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分析
 
 
 
大公報:臺灣經濟差 民眾直叫苦

  時間:2007-01-17 15:26    來源:     
 
    人民網1月17日電 香港《大公報》今日署名評論文章説,陳水扁“執政”6年多來,臺灣經濟持續衰退,民眾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然而,陳水扁一家和其親信貪污受賄,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官、民相較,有著天壤之別,貧富懸殊加劇。臺“主計處”統計顯示:2005年家庭平均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差距超過50倍,創下歷史新高。

  評論分析,臺灣經濟持續衰退,貧富懸殊加劇,主要表現和原因是:

  一、民眾因失業、生活所逼,自殺人數不斷攀升。

  陳水扁上臺6年多來,有1.6萬多人自殺,現在的臺灣,平均每天有11人自殺,幾乎每兩小時就有一人自殺,每年自殺人數約4000多人,並在逐年增加。據臺灣“衛生署”最新統計,2004年自殺身亡3468人,2005年上升至4282人,2006年自殺人數超過5000人,自殺率居全球之冠。

  分析人士指出,失業是自殺的主要原因,臺灣近6年來,平均每年失業率為4.4%,超過國民黨時代的一倍以上,失業人口約45萬人,受涉及者超過135萬人,若不是有數十萬人到大陸工作,臺灣的失業率早就超過10%。悲劇之所以天天上演,實是“政策殺人、制度殺人”。例如,臺北市有個6口家庭,幾乎全家失業,擠在一間狹小的臥房裏,李姓夫婦只得輪流睡覺,58歲的父親,因不堪折磨,不忍讓負責全家經濟重擔的二女兒繼續受苦,帶著他最疼愛的小女兒投河自盡。再如,桃園一諶姓男子因欠地下錢莊30萬新台幣,被追討百餘萬債務,不堪逼債,與妻子和3名兒女燒炭自殺。

  二、因工資縮水,淪為窮人,臺灣出現“白忙一族”,生活難保。

  近些年來,臺灣經常性薪資原封不動,以致不斷出現“白忙一族”。所謂“白忙一族”,指的是有固定工作,卻入不敷出,甚至淪落為貧困錢以下僱員,他們並非失業者,有的人可能同時兼了幾份差事,卻淪為忙碌的“工作窮人”。前不久,在這一族群人中就發生了父母攜子自殺的慘劇。

  2000年以前,臺灣民眾的薪資漲幅幾乎年年超過5%,而陳水扁上臺後,連續6年年均加薪幅度沒有超過2%。與此同時,臺灣物價累計漲幅超過6.3%。據臺有關部門民調顯示,高達75%的島內上班族認為自己是“貧窮一族”。

  在薪資縮水、負債沉重的壓力下,很多上班族只好被迫兼職,但這並不能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困境。據調查,目前臺灣超過15萬戶家庭債務總額為月薪的12至45倍,即使每天工作24小時,也還不起債款。其中少數人只好鋌而走險,作姦犯科,或走上自殺的絕路。

  三、陳水扁當局“拼政治”重於“拼經濟”,以政治綁經濟、壓經濟,大搞意識形態挂帥,看重權位之爭,不顧民眾痛苦。

  在政治上敏銳,在經濟上麻木,長于、重於選舉,忽視經濟,一直是陳水扁當局執政的最大盲點。李登輝執政後,以意識形態治“國”,以封鎖自閉自外于全球經濟新潮;陳水扁執政6年多來,更是變本加厲,雖然口沫橫飛,大喊“拼經濟”,但實際上在“拼政治”、“拼選舉”,以意識形態挂帥,突出權位之爭,對內進行仇中、反中教育,並以各種手段箝制對大陸投資。去年陳水扁元旦祝詞對兩岸經貿政策,由“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調改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並稱這是臺灣當局對兩岸經貿政策的新思維與新作為。今年元旦陳水扁講話,進一步自詡胡説,經過一年的檢驗,臺灣經濟總體表現不壞。“本人認為沒有什麼問題”。真是瞪著眼睛説瞎話,自欺欺人。

  對陳水扁當局如何實施兩岸經貿政策,美日有識之士提出了真知灼見的看法。《日本時報》2006年11月15日刊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者邵新明題為《陳水扁虛擲臺灣發展機遇》的文章稱,民進黨上臺之後,陳水扁本來可以不再作秀,致力於發展臺灣經濟,發揚中國人文傳統。然而,陳水扁在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的問題上,畏縮不前,拒絕對外開放臺灣所有的經濟部門。由於陳水扁不顧民意,使企業家們最終紛紛向大陸轉移。

  該文還徑直指出陳水扁的錯誤做法和後果稱,陳水扁還不明智地拒絕兩岸“三通”,竭力將大陸的資本擋在門外。該文還明確指出陳水扁錯誤做法産生的根本原因稱,臺灣錯失的機遇反映出陳水扁當局的極度無能、自大和無知。陳水扁浪費了寶貴的6年時間,在此期間,他與在野黨爭論不休,一味迎合民進黨的“臺獨基本教義派”,並大搞去“中國化”。他甚至胡説臺灣人從來都不是中國人。這是多麼可悲的結局。

  四、島內民眾和外商對陳水扁當局的兩岸經貿政策不滿情緒日益升高,並加以痛批。

  陳水扁當局實行新的兩岸經貿政策後,使之更加緊縮、封鎖,加上陳水扁政權“朝中無能臣”,大政只能交付平凡庸碌、唯唯諾諾之輩操持,從而出現荒誕不經地操作經濟決策,加速了臺灣經濟的衰退與社會沉淪。

  陳水扁當局的現行兩岸經貿政策,不僅遭到島內民眾特別是工商界的反對和痛斥,同時,也遭到了外商的非議和反對,如歐洲商會、美國商會,在五、六年前就曾提出要求和建議:開放“三通”,解除兩岸貿易禁令。然而,由於政治利益、“本土利益”蒙蔽了陳水扁當局的眼睛和良知,反而更加頑固地實施其封閉的兩岸經貿政策,進一步禍害臺灣經濟。

  五、陳水扁當局的“鎖臺”政策,尤其是對島內企業投資大陸40%的上限,把臺灣經濟推到懸崖邊上,眼睜睜讓對手搶走商機,大大得利,而臺灣企業大受其害。

  在陳水扁當局“鎖臺”政策迫使下,一些臺灣企業只好向外另謀出路,如,日月光是臺灣半導體封測産業的第一大廠,最近被美商凱雷集團收購。而臺灣“行政院長”蘇貞昌、“經建會主委”胡勝正卻辯解稱,這是“外資對臺灣産業前途看好”的證明。其實,這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語。

  島內媒體指出,臺灣企業之所以選擇出走,主要是回避臺灣當局過多的不必要的管制,其中尤以企業投資大陸40%上限,被視為臺當局迫使島內企業者束手待斃的致命枷鎖。臺灣“經濟部長”陳瑞隆也不得不坦承,40%的投資大陸上限對島內廠商的投資佈局“有不利影響”。而陳水扁依然故我,對此不予理睬。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