺灣島內持續發酵。廣大臺灣民眾,被各種有關“公投”的“口水戰”、“政治秀”折騰得滿頭霧水、身心俱疲;更有好事者把“公投”當作“麻辣鍋”,已迫不及待地開始“嘗鮮”……可憐的臺灣,已經無奈地陷入“公投”製造的“夢魘”。

  上週六,一個普通的週休日。當天的臺北是個難得的好天氣,記者於是抽空去淡水看夕陽。到了目的地才發現,著名的淡水老街早已是人滿為患,漁人碼頭上也到處散坐著欣賞海景和落日的人們……眼前的這一切真的很難和此時臺灣島內的“政治喧囂”聯繫到一起,幾乎讓人忘掉了那些“公投”、“制憲”、“選舉”,我突然産生一種感覺:大多數老百姓其實離所謂的“政治”很遠。

  撕下陳水扁的“遮羞布”到底害了誰?

  只要一想起泛綠陣營和泛藍陣營正為誰是正宗的“公投制憲’推動者而吵得不可開交,漁人碼頭漫步留在人們腦海中那種閒逸而舒適的氣氛就會蕩然無存。

  11月11日,在一個名為“民族主義、民主發展與東亞安全國際研討會”上,陳水扁的一席講話在臺灣選戰上空引爆了一個火藥桶。

  一香港知名媒體將陳水扁講話的要點歸結為三:一是重提“臺灣相對於對岸的中國一邊一國”;二是聲稱“以公投決定新憲法是制憲,而非修憲”;三是鼓吹在2006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舉行“公投催生新憲法”,在2008年5月20日臺灣當局新領導人就職後實施。

  就在陳水扁發表這番講話的第二天,國臺辦新聞發言人李維一表示,陳水扁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體中國人民的義憤,促使我們做好堅決粉碎“臺獨”分裂陰謀的準備。

  臺海局勢驟然升溫

  由於前一段時間一直領先的泛藍陣營的民意支援率下降,憋足了勁要贏回“政權”的泛藍怎能甘心:11月12日,泛藍陣營政策突然發生逆轉,宣佈改變對“公投立法”的立場,不再排斥決定“統獨”的“公投”。進而提出“新憲三部曲”及“十大原則”,主張明年二月提出“中華民國”“新憲”版本、明年中公投入憲、後年初“公投新憲”,實施“中華民國”“新憲法”,比陳水扁規劃的“新憲公投”還要早兩年。泛藍陣營終於放下身段,隨“公投”起舞。

  儘管連戰竭力為國親兩黨的“大逆轉”開脫,稱:“任何人都不能剝奪人民決定命運的權利,我怎麼能擋呢?但我不擋並不代表我同意。”示意是為了對付陳水扁拿自己當“遮羞布”的策略。但無法否認地是,當所有政治勢力都向“公投制憲”這個話題開放時,臺灣的命運無疑已經在一條佈滿暗礁的航道中起航。

  不知臺灣的政治家們有沒有考慮到這艘船上兩千多萬人的命運?

  對於這一點,民進黨當局其實也十分清楚。資深民進黨“立委”沈富雄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承:民進黨對不起臺灣人民,因為民進黨在野時誇大很多事,其中一項就是“臺獨”。民進黨明知道“臺獨”必定會面臨大陸和美國的壓力,會給臺灣帶來災難,但為了政治利益,民進黨過去一直告訴民眾“只要大家團結站出來就能獨立”,這其實是不對的。

  但為了自己的選票和政治利益,民進黨卻從來沒有真正面對這一點。高雄一位教師日前投書媒體指出,臺灣民眾已淪為政客手中的棋子,而臺灣的主流民意則被“臺獨”勢力綁架了。

  “在暴風雨説話時,我們誰還去聽小溪的低吟呢?”

   “他們吵他們的,我們只管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好了!”臺灣文化大學的一位研究生在和記者聊到時下吵得熱火朝天的“公投”話題時,只是淡淡地説了一句。

  一位曾從事新聞工作多年的“民意代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多數臺灣人民的願望是維持現狀,保持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實在不希望急著就什麼“制憲”、“統獨”搞什麼“公投”。 儘管朝野雙方都為“公投”鬧得不亦樂乎,但在大多數臺灣老百姓眼裏,所謂“公投制憲”實在是“一件很無聊的事”。

  但是,在政客的操縱之下,在四處蔓延的“公投狂熱”中,在“臺獨‘勢力打著民主旗號煽動的“群眾運動”的脅迫下,這些渴望安定的人們,能夠輕易地獨善其身嗎?

  這種擔心並不是多餘的。早在上月下旬民進黨煽動數萬人舉行所謂“公投大遊行”時,就有學者擔心“臺獨”勢力會不斷發動狂熱的“群眾運動”,用暴力手段威嚇其他族群。而事實的發展印證了學者們的憂慮。近日,民進黨和一些“臺獨”團體已合謀在11月26日、27日,發動萬人“包圍”“立法院”,裏應外合地推動所謂“公投法”過關。

  同時,由“公投”引發的政治狂熱,開始逐漸從臺北向臺灣島的每一個角落蔓延。

  近來,島內不少地方已傳出“公投獨立”的聲音:新竹市、雲林縣、苗栗縣、澎湖望安……如果説其中澎湖望安的訴求説“真實可信”的話,因為當地民眾認為當局搞“公投”將不利於兩岸和平,而位於臺灣海峽中間位置的澎湖望安為求自保,只有先行“公投獨立”了再説。 那麼另外一些要求“公投獨立”的聲音則頗具諷刺意義。新竹市的一位“議員”近日表示,只要“公投”通過,臺灣的每一縣市都可以不再是縣市,而可以通過“公投”建立“基隆國”、“澎湖國”、“臺中國”、“高雄國”……這樣一共可以産生20多個國家,造就20多個“總統職位”以及20多個“國會”與“政府”。

  這位仁兄還大膽預言説,那時“人人有官做。大家相互承認,友邦大增,實現了‘站起來,走出去’的理想。”

  據説還有其他許多好處,譬如“基隆國”的升學率太低,不妨搬遷到滿街都是大學的“臺北國”;嫌本“國”噪音、污染嚴重,可以住到有很多外婆的“澎湖國”。而且,“週游列國”,也將再也不是孔夫子的專利,島內民眾片刻之間便可實現。實在很想知道,當陳水扁當局聽到這些“美好的前景”時,心中作何感想?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下面這些情形多半不會為臺灣當局所樂見:如島內某大學近日就舉行“公投”,反對修建穿過校園的一條市政公路;還有的縣市半真半假地聲稱要通過“公投”拒絕向當局繳稅。

  可憐的臺灣,不知道要被“公投”成什麼模樣?

  在這場被有意“誇大”的“政治暴風雨”面前,普通的臺灣民眾要保持清凈和安寧,已經變成一種難以企及的“奢望”。

  有學者借黎巴嫩文豪紀伯倫的詩句,表達對臺灣目前政治環境的失望和不滿:“在暴風雨説話時,我們誰還去聽小溪的低吟呢?”

  站在淡水漁人碼頭的官渡橋頭時,望著平靜浩瀚的大海,望著海邊悠閒漫步的人們,記者心底曾依稀浮出這樣的念頭:多希望週遭那些“公投”的喧囂只是一場夢魘,多希望懷抱著大陸和寶島的這片大海能永遠這麼寧靜,更希望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能一直如同眼前這般幸福而平安……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