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6月1日消息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的一篇分析文章説,陳水扁終於作出“權力下放”的決定,這是對他自己、及對民進黨最好的決定。因為他一旦釋出權力,放手讓蘇貞昌做事,不但可大幅降低弊案對民進黨的殺傷力,自然也緩解了民進黨要他下臺的壓力。
文章説,陳水扁此次終於願意釋出權力,完全是因為黨內外壓力。這一波壓力,其實早從去年“三合一”選舉民進黨敗選後就已開始。在大敗後第一時間,陳水扁放棄了選前由臺“立法院長”王金平“組閣”的構想,還找了向來聽話、他最能信任的臺當局前“行政院長”遊錫堃回鍋,但遊認為不妥而婉拒,並且推薦了蘇貞昌。
但陳水扁向來不喜歡蘇貞昌,也擔心無法駕馭蘇貞昌,一直很遲疑。蘇貞昌最後能出線,主要是因為“獨派”大佬看準蘇2008年的潛力,齊力相挺,才逼得陳水扁提名蘇貞昌。
但是在蘇貞昌擔任臺當局“行政院長”幾個月後,陳水扁開始踢到鐵板,蘇貞昌一連擋了臺灣“中油”、“臺電”幾個公營事業人事。在政策上,也開始允許封裝測試等業者到大陸投資的開放措施,明顯和陳水扁“積極管理”兩岸經貿來往想法不同。
而且,趙建銘涉“臺開”案一事爆發後,蘇貞昌第一時間並未挺扁,並且還公開批評臺當局“教育部長”杜正勝不該硬挺陳水扁的“磬竹難書説”,更讓陳水扁覺得蘇簡真是落井下石。
換言之,就在上周,扁對蘇的不滿幾達臨界點;但是這一週,他就釋出權力給蘇,為何有如此180度的轉變?泛藍的罷免壓力和民進黨要求下臺的聲浪,都是原因。
文章指出,就“憲政”程式而言,單憑在野黨,罷免案過不了臺“立法院”三分之二的門檻,但罷免案的提出牽動了民進黨內的權力鬥爭,才讓罷免案的討論顯得驚心動魄。
罷免案如果成立,呂秀蓮將是最大的獲益者。陳水扁下臺,就會由呂秀蓮繼任,她將掌握從政以來最好的機會,也是她由副轉正唯一的機會。
民進黨人士都已注意到,在陳水扁的對比下,沒有太大操守問題的呂秀蓮,民調支援度近來頗有上升;而且,呂秀蓮在民進黨內人脈不深,不用怕得罪人,一旦她代理陳水扁的職務,不無可能大刀一砍就要求徹查所有弊案。呂秀蓮支援度必然水漲船高。
文章説,呂秀蓮的動作也不小,她一度還私下請政壇重量級人士出面安排政黨高峰會,陳水扁知道後極度不悅。
呂秀蓮獲利,對蘇貞昌就相對不利。對蘇而言,放眼2008年,他已是民進黨內第一人,即使陳水扁還在位,他只要在人事上儘量區隔,就不會受扁的低聲望波及,甚而,扁將是在野黨攻擊的主要目標,反而可為蘇擋下子彈。
因此,趙建銘被收押後,蘇率先公開挺扁,一向支援蘇的民進黨“新潮流係”大佬也決定支援陳水扁。
文章最後指出,在此一背景下,陳水扁昨日終於決定下放權力,未來無論政策或人事都將由臺當局“行政院”主導,其實形同扁認清權力現實,以釋權來交換蘇貞昌及民進黨人士對他的支援,並緩解其他“天王”倒扁的壓力。 (雲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