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業者北京旅展搶商機
字號:
2005年兩岸關係:總體形式緩和 大陸贏得主動權

  時間:2006-02-10 13:10    來源:     
 
 

  2005年,兩岸關係總體形勢相對緩和。祖國大陸適時推出一系列對臺重大舉措,邀請國、親、新三黨相繼登陸,營造了兩岸和解的氛圍,開闢了兩岸黨際交流的新渠道,牢牢掌握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島內主流民意要求務實發展兩岸關係,兩岸各項民間交流熱絡,“大熱陸”持續發酵;國、親兩黨全力與民進黨搶奪大陸政策主導權,積極推動兩岸交流發展;陳水扁當局大陸政策陷入進退失據困境,仍頑固堅持強硬“臺獨”立場,導致兩岸政治僵局依舊。今年兩岸關係的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祖國大陸出臺一系列新的對臺方針政策,掌握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與“發牌權”

  2005年,祖國大陸根據島內外形勢的變化,適時推出一系列對臺重大舉措,牢牢掌握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

  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紀念“江八點”十週年大會上發表《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維護臺海地區和平穩定,繼續爭取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的重要講話,除總結“江八點”的重要成果外,更闡述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當前臺海局勢的看法及對兩岸關係重大問題的主張,並首度對兩岸關係現狀做出界定,並就推動兩岸協商、維護臺商權益以及與民進黨“打交道”等問題釋出善意與新意。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提出“關於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在對1997年以來,特別是2000年以來兩岸關係發展與對臺工作經驗深刻總結的基礎上,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發展兩岸關係的新方針、新政策與新思維;表達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的堅定立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把國家有關對臺方針政策法律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代表人民意願以法律形式規範反對“臺獨”分裂活動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特別法,標誌著對臺政策進入“以法遏‘獨’、以法促統”的新階段。賈慶林講話、“胡四點”以及《反分裂國家法》基本構成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新的對臺政策的核心思想與基本框架,既展現了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又最大限度地釋放了務實發展兩岸關係的誠意、善意與新意,並清楚規劃了未來數年兩岸關係發展的藍圖,掌握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成為今後指導大陸對臺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為具體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祖國大陸今年以來連續出招、主動出擊,推出多項為臺灣人民謀福利的優惠措施。5月20日,國家旅遊局正式宣佈將於近期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6月15日,正式宣佈放寬臺胞在大陸就業的條件,以及簡化臺胞往來大陸的出入境手續;7月28日,商務部宣佈將從8月1日起對臺灣15種水果實施零關稅進口;8月24日,公佈今秋開學實施對臺灣學生赴大陸就學收取與內地學生同等學費並設置專項獎學金;9月7日,國臺辦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合作協議,為臺資企業提供300億人民幣開發性金融貸款;9月28日,宣佈自即日起開放臺灣記者在大陸駐點採訪的時間由現行的每次一個月延長至每次三個月等等。上述優惠措施,讓島內民眾尤其是中南部民眾切身感受到祖國大陸的誠意與善意,增強了其對大陸的正面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其誤解。同時也對臺當局造成極大壓力,陳水扁甚至宣稱,“中共開放臺灣水果零關稅進口,就是要挖民進黨的根”;臺“陸委會”高層也坦承,“臺生就學大陸收取與內地學生同等學費將吸引更多臺灣學生前往就學,未來勢必衝擊臺灣現行教育體系,也可能衝擊到臺當局暫不採認大陸學歷的政策”。

  二、國、親、新三黨相繼參訪大陸,營造了兩岸和解、合作氛圍,標誌著兩岸邁入經由黨際交流展開政治對話的新時代

  為推動兩岸關係朝和平穩定方向發展、打破僵局,祖國大陸積極邀請國、親、新三黨參訪大陸,開闢了兩岸“黨對黨”溝通交流的新平臺。

  3月28日至31日,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率國民黨代表團赴大陸訪問,並在北京與國臺辦主任陳雲林等人舉行工作性會談,雙方就兩岸客貨運包機、農業合作、縣市鄉鎮基層交流等問題達成“十二項初步成果”,開啟了兩岸“黨對黨”正式交流的先聲。4月26日至5月3日,國民黨主席連戰應胡錦濤總書記之邀率團參訪大陸,並與胡總書記舉行了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自1949年後的首次歷史性會晤,雙方就促進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及兩黨交往事宜廣泛而深入地交換了意見,會後共同發佈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會談新聞公報》,明確宣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謀求臺海和平穩定是兩黨的共同主張;還就共同促進儘速恢復兩岸談判、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等問題達成共識。5月5日至13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應胡總書記之邀率團參訪大陸,並與胡總書記舉行了正式會談,雙方就促進兩岸關係改善與發展的重大問題及兩黨交往事宜坦誠、深入地交換了意見,會後共同發表《會談公報》,就促進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儘速恢復兩岸平等談判;堅持反對“臺獨”,共謀臺海和平;推動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促進建立兩岸和平架構;加強兩岸經貿交流,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協商臺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推動建立“兩岸民間菁英論壇”及臺商服務機制等問題達成多項共識。7月6日至13日,新黨主席郁慕明率團赴大陸展開“民族之旅”,並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臺獨”,促進和平統一是共新兩黨的共同政治主張和奮鬥目標。

  連、宋等人相繼參訪大陸是兩岸關係交流史上的大事,也是兩岸黨際交流史上的一大創舉與盛舉,營造了兩岸和解、合作的氛圍,強化了島內民眾對大陸的全面、直接、客觀的認識與了解。我與國、親兩黨分別建立定期黨對黨溝通平臺,開闢了兩黨黨際交流的新渠道,有利於祖國大陸加強與島內各黨派、人民團體及民眾的溝通與了解,標誌著兩岸將邁入經由黨際交流模式進行政治對話的新時代。

  三、島內民意要求發展、緩和兩岸關係,“統獨牌”在選舉中的效應降低

陳水扁上臺以來,一味堅持“臺獨”意識形態挂帥,一再製造族群對立、煽動民粹,導致兩岸關係持續緊繃、臺灣經濟快速衰退、社會動蕩不安,引起民眾的強烈反彈與不滿,並在去年底“立委”選舉中用選票否決了“急獨路線”。祖國大陸今年推出一系列新的對臺重大方針政策,尤其是“胡四點”、《反分裂國家法》的出臺以及連、宋相繼參訪大陸等進一步催化了民眾要求務實發展兩岸關係的呼聲。

  一是島內絕大多數民眾要求“兩岸和解、交流合作”。據島內各大民調機構所做的最新民調顯示,高達86%的民眾要求維持兩岸現狀,85%的民眾贊成兩岸和解、打破僵局,71%的民眾主張兩岸應加強交流,68%的民眾希望陳水扁與大陸展開務實談判。島內輿論則強烈呼籲臺當局放棄對抗與衝突心理,務實把握“胡四點”及連宋參訪大陸的有利契機,以恢宏心胸推動兩岸和解,開創一個兩岸互惠互利、共存共榮的新局。

  二是“統獨牌”、“抹紅牌”在選戰中效應降低。在今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中,陷入“高雄捷運弊案”的陳水扁為轉移焦點、扭轉劣勢,大肆炒作統獨議題,如宣稱此次選舉是“顧臺灣與親中的路線之爭”,叫囂“國民黨就是共産黨,投藍就是投共”,國民黨勝選後將“登陸朝貢”等等,但這一民進黨近年每逢選舉必打的勝選“王牌”卻失靈,未起到挽救其選情的作用,最後以慘敗收場,代表民眾不再隨陳的“臺獨”意識起舞。

  三是“急獨”聲勢受挫,生存空間萎縮。歷經2004年底“立委”選舉、“扁宋會”、《反分裂國家法》等一係重挫後,島內“急獨”聲勢下滑、生存空間萎縮。長榮董事長張榮發、宏基企業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廣達電腦企業董事長林百里等親民進黨的重量級企業家紛紛以請辭“國策顧問”等實際行動支援一中、遠離綠營,被視為“臺獨基本教義派”的代表人物、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更發表“反對‘臺獨’、支援一中”的“退休感言”,這顯示在島內主流民意要求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情況下,“急獨”主張已越來越沒有市場。

  四、陳水扁當局頑固堅持強硬“臺獨”立場,兩岸政治僵局依舊

  年初,迫於島內外各方壓力,在去年底“立委”選舉中遭受重挫的陳水扁一度放緩“急獨”步伐,並承認“‘制憲’改‘國號’在任內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擺出向“新中間路線”調整的姿態。《反分裂國家法》的出臺及連、宋相繼登陸後,陳陷入喪失大陸政策主導權、公權力被弱化,尤其是“急獨”勢力強烈反彈的困境之中。為奪回大陸政策主導權、鞏固“臺獨”基本盤,陳水扁自5月後在兩岸政策上的立場日趨強硬,並在打著“中華民國”的旗號下推動各種“臺獨”活動。

  一是大肆污衊《反分裂國家法》是“戰爭動員法”、“企圖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並舉辦“326大遊行”進行反制;民進黨中央還出臺“三反三要”的“政黨訪問中國決議文”阻撓連宋參訪大陸。

  二是全盤否定“九二共識”,導致兩岸政治復談無望。陳水扁宣稱1992年根本沒有“九二共識”這四個字,絕不接受“一中原則”、“九二共識”、“憲法一中”、“兩岸一中”等復談條件,導致兩岸政治協商無法啟動。

  三是積極推動“第二階段憲改”,意圖為實現“法律臺獨”鋪路。6月7日,臺“任務型國大”復決通過包含“公投入憲”在內的“修憲案”,加之“行政院”通過“公民投票法修正案”,為陳水扁進行“體制內實質制憲”創造了條件。之後,陳水扁一再宣稱,將正式激活“第二階段憲改”,2008年為臺灣人民提供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憲法”,並叫囂“憲改”工程的主軸就是要破除“大中國意識”,確立“主權屬於臺灣人民”的“新主權論述”,意圖借“修憲”之名行“體制內制憲”之實,為最終實現“法律臺獨”鋪平道路。

  四是拋出“中華民國主權三段論”、“中華民國是臺灣”等謬論,意圖在打著“中華民國”的旗號,強化兩岸“一邊一國”框架及臺灣“事實主權獨立”的地位。2月24日,陳水扁在“扁宋會”後的記者會中,首度提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家主權屬於臺灣2300萬人民,臺灣前途的任何改變只有臺灣2300萬人民有權決定”的所謂“中華民國主權三段論”。8月2日,陳又明確提出“中華民國四個不同演進階段論”,即“1912年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成立”、“1949年中華民國到臺灣”、“李登輝時代為中華民國在臺灣”,2000年政黨輪替後是“中華民國是臺灣”。之後,陳一再重申“中華民國主權三段論”、“中華民國是臺灣”等論調,意圖在打著“中華民國”的幌子下,掏空其“代表全中國的憲法內涵”,將之與臺灣劃上等號,強化“實質獨立”地位。

  四是繼續推動“臺灣正名”等“漸進式臺獨”活動。如推動公營企業正名,將“中國造船”改為“中船”、“中國石油”為“中油”;在新身份證上加注“TAIWAN”字樣,公務員考試廢考“本國史地”等等。

  五是為給方興未艾的“大陸熱”踩剎車,臺當局還大力限制、緊縮兩岸經貿往來與交流。陳水扁一再宣稱“若做不好有限管理,寧願不再繼續開放”,“臺灣與大陸沒什麼好接觸、好了解的”,尤其是悍然中斷新華社及《人民日報》在臺的駐點採訪,以各種手段刻意阻撓臺灣水果零關稅登陸、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污衊這是“中共百分之百的統戰”,以協助泛藍贏得2008年“大選”等等,引起島內民眾強烈的反彈,甚至中南部民眾的不滿,使其處境被動。

  五、國、親兩黨積極搶奪大陸政策主導權,大力推動兩岸各項交流

  去年底“立委”選後,國、親兩黨為尋求政治新機,都將目標鎖定兩岸關係,大力與民進黨搶奪大陸政策主導權,對陳水扁形成強力牽制。

一是國民黨一反之前幾年在兩岸政策上立場搖擺、畏首畏尾的做法,積極介入兩岸事務。不僅為推動“兩岸春節包機”積極奔走兩岸,相繼實現了江丙坤的“破冰之旅”與連戰的“和平之旅”,扭轉了劣勢,再度爭得主動。之後更積極推動落實與我達成的各項共識與成果,在推動兩岸經貿等各項交流中扮演著“急先鋒”的角色,取得主導地位。

  二是宋楚瑜、親民黨為避免提前泡沫化的命運,意圖通過“民親合、扁宋會”扮演“最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的關鍵角色。但江丙坤、連戰率先登陸卻讓宋喪失先機,尤其是“扁宋會”十點共識破局後,宋的處境極其被動。但為避免在兩岸事務上被邊緣化,該黨仍通過在“立法院”推動“兩岸和平促進法”完成立法,在黨內成立“兩岸工作小組”推動落實與我達成的各項共識等途徑,推動兩岸關係發展。

  三是馬英九在延續“連戰路線”的同時,也強調深化黨內“本土論述”。新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一方面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要在連戰“和平之旅”的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該黨“十七全”通過的政策綱領也明確主張反對“臺獨”,回歸“九二共識”,重啟兩岸會談,並將“胡連會談公報”內容納入綱領之中。另一方面,馬也不斷重申,大陸應尊重“中華民國”的主體性,反對“一國兩制”,更宣稱要積極建立國民黨與臺灣連結的本土論述等。這表明馬在短期內仍將延續連戰參訪大陸後所確立的大陸政策路線,繼續推動落實與大陸達成的各項共識,但為爭取本土認同、擴大選民基礎,為2008年“大選”鋪路,也將強化“本土論述”。

  六、兩岸民間交流全面展開,“大陸熱”持續發酵

  在祖國大陸以及島內各界的共同推動下,兩岸民間交流全面展開,分外活躍。

  一是兩岸成功啟動“春節包機”。1月2日,國臺辦發言人就推動兩岸春節包機事宜提出 “共同參與、多點開放、直接對飛、雙向載客”的方式,在島內引起強烈反響。在島內各界的強大壓力下,臺當局最終同意以“雙向對飛、多點、不中停第三地”的模式推動“春節包機”,使中斷56年的兩岸航線第一次實現雙向飛航,成為兩岸交流的一大突破。

  二是兩岸基層縣市交流擴大。7月5日,來自臺灣的100名縣市議員與大陸100名地方人大代表在南京舉行“兩岸縣市雙百論壇”,雙方就兩岸縣市經濟、文化交流、市政建設交流等問題進行研討,這是大陸首次大批邀請臺灣縣市議員到大陸參加交流活動。10月11日,臺中市長胡志強等人赴重慶參加“亞太城市市長高峰會”。

  三是兩岸黨際交流陸續展開。我與國、親兩黨建立“黨對黨”正式溝通平臺後,雙方陸續展開了不同層級的黨務人員交流互訪活動。8月15日,國民黨宣佈21縣市黨部全面和大陸21個重要城市展開經貿、文教及農業交流,未來將更落實到鄉鎮市基層;隨後展開的首波交流城市為基隆市—寧波、新竹市—蘇州、臺中市—廈門、彰化縣—青島、臺南市—深圳、高雄縣—福州。9月15日,中共中央臺辦與親民黨中央黨部政策研究中心共同舉辦“兩岸民間菁英論壇”,會中對臺商在大陸投資、兩岸直接通航、農業交流合作、投資貿易正常化四大議題進行討論,形成共識。

  此外,大陸還廣邀臺灣各界人士,包括各黨派、民間團體、民意代表、企業界和學生赴大陸參加各種活動,並就兩岸農業合作、臺灣農産品登陸、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以及兩岸客貨包機等問題展開協商。兩岸學術交流也分外活躍,如7月5日, “海峽兩岸資訊産業技術標準論壇”在北京開幕,兩岸業界代表在論壇中首次對第三代手機規格標準達成五點共識。8月22日,由親民黨“立委”劉憶如倡議並規劃的“二○○五兩岸財經論壇”在上海開幕等等。

  展望2006年,隨著祖國大陸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國際地位的上升,將繼續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持續推動兩岸的全面交流;在臺年底縣市長選舉中慘敗的民進黨面臨調整現行兩岸政策的壓力增大,但仍將堅持“一邊一國”的強硬政治立場,並謀求通過“憲改”實現“法律臺獨”;大獲全勝的國民黨將全力與民進黨搶奪大陸政策主導權,繼續推動兩岸各項交流,民間“大熱陸”仍將持續發酵。

  (來源:中國網;作者:曾潤梅)
                                                編輯:海航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