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11月21日消息 島內媒體昨日繼續批評陳水扁推動“公投制憲”,激化兩岸衝突,使臺灣“瀕於戰爭”。輿論認為,和平穩定“是臺海人民最想要的兩岸關係”。
據報道,臺灣《中央日報》發表題為“善變、善騙與擅辯的陳水扁”一文稱,由兩岸關係的歷史演變可知,“和平穩定”、“平行發展”的兩岸關係是臺灣人民最想要的兩岸關係,也是最符合臺灣人民的利益的兩岸關係。由歷史經驗可知,一九九二年“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提出後,兩岸隨即“擱置主權、政治爭議”、“統獨休兵”,雙方展開了合作雙贏的局面,如此既顧及我方的尊嚴,又創造兩岸經濟發展的無障礙空間,臺灣經濟持續向上提升,可以替咱臺灣人創造最大的利益。反之,陳水扁“臺灣中國,一邊一國”提出後,製造了兩岸緊張的態勢,甚至引發兩岸戰爭的可能性,導致臺灣經濟進一步向下沉淪。
臺灣《聯合報》社論稱,“宣戰、媾和的行使程式,憲法原有明定。如今竟稱宣戰、媾和將交付公投,聽起來好象更加‘民主’,但真正作起來恐怕難切實際。蓋今日戰爭往往瞬息決定生死勝敗,倘若‘國家’瀕於戰爭,竟然仍待付諸公投,公開辯論;萬一‘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質疑四起,恐怕尚未宣戰,‘國家’已亡。”
《中國時報》發表題為“請別再以‘激化兩岸衝突’,作為換取勝選的利器”,社論稱,“問題是如果僅只是‘輕忽’兩岸問題也就罷了,部分政客甚至完全不隱藏‘激化兩岸關係’的意圖,身居穩定大局的執政當局尤其嚴重,‘拼經濟’的語言完全消失了,在臺灣景氣剛見好轉之際,突然祭出一波波的選舉語言,擺明瞭拋更辛辣的議題逼大陸表態,‘公投’、‘加入WHO’無反應、就倡議‘催生新憲’、再沒反應就拋出‘公投制憲’,有沒有抵觸‘四不一沒有’。”
文章説,“我們知道拋議題的政客都很勇敢,勇敢到當下的臺灣已形成一種氣氛,越是能對北京‘嗆聲’,越是會激怒北京的,越是代表‘愛臺灣’;相反的,越是期盼兩岸情勢穩定,不生事端的見解,反倒越被描繪成是反動、是保守,這種不見兩岸衝突對立而不休的衝勁,置臺灣蒼生百姓于何地呢?我們知道‘拼選舉’的政客們什麼都不怕,但我們身家性命都在這裡,一個激化兩岸所換得的勝選,如果是要全體同胞共同承擔其不確定的後果,豈是一個欲謀大位者之為所應為?”(娟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