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臺灣政局演變脈絡十分清晰,以泛藍泛綠陣營對抗為主線,輔以“立法院”和“行政院”的角力。主要事件包括“扁宋會”、“國代選舉”、“國民黨主席選舉”、“民進黨接班人之爭”、“縣市長選舉”等。在這一年中,陳水扁的信用一再“透支”,逼近“破産”邊緣,不但在泛藍陣營,即使泛綠陣營內部也出現了對陳水扁強烈的不信任。受此拖累,臺灣政局的對抗型特徵短期內仍難消解。
一、“行政”、“立法”兩者內耗嚴重
2004年12月臺灣新一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雖保持第一大席次,但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組成的泛藍陣營繼續獲得過關席次,民進黨和“臺聯黨”即使聯手,仍屬少數執政。面對此一格局,在經過近一個月的思考後,陳水扁于2005年“元旦講話”中拋出“政黨和解”,並通過二月“行政院”改組,以身段柔軟、較具合作精神的高雄市長謝長廷取代頑固僵化的遊錫堃出任“行政院長”。新的“扁長體制”鼓吹“和解共生”,聲稱將以“合作、和解”的思維來處理朝野政黨關係。為了表明善意,謝長廷上任不久即採取“自動歸零”策略,公開宣佈改變遊錫堃臨離職前推動的“正名”、修改“公投法”等一系列做法。與此同時,在新一屆“立法院長”選舉中,民進黨的強棒張俊雄在關鍵時候宣佈不參選。
不過,隨著陳水扁堅持送審爭議性很大的“監察院”人事名單、強推“特別軍購”預算案等,“立法”和“行政”部門的矛盾上升。“行政院”和“總統府”多次公開指責“立法院”“卡案”,使“新十大建設特別預算案”、“軍購案”等無法過關。5月18日,謝長廷首度抨擊“立法院”拿高薪卻不做事,“制裁人民、折磨人民”。對此,“立法院長”王金平予以反擊,而“立法院”國親兩黨黨團也強硬指責“行政院”只領薪水不做事,人民是“花錢買氣受!”。此後,兩個部門的對抗更加升級。在前述軍購案等的基礎上,兩個部門在下一年度總預算、兩岸“三通”、NCC條例(通訊傳播委員會)等法案上,一路纏鬥。尤其是“新聞局”不斷硬抗NCC條例及其後續運作,使兩個部門的關係緊張到了極點。
二、 政黨“和解”曇花一現,藍綠對峙經久彌堅
2月14日,陳水扁在春節過後的上班之初許下三個心願,第一個就是“政黨和解,朝野合作”。然而,後續發展顯示,陳水扁和民進黨的“合作共生”僅僅是為了應付執政困局的一個花招,並非將其視為一項長久的政策。從提出到徹底破産只有三個月左右。
2005年初,在“和解”的旗號下,有關藍綠合組“內閣”的傳聞曾盛極一時,但在一心想獨攬大權的陳水扁把謝長廷推到前臺後,“和解”淪為陳水扁有意拉一兩個泛藍人士“入閣”的拼湊遊戲。吳榮義出馬擔任“行政院副院長”則進一步預示藍綠兩大陣營的“和解”破局。
在藍綠大和解無望後,陳水扁轉而企圖拉攏親民黨。2月24日,陳水扁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實現“扁宋會”,雙方發表十點共識,並聯合接受記者提問。在“國家定位”上,鼓吹回歸“中華民國憲法”,但宋楚瑜的解讀是“憲法一中”,而陳水扁則拋出了“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主權為兩千三百萬人所擁有,臺灣前途必須經由島內兩千三百萬人同意始得改變”三段論;在兩岸關係上,提出 “遵守憲法”、“維持現狀”、“共創和平”的所謂“最高原則”,陳水扁重申遵守過去的“四不一沒有”承諾;在“憲改”上,扁宋“共同保證”不涉及“主權”、“領土”及臺海現狀的改變。
不過,“扁宋會”營造的民進黨、親民黨合作氣氛在三月底江丙坤訪問大陸後逐步消解,5月初陳水扁為了拉抬並不太重要的“國代”選舉,利用接受電視專訪之機向宋楚瑜開炮,指責宋違背和他的約定,埋怨親民黨沒有在“立法院”支援他讓“重大法案”過關。不但宋楚瑜和親民黨強烈不滿,一怒之下將陳水扁告上法院,連民進黨內部都認為不妥,批評陳水扁是在打“一日戰役”、“生新火滅舊火”。
至此,陳水扁年初提出的朝野“和解共生”戰略宣告破産。因對陳水扁個人信用的擔心,國民黨新主席馬英九並未如陳水扁期望的那樣與他合作,“扁馬會”遙遙無期。而隨著12月縣市長選舉的展開,陳水扁再度親自跳到第一線操兵,形成民進黨大小“天王”圍攻馬英九的局面,藍綠對峙持續加溫。縣市長選舉結束後,陳水扁企圖重玩“全民政府”的“拉伕”遊戲,對外放話稱讓泛藍人士“組閣”,未料又在2006年“元旦講話”中在兩岸和朝野關係上釋放強硬、全面對立的資訊。
三、泛綠內部分歧加大,民進黨“後扁時代”之爭暗潮洶湧
(一)“扁李”衝突激化。泛綠陣營內民進黨和“臺聯黨”、李登輝和陳水扁的分歧進一步擴大,多次進入公開、激烈對抗狀態。這其中既有政策手段上的差異,更重要的則是個人和黨派利益得失的較量。
2月24日的“扁宋會”是泛綠陣營內訌第一次高峰。李登輝炮轟“扁宋會”弄得像“國與國外交”一樣,還發表聲明,“實在是笑死人”。 “臺獨聯盟” 等激進“臺獨”組織指責民進黨“輸城與投降主義”;揚言“臺獨”派團體與民進黨之間的關係出現極大的警訊。激進“臺獨”勢力還列舉三次“受騙”記錄,分別是2000年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2004年“總統”選舉期間陳提出“公投、制憲”口號,在“就職儀式”上卻提出“原則不變”;以及“扁宋會”。“臺聯黨”也指責陳水扁“過河拆橋”,是“跳票總統”,“向統派投降、向一中屈服”。
對待連戰、宋楚瑜訪問大陸是第二個高峰。李登輝在攻擊連戰、宋楚瑜訪問大陸是“臺灣千古罪人”之餘,不斷逼陳水扁動用“公權力”阻止,並重算老賬,再次向陳水扁開炮,稱“叫你去抓鬼,卻被鬼抓去”。“臺聯黨”主席蘇進強攻擊民進黨“餓鬼假客氣”、“賣友求榮”,“不屑與之為友”。“臺聯黨”秘書長陳建銘還發表文章痛批陳水扁是“政壇陳世美”,是把“臺灣主權”挂嘴邊的嘴巴巨人、行為侏儒,“政治人格已經完全崩盤”。
5月上旬陳水扁在電視採訪中兩次炮打李登輝是今年“扁李”關係惡化的頂點。在5月8日、9日兩晚電視專訪中,陳水扁痛批李登輝“想做臺灣的國父”,要李登輝“説話應有分寸,稍微拿捏一下”。李登輝對此備感“心痛、心寒”,“臺聯黨”刊登文宣廣告,揚言“寧為玉碎、大家通通一起死”,“泛綠不可能再團結了”。6月,李登輝甚至兩度拒絕接陳水扁的電話。
此外,“臺聯黨”和民進黨圍繞5月“國代”選舉、6月“修憲”及年底縣市長選舉,也數次扛上。
(二)民進黨接班之爭加劇。“呂秀蓮講話的時候,謝長廷不太爽;蘇貞昌吐苦水的時候,陳水扁不高興;陳水扁説他的手沒伸進‘國會’時,‘立委’們都不滿”,這是2005年5月26日陳水扁、蘇貞昌、呂秀蓮、謝長廷和民進黨籍“立法委員”餐敘時,一位“立委”對整個氣氛所下的注腳。
2005年,民進黨內陳水扁與“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之間,以及“美麗島世代”、“律師世代”、“學運世代”三個群體之間的權力之爭都很激烈。2004年底,在“黨政同步”名義擔任黨主席的陳水扁因“立委”選舉挫敗而聲望稍降,主動辭職,民進黨內部人事進入第二次大調整。陳水扁利用人事提名權,把謝長廷放到“行政院長”位置上,用來牽制聲勢漸漲、與黨內第一大派系“新潮流係”互動密切的蘇貞昌。蘇貞昌被迫接手自己並不熱心、且風險很大的黨主席。政績平平的遊錫堃轉任“總統府秘書長”。這次人事調整暫時穩定住了陳水扁的地位,但是黨內氣氛已發生微妙變化。這一波人事調整預示了2005年是陳水扁影響力和權力迅速消退、“後扁時代”特徵漸趨明朗的一年。陳水扁固然仍是黨內共主,但名列接班梯隊領先地位的“行政院長”謝長廷、黨主席蘇貞昌、“副總統”呂秀蓮等人愈來愈有“展翅高飛”的雄心。2005年民進黨開始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後扁時代”。民進黨內“批扁”之聲增多,“四大天王”各自動作頻頻。過去陳水扁一聲令下,黨內聽從的情況越來越少見,不但“四大天王”和各派系領袖陽奉陰違,“新潮流係”、“福利國係”的不少“立委”更是經常公開唱反調。
“後扁時代”兩個重要代表性事件是“新民進黨運動”和代理黨主席。
“新民進黨運動”。2005年9月30日,段宜康、羅文嘉兩人共同拋出新震撼彈,表示要聯合黨內新生代及各領域人士發起“新民進黨誕生”運動,並公開呼籲陳水扁調整“新憲”運動方向,把精力放到“對人民更迫切的公平正義議題,民進黨才能通過考驗而永續發展”。羅文嘉稱,民進黨的核心價值是反省、創新,但近年反省的聲音愈來愈少、責怪別人的聲音卻愈來愈多。10月4日,發起者開始在黨內展開“支援反省,蛻變重生”的連署。與“新文化論述”相比,由於此時民進黨多個貪污、弊案連續曝光,氣勢空前低迷,並拖累了民進黨縣市長選情,故黨內公開反對的聲浪低,附和者眾。黨內青壯派不分派系予以支援,以批扁著稱的“新潮流係”大將李文忠坦承民進黨的清廉與改革信用度已逐漸喪失,需要展現改革氣象。林濁水、呂秀蓮、基本教義派的王幸男等也表示認可,強調以行政資源拉人把“過去賺的形象都賠光了,應該好好檢討追回來。
代理黨主席事件。2005年12月12日晚,剛擔任民進黨代理黨主席一週的呂秀蓮突然發表極為罕見的強硬新聞稿,宣佈辭去民進黨代理黨主席一職。她並公開對媒體表示,“如果忍辱不能負重的話,這個辱也不必忍了!”呂秀蓮此舉是“四大天王”級人物首次公開挑戰陳水扁權威,向陳發難。隨後,前主席林義雄連續發表公開信,鼓吹 “堅持創黨理想、驅除墮落腐化”,要求陳水扁等不要插手新任黨主席選舉。林並推出翁金珠出馬,對抗陳水扁矚意的遊錫堃。
四、國民黨改革初見成效,馬英九漸成泛藍共主
2005年是國民黨自2000年“總統”選舉以來最“揚眉吐氣”的時期。3、4月間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主席連戰先後率團參訪大陸,在島內掀起一股“大陸熱”的同時,臺灣民眾對國民黨和連戰本人的支援率也大幅上升。5月3日,民進黨罕見地公佈一項民意調查,在連戰訪問大陸的幾天之內,民進黨的支援度急跌7個百分點,國民黨支援度則一路攀升,超過民進黨居於第一。
7月,國民黨舉行黨主席直選,臺北市長馬英九擊敗“立法院長”王金平,成為國民黨新領導人。這是首次實現兩人參與、各憑實力、沒有暗箱操作的一次選舉。它標誌著國民黨告別威權體制、強人政治,轉向更有活力的黨內民主體制。國民黨氣勢也由此進一步上漲。8月16日馬英九正式接任國民黨主席,逐步推動各項改革,國民黨和馬本人的聲勢領先對手。45%的受訪者看好馬英九改革國民黨的能力,不看好的僅為22%;有46%的人認為馬英九能從民進黨中手中奪回執政權,大大超出不看好的18%。此後,國民黨內部和泛藍陣營,乃至島內,都出現一股“馬英九熱”。
五、縣市長選舉重劃地方執政版圖,泛藍聲勢再度提振
12月3日臺灣“三合一”選舉揭曉,在各方看重的縣市長部分,泛藍拿下23席縣市長中的 17個,民進黨得到6個,不及泛藍零頭。其中國民黨單獨拿到14席,大大超過上屆席次,而民進黨掉了4席。正如各界普遍認為的那樣,這次選舉在民進黨自陳水扁以下主要政治人物齊出,黨政資源共用的情況下,意外成為一場藍綠對決的“超級戰役”。各陣營使出渾身解數強力催票,泛藍和泛綠陣營重量級政治明星齊出,南北趕場助陣。在陳水扁、蘇貞昌、謝長廷等民進黨黨政高層全力投入輔選的情況下,國民黨借力使力地把這場選舉拉高到“扁馬二度對決”以及對陳水扁執政“信任投票”的層次,利用民眾對陳水扁當局的不滿和馬英九的高民意光環拉抬選情。
在更宏觀層面上,這次選舉的影響有三個,第一,它確立了馬英九在國民黨和整個泛藍陣營中的“共主地位”。第二,它是藍綠地方執政版圖重新洗牌,是2008年“總統選舉”的重要一戰,它對衝破傳統的藍綠北南分界線有重要指標性意義。第三,它加速了民進黨“後扁時代”的來臨,民進黨內部的鬥爭將持續一段時間,直到産生取代陳水扁的新“共主”。
展望2006年,民進黨內部2008年“總統”候選人之爭持繼續升溫。國民黨在馬英九領導下將進入改革的攻堅階段,其得失成敗將對馬英九本人和國民黨能否贏得2008年“大選”産生重要影響。圍繞年底臺北市、高雄市兩大市長選舉,藍綠陣營間以及各自內部都將全力動員,這也是兩大陣營力量消長的一個重要觀察指標。
(來源:中國網;作者:劉宏) 編輯: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