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連戰簡歷

時間:2010-12-20 09:01   來源:台灣網

  連戰,(1936年8月27日-),臺灣臺南市人,出生於陜西省西安市。1957年畢業于臺灣大學政治係,取得學士學位,1961年取得芝加哥大學國際公法與外交碩士,1965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1966年至1967年在美國任教,1968年任臺灣大學政治係客座教授、政治係暨研究所主任,共歷時七年,1975年出任薩爾瓦多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1976年奉調回臺灣,出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青年工作會”主任,1978年7月擢升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改兼亞盟理事,10月,出任“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共歷時三年,1981年出任“交通部長”,共歷時六年,1984年還當選國民黨“中常務委員”,1987年調升“行政院副院長”,1988年任“外交部長” ,1990年6月調任臺灣省政府主席,1993年2月擔任“行政院院長”,8月獲李登輝提名,擔任國民黨副主席,1996年3月任“副總統”。2000年,作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在“大選”中被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擊敗。2001年6月17日,國民黨召開第十五屆黨員代表大會臨時會議,連戰以國民黨代理主席的身份當選黨主席,之後一直以國民黨主席的身份活躍在臺灣政壇。2005年卸任國民黨主席一職。擔任國民黨榮譽主席。

  得名“連戰”:祖父遺言“中日必有一戰”

  連戰祖籍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市龍海區),其先祖在清朝康熙年間遷臺,定居臺灣府城(今臺南市寧南坊馬兵營),至連戰已延續第九代。

  連戰的祖父連橫,字武公,號雅堂,是臺灣著名愛國詩人和史學家,被譽為“臺灣文化第一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生根臺灣,心懷大陸”的連橫努力發揚中華文化,著有《臺灣語典》和《大陸詩草》等,並整理了《臺灣通史》一書,聲名遠播。連戰的父親連震東畢業于日本慶應大學。1945年臺灣光復後,連震東擔任首任臺北縣長,隨後,他的仕途一發不可收拾,從臺灣省“建設廳長”、“民政廳長”、“省政府秘書長”、“內政部長”到“政務委員”、“國策顧問”、“總統府資政”等,成為臺灣政壇的“不倒翁”,也是臺籍國民黨高官的“樣板”。連戰的母親趙蘭坤是瀋陽人,燕京大學畢業。

  連戰在《祖父與我》一書中説,在他出生前兩個月,祖父連橫患肝癌彌留上海時留下遺言:“中日必將一戰,若生男則名‘連戰’,寓有自強不息、剋敵制勝之意義,又有復興故國、重整家園之光明希望!”連戰出生後即得名為“戰”。但其母感到讓獨生子“抗戰一輩子”未免太辛苦,所以為他起號叫“永平”,即“永遠和平”。1946年,10歲的連戰隨母到了臺灣。

  2001年1月14日,連戰在“新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上説,“我們的祖先來自中國大陸,我們從來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政壇四公子”之一:年少輕狂青年內斂

  幼年時期,連戰活潑好動,他自己曾説:“我從小是個活潑好動的孩子,一點也不拘謹羞澀,到了七八歲‘貓狗都嫌’的年齡,著實令母親和師長頭痛不已。還記得母親有個治我的法寶,就是她非離開片刻不可時,就用筆在地面畫一個圈,命我坐在圈圈裏的板凳上不準出來。如果我被發現有違令之嫌,免不了要吃頓拳頭。”至於讀書成績,連戰坦承,從來沒拿過第一,只要過得去就行。他身邊始終有一大群玩伴,眾星捧月似地陪著他吃吃玩玩。連戰酷愛運動,讀中學時,既是校籃球隊成員,也是游泳隊成員。

  連戰上中學時,連震東已經官運亨通,這時的連府環境與從前大不相同,連戰開始打高爾夫球,並經常組織郊遊、參加舞會,其玩伴都是些高官富商子弟。自那時起,連戰就開始與錢復(原“中研院院長”錢思亮之子)、陳履安(原“行政院長”、“副總統”陳誠之子)和沈君山(原臺灣農業復興委員會主委沈宗翰之子)並稱為“政壇四公子”。

  玩歸玩,到了中學畢業的時候,連戰在父親的親自督促下,開始下苦功夫狠啃書本,考上了臺灣大學政治係。這場苦拼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連戰自己也説:“我開始成熟,懂得收斂。”

  為官之道:如騎單車須不中斷點頭拼命踩

  1957年臺大畢業後,連戰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國際公法及外交學,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連戰擁有博士頭銜,又出身書香門第、政治世家,這樣的背景使他深受臺當局青睞。蔣經國兒媳方智怡回憶説,當年蔣經國認為“連震東很正派,他在教育上給予連戰的也是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因而有意栽培連戰這位大陸出生的“臺籍精英”成為國民黨中生代領導人。1968年,連戰應臺灣大學校長錢思亮之邀返臺,任臺灣大學教授、政治系主任和政治研究所所長,歷時7年之久。當時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成立了秘密的外交和經濟兩個研究小組,由“行政院長”蔣經國直接負責,是高層次的智囊團,連戰受聘為“外交小組”成員。對於這位年輕的學者,蔣經國十分青睞,經常召見他,連戰從此平步青雲,仕途一帆風順。

  由於出身政治世家,連戰對為官之道,也有一套獨到見解。據説,其父連震東曾叮囑連戰,為官要如騎腳踏車,頭不斷地點,腳拼命地踩。由於深諳其中奧秘,連戰踏入政界後,作風頗為內斂,儘量避免曝光,和新聞界保持適當的距離。

  夫人方瑀:沒有誰開車像他那樣漂亮

  童年舊識異國續前緣

  連戰的夫人方瑀出身於書香門第,她祖籍江西,1943年出生於四川省重慶市,1946年隨父親方聲恒舉家遷往臺灣,其父在臺灣大學任物理系教授。方、連兩家是世交,方瑀小時候經常出入連家。方瑀天資聰穎,自小飽讀詩書,文學功底很好,雖然之後在大學和研究生時期學的是生化,但仍創作出版了數部文學作品。在臺灣大學讀一年級時,氣質出眾的方瑀參加了“中國小姐”選拔賽,並取得了冠軍。對於這段故事,連戰曾辯解説:“她參加活動(選美)拿獎時我在海外念研究生,並不知道那個世交家庭中小妹妹的風光歷史,所以交往時也毫無心理壓力,我從未當她是特殊人物,只覺得她的純真善良和可愛,強烈吸引我勇往向前。”

  方瑀大學畢業隻身前往美國深造,就讀于明尼蘇達大學。在美國,她與連戰共譜戀曲,並步入了結婚的禮堂。

  方瑀笑説兩人異國重逢共譜戀曲,有一段神奇的“緣”:“出國參加國際比賽時,華盛頓有位錢先生教我看相,他説,‘男士要有顴骨,即是事業的表徵;聲音要沉穩,代表負責任;眉毛則是濃而齊整主貴……’我聽著好玩,並不認真注意,但是這幾句話,竟然影響了我一生的命運。”“當行程到達芝加哥,一陣獻花、拍照忙亂之後,背後一個人提著我的皮箱,用沉穩、好聽的磁性嗓音開口,‘領事要我送你去旅館,我的車就在外面。’我心中一動,回頭看去,是個頎長斯文戴眼鏡的紳士型男孩子,面頰上有明顯的顴骨,濃眉下一雙大眼,笑起來似曾相識。”這對相差八歲的童年舊識,長大後相互都認不出來了。“他開車的姿勢瀟灑極了,操作自如,專心而不緊張,注意力集中卻神志輕鬆,方向盤在他手上出奇的靈巧安全,沒有誰開車像他那樣漂亮。我一路專注欣賞他開車的樣子,享受他低沉穩重的聲音,隱隱然有種把自己交付給他必然相當安全的感覺。”

  1965年9月3日,連戰披上博士袍,9月5日,兩人在碧波萬頃的密西根湖畔舉行了婚禮。

  回家脫鞋時展開總點名

  方瑀與連戰共有四個子女(長女連惠心,長子連勝文,次子連勝武,次女連咏心)。作為“一家之主”的連戰每日回到家都有個習慣,就是站在玄關脫鞋時展開總點名,由老奶奶叫到小豬寶,甚至幫忙侍奉老人的護士也不漏掉,如果有誰不應,必要查詢再三。

  “他出差不在家的時候,全家都感到心中惶惶然,好似唯有他人在,大家才有依靠。他才是這個家的重心與力量源泉,我只是盡本分照料大家的生活起居,沒有他,就沒有這個家。”方瑀這麼説。

  熱愛文學的方瑀,從寫作中得到了無窮的樂趣,她出版的書籍有《歐遊雜記》、《依蓮集》、《親情》和《朱自清作品評述》。對於這些作品,方瑀透露過一個小秘密,“其實自從結婚後,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連戰的潤飾和審核才出門的。”

  據方瑀介紹,“南北和”的食物口味是連家一大特色。連戰的臺灣省父裔與東北母裔,加上方瑀的江西籍,老大、老三兩個孩子在美國出生的習慣,構成全家什麼菜都吃、各種語言可同時出籠的絕妙組合,經常在同一飯桌上,餃子和蚵仔米線同臺,麻辣海參、紅燒黃魚齊出,而臺語夾英語正和國語(普通話)對口。

  談起家庭生活,方瑀説:“每天晚上是全家溝通時間,除了在外地讀書的孩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像好朋友般説出心裏的話,對男孩,我們在他言語、行為態度上要求嚴格,女孩則較注意心理輔導,感化式教育在連家行有數代,疾言厲色未若溫言相勸。”

  連戰大陸行,展開和平之旅

  2005年4月26日下午,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率領訪問團抵達南京,正式開始其在大陸的“和平之旅”。4月30日,胡連會達成五項願景,對兩岸關係産生了積極影響,也使得連戰的聲望達到了他一生的頂峰。旋即,連戰激流勇退,在下一屆國民黨主席選舉中沒有登記參選。卸任後,任國民黨榮譽主席。

  五項共同願景

  一、促進儘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促進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速恢復平等協商,就雙方共同關心和各自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推進兩岸關係良性健康發展。

  二、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

  三、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促進兩岸展開全面的經濟合作,建立密切的經貿合作關係,包括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開放海空直航,加強投資與貿易的往來與保障,進行農漁業合作,解決臺灣農産品在大陸的銷售問題,改善交流秩序,共同打擊犯罪,進而建立穩定的經濟合作機制,並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

  四、促進協商臺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討論臺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包括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問題。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

  五、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建立兩黨定期溝通平臺,包括開展不同層級的黨務人員互訪,進行有關改善兩岸關係議題的研討,舉行有關兩岸同胞切身利益議題的磋商,邀請各界人士參加,組織商討密切兩岸交流的措施等。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