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分析
 
 
 
港報:求自保免後遭清算 扁謀“急獨”有三目的

  時間:2007-01-31 09:25    來源:     
 
 

  中新網1月31日電 香港《大公報》今日刊出臺灣問題評論員楊劍的文章指出,陳水扁的任期快完結,近期謀“急獨”的目的有三點。一、轉移焦點,減緩弊案壓力。二、貼近“臺獨”基本教義派,尋求任後庇護。三、佔據制高點,牽制黨內“天王”。

  文章説,2007年一到,意味著陳水扁的任期臨近尾聲。人們從他身上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臺獨”言論出現的頻率增高,“臺獨”的調門不斷拉升。更有趣的是在發表這些言論時陳水扁專門挑選向外國賓客或外國媒體訴説。

  23日陳水扁接受美國CNN專訪。在這個訪問中他幾乎把所有他可以想到的“臺獨”言論説了個遍,從拒絕“九二共識”,到堅持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海峽兩岸互補隸屬;從制定“新憲法”到加入聯合國,再到“領土、疆界”只涉及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等。這種誇誇其談的做法與許多“臺獨大師”指教的“臺獨要多做少説”信條不相符合。

  陳水扁為什麼要專挑在外國人面前發“臺獨”之言,因為他不敢面對臺灣民眾質疑的目光,不敢面對臺灣媒體直對的鏡頭。民眾和媒體最想從他那裏知道的是,在“國務機要費”案中他和他的家人貪污了多少,面對“司法”他將如何回應。心虛的陳水扁面對臺灣媒體是能躲就躲,只有在外國媒體和外國人面前他才可能按照自己的腹稿發言。

  文章説,陳水扁從來不是堅定地“臺獨”主張者,而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獲取政治利益,撈取選票曾經是他變來變去的理由,如今高喊“臺獨”為的是求得自我保護,以免卸任後遭清算。陳水扁的目的具體説來有以下三點:

  目的一:轉移焦點,減緩弊案壓力。

  陳水扁以及親信家人捲入的弊案能否得到“司法”的審判一直是人們關心的焦點。2006年紅衫軍的街頭鬥爭給了臺灣監察機關很大的勇氣,陳水扁的家人和親信遭到起訴。針對公務機要案,陳水扁先是以所謂的“外交機密”來加以搪塞,但是經過“司法”機關的認定,所謂的“外交機密”文件根本是捏造出來的非機密材料。於是陳水扁請求大法官“釋憲”,企圖通過“法律”程式的延宕,拖過眼前的難關。

   陳水扁編造謊言、蔑視“司法”必將引起了新的不滿。“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方法不能奏效,陳水扁只有“圍魏救趙”之計了。陳水扁企圖通過拉高“臺獨”的調門,轉移媒體的焦點;通過引發兩岸的交鋒,把自己扮演成為臺灣的英雄。陳水扁法律專業出身,“法律”現在最需要他做的一件事情是尊重“司法”,承認有罪。他現在鼓噪要制定“新憲”。作為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如果以這樣的無賴、無恥的方式對待“法律”,他推動制定的新“法律”還有什麼威嚴可言。

  目的二:貼近“臺獨”基本教義派,尋求任後庇護。

  陳水扁的任期即將達到終點。他不必再為選票操心。自2004年以後,陳水扁是踩著鋼絲繩過來的。這個鋼絲繩就是他的“總統”職位,這個職位可以保證他2008年卸任之前免予被起訴。2008年之後,他將從這個支撐點上下來,如果沒有別的支撐,他一定會掉進他的貪腐行為他自己設下的萬丈深淵。為了避免卸任後個人災難,他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司法”遊戲變成政治遊戲。

  2006年針對紅衫軍的抗議,民進黨進行了護扁動員。在高雄地方選舉中民進黨險勝。這些讓陳水扁看到了一股力量的存在。“臺獨”基本教義派儘管佔臺灣民眾的少數,但是在他們身上有一股暴烈、非理性的力量。他們只以“我群”和“他群”之分決定支援與否,而不論是非。在高雄選舉中,陳水扁説要舉家搬遷到高雄,也是要從這種力量中尋求安全感。陳水扁現在的所作所為,就是企圖利用“總統”這個可以發言之位,向“臺獨”基本教義派貼近,將“臺獨”樹立為這一群體最高的“道德價值”取向。有了這樣的價值取向,貪污、説謊都可以忽略不計了。按照陳水扁的設計,如果“司法”敢於在“卸任的太歲”頭上動土,“基本教義派”就會披掛上陣,走上街頭。“司法”系統將懾於民眾的“暴動”而放棄對他的追究。

  目的三:佔據制高點,牽制黨內“天王”。

  2008年“大選”將至,民進黨內的各大“天王”都在為成為民進黨的候選人而積極備戰。目前蘇貞昌和謝長廷都有較高的可能性。蘇、謝二人為贏得選舉機會,都表現出務實執政或身段柔軟的一面。這些都是在陳水扁腐敗案曝光之後為挽回民眾支援的努力,也代表了民進黨內部分力量未來朝向理性執政的一種嘗試。

  對陳水扁來説,這種趨向會使民進黨的支援者的評價體系發生變化。對陳水扁來説,這種變化是可怕的,會使陳水扁提前退出政治舞臺。陳水扁為了掌握黨內的決策制高點,必須掌控議題,掌控2008年的選舉主軸。陳水扁通過拉高“臺獨”調門,通過對權力的回收,讓民進黨內出現的“修正路線”失去支撐,牽制了任何有力的競爭者。陳水扁不僅不允許出現權力上的不尊敬,更不允許思維上的超越,因為超越就是背叛。這就是民進黨黨內改革派屢屢遭到圍毆的緣故。

  文章在最後指出,李登輝沒有做成的事,陳水扁也做不成。這是陳水扁自己説的。臺灣未來的發展將受制于兩個相互關聯的坐標:一個是島內兩股力量的消長,一個是兩岸力量的消長,而且後一個坐標是決定性的,陳水扁對此很清楚。但是眼下心虛內荏的陳水扁需要“臺獨”這張虎皮。只有躲在“臺獨”的虎皮下,陳水扁才感到些許的安全。陳水扁用盡各種虛妄的語匯,一股腦將“臺獨”的口號喊一個遍。在他看來,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為自己壯一壯膽,才能掩蓋他對於2008年卸任後的前途的恐懼。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