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4日電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臺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24日上午在兩岸資訊産業技術標準論壇上強調,大陸目前全力推動因特網的網路經濟,就是一種“眼球的革命”,這種精神食糧遠大過十倍、百倍的食物,是人類巨大的轉變,因此兩岸共同打造華人的標準化體系,將省下龐大的權利金,創造巨大商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郭臺銘表示,他看到臺灣食品産業在大陸很成功,IT産業包含商業、娛樂、遊戲,現在雖沒有食品業紅,但接下來兩岸合作制訂標準後,這等於是與眼球革命的結合,成長的速度將超過一頓飯,這種精神糧食將是十倍、百倍大於糧食,是人類巨大的轉變。
郭臺銘表示,兩岸産業有很強互補性,有必要政策技術市場合作,他呼籲兩岸要加速政策對接,利用兩岸的優勢互補資源配置達到最佳效益,互利雙贏。
郭臺銘表示,華聚基金會2005年6月在創會董事長江丙坤積極和現任董事長陳瑞隆共同推動下,建立了交流平臺,未來三螢一雲、LCD、LED,鋰電池,綠色能源合作與開發。而三螢一雲突破將延升到全世界,兩岸共同迎千載難逢機遇,天時、地利、人合,經濟互動實現,透過論壇交流和“政府”協助,共同為兩岸IT産業展新一波榮景。
相關資料
資料照片
基本資料:
郭臺銘,生於1950年,祖籍山西晉城,臺灣臺北市中國海專畢業,是臺灣企業家。
事業發展:
郭臺銘求學時曾在橡膠廠、砂輪廠和制藥廠打工,退伍後在航運公司上過班。1974年,郭臺銘以母親標會的十萬元新台幣與十名員工成立“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從黑白電視機旋鈕製造起家。1981年,鴻海成功開發連接器産品,轉型生産個人電腦“連接器”(connector)。1982年改名“鴻海精密工業有限公司”,資本額1600萬,1985年成立美國分公司。2000年鴻海市值突破新台幣一千億元,之後郭臺銘積極購並擴張版圖,不斷以每年突破千億的速度成長,2005年鴻海集團總市值已突破一兆,郭臺銘被喻為臺灣業界的“成吉思汗”。郭臺銘持有鴻海集團百分之三十股權,鴻海的全球品牌為“Foxconn”,是一家電子製造商公司,專門代工各項産品,郭臺銘獨創的CMM(Component Module Move)代工模式,以“零組件和模組”設計為核心優勢,産品走上下游高度垂直整合。展現所謂“一地設計,兩地製造,三區交貨”的企圖心,公司遍及海內外,橫跨亞、歐、美三洲。2005年超越新加坡偉創力(Flextronic)成為世界上最大電子製造服務(Electronic Manufacture Service, EMS)廠商。
2005年2月3日,郭臺銘借著旗下富士康(FIH,股票代號2038)在香港股市掛牌成功,並購整合多家手機工廠,為諾基亞(Nokia)、摩托羅拉(Motorola)、Sony Ericsson等廠商代工,其後股價飆漲三倍,富士康的市值達六七八億港元,營業額為二千億台幣,更以“賺高毛利的零組件為主,設計、製造可以奉送”的獨特模式,成為未來擠壓電子五哥(仁寶、華碩、廣達、明棋)的攻堅利器。目前鴻海公司的總市值接近新台幣9000億元;再加上香港上市的富士康,以及臺灣的轉投資鴻準、廣宇、首利、群創、沛鑫等子公司,粗估鴻海集團總市值已超過1.5兆元。
根據《福布斯》(Forbes,臺譯《富比士》)雜誌資料,全球富豪人物截止2005年底,郭臺銘已晉身為臺灣首富,身價32億美元(約合台幣980多億元),排名為第170位,其次是王永慶以951億排名臺灣第二,第三名是富邦集團的蔡萬才,坐擁889億台幣。
領導風格:
郭臺銘一天工作十五個小時,並且保持簡樸風格,辦公桌椅是使用多年的二手貨。他的名言是:“走出實驗室,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紀律”。郭臺銘原本預計2008年退休前,鴻海營收應可以突破“一兆”台幣(近三百億美元),他説“只要作到一兆,我就來走(臺語押韻)”,這個目標在2005年已提前達成。現在郭臺銘將目標遙指“兩兆”台幣(近六百億美元)。郭臺銘退休後,其子女郭守正、郭曉玲確定不接班。
家庭: 郭臺銘24歲時與當時在藥廠的見習生林淑如結婚,育有一男郭守正,女兒郭曉玲。2005年3月12日晚10時,林淑如因乳癌病逝在臺大醫院,享年55歲,身後葬于臺北縣三峽鎮。但2006年初傳聞發生葬地侵權糾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