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兩岸經貿關係呈現不平衡發展態勢。兩岸貿易繼續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但臺商投資增長下滑,臺商對大陸投資佈局進入新一輪調整期。兩岸通航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出現一些新的局面。就政策面觀察,大陸出臺一系列重要的對臺經貿政策,引起島內各界的高度關注,促進了兩岸經貿關係的廣泛發展,但臺灣當局的大陸經貿政策則開放不足,影響了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
一、兩岸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2005年,在臺灣島內外貿增幅明顯放慢的情況下,海峽兩岸貿易持續保持了快速增長,再上一個新臺階。依商務部統計,兩岸貿易總額首次突破800億美元,預計全年在900億美元左右,其中1-11月份為820.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8%。依臺灣方面統計,1-9月,兩岸貿易總額為518.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1%。兩岸統計貿易額雖有差異,但均保持了幾乎相同的較高增長速度。
大陸對臺出口連續第二年保持高增長。1-11月,大陸對臺出口149.5億美元,不僅超過2004年全年對臺出口總量,而且在去年增長50%的基礎上實現了24.4%的增長速度;大陸從臺進口670.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4%。依臺灣統計,1-9月,臺灣從大陸進口145.1億美元,其中9月份從大陸進口金額首次超過從美國的進口金額,是一個標誌性的轉捩點;對大陸出口 37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3%;10月份對大陸出口增長25.5%,顯示從第三季度開始臺灣對大陸出口增長速度在加快。
大陸對台貿易仍維持巨大逆差,但逆差增幅放慢。依商務部統計,1-11月,大陸對台貿易逆差為521.2億美元,但增幅明顯下降。臺灣方面的統計為,1-10月對大陸貿易順差為260億美元,全年預計將接近300億美元。
大陸在臺灣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持續上升,臺灣在大陸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下降。依臺灣方面的統計,2005年1-9月,臺灣對大陸出口額佔總出口額的比重為27.2%,較上年同期增加1.3個百分點。依商務部統計,1-9月,臺灣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為11.1%,已低於競爭對手韓國的11.7%。臺灣從大陸進口增長迅速,從大陸進口額佔臺灣進口總額的比重首次超過10%(1-9月為10.7%),就是説大陸産品已佔了臺灣進口産品市場的十分之一。
兩岸貿易産品結構變化不大,但出現一些新趨勢。臺灣從大陸進口貨物主要為機電設備及零件、機械用具及零件、鋼鐵、礦物燃料、光學産品及零件、有機化學品、塑膠及其製品、石料石灰及水泥、鋁及其製品、車輛及其製品等項目,約佔從大陸進口金額的80%。臺灣方面不斷根據市場供需情況,對大陸産品進口進行調控。2005年1月,臺灣“經濟部”在島內鋼鐵企業的強烈要求下,開放大陸七類鋼板進口六個月,後又因市場需要延長到9月底。鋼鐵成為兩岸單一産品貿易的主要中間産品。1-7月,臺灣從大陸進口鋼板量達10萬噸。臺灣鋼鐵産品對大陸出口增長更快,上半年增長40%以上,8月份起增長放慢,累計前三季度增長仍達35.8%。12月21日,臺灣“經濟部”再次召開大陸産品進口審議會議,開放電子與食品等多項産品進口,工業品開放項目達到7250項,開放比率升至83.3%。同時在歐洲商會的強大壓力下,臺灣方面決定於2006年4月起開放大陸部分巧克力進口。
臺灣對大陸出口産品結構變化不大,仍以機電、電子、光電、石化等産品為大宗。上半年對大陸出口增長較快的産品主要包括石化、塑膠、鋼鐵等,下半年增長較快的産品主要為電子、液晶面板(光學産品)、發光二極體與印刷電路板等。另外,受到各界關注的一個重要亮點是大陸方面積極擴大臺灣農副産品的進口,其中自8月1日起對臺灣産鳳梨、木瓜、楊桃、芒果等15種水果實施零關稅措施,將便捷檢驗檢疫的水果由原確定的12種擴大到18種,激發了兩岸農産品的貿易熱,尤其是各地紛紛舉辦臺灣水果與農産品展銷會,促進了臺灣水果等農産品在大陸市場的銷售。依臺灣方面統計,2005年1-6月,臺灣對大陸與香港農産品出口額為4.4億美元,佔臺灣農産品出口總額的24.6%,內地與香港已是臺灣第二大農産品出口市場,其中大陸對臺灣水果進口額達到約5000萬新台幣。
二、臺商對大陸投資下滑,投資産業與區域佈局進入新一輪調整期
2005年,在兩岸經濟環境出現較大變化的情況下,臺商對大陸投資有所減少,對大陸與海外投資及投資策略開始進行新的調整。
(一)臺商對大陸投資減少,臺資在大陸吸引境外投資中的比重持續下降。受大環境的影響,2005年,境外對大陸的投資出現下降局面,同樣臺商對大陸投資也在減少。依臺灣“投審會”統計,1-9月,臺灣對大陸投資項目與投資金額分別為965個與41.9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40.1%與12.4%。依商務部統計,1-11月,大陸批准臺商投資項目3526個,同期下降2.9%;合同臺資金額88億美元,同期增長3.8%;實際利用臺資金額約為1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約40%。到2005年11底,臺灣對大陸累計投資項目67714個,合同臺資金額881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金額415億美元。不過,臺灣審批的臺商投資額與大陸實際利用的臺資額有較大差距,顯示臺商對大陸投資在臺灣當局的管制措施下通過第三地對大陸投資比例增加。但不可否認,臺商對大陸投資在大陸吸引境外投資中的比重下降。1-10月,對大陸投資金額居前十位的國家或地區分別為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臺灣省、開曼群島、德國、薩摩亞,臺灣已從九十年代初的第二位降到第七位,而且與韓國的差異持續拉大,也是亞洲“四小龍”中對大陸投資金額最少的。
上述統計結果顯示,大陸投資環境發生重要變化,島內企業對外投資能力下降,臺商對大陸投資在經歷了前幾年快速增長後步伐放慢,對在大陸與全球的投資開始進行新的調整與佈局。不過,臺商生産基地甚至營運總部繼續向大陸轉移的趨勢沒有改變。其中大眾電腦公司關閉在臺灣的最後一條生産線,全部轉向大陸與海外,是一個重要的標誌性變化。同時在大陸投資的上市上櫃公司仍在增加。到2005年9月,臺灣上市上櫃公司在大陸投資家數為803家,較上年同期增加20家;投資匯出累計金額4861.64億元新台幣,增加70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6.83%,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中小企業對大陸投資逐漸退潮,以上市上櫃等為主的大企業對大陸投資仍在持續發展。
(二)臺商投資策略調整,進行新的轉型與轉移
入世後,大陸産品出口的增長,引發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磨擦,遭遇反傾銷調查案件迅速上升,而且連續十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2005年超過30多起,涉及金額300億美元,從而對以外銷為主的臺資企業産生重要影響,被迫進行新的戰略調整,部分向高附加價值産品轉移,或是轉移到成本更低、遭遇反傾銷較少的地區發展。
一是在大陸內部區域投資進行重新佈局。在大陸區域經濟發展政策調整與經濟發達地區生産成本相對上升的情況下,臺商投資在不同地區採取不同發展策略,而且開始新的區域投資佈局。長三角與珠三角雖然仍是臺商投資最多的地區,但集中度明顯下降,大陸實際利用臺資最多的江蘇省投資比重為24.05%,第二位的廣東省為13.78%,第三位的上海市為11.97%,均較前幾年有所下降。在福建省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並獲得中央支援的情況下,臺商對福建省投資出現快速回升趨勢,投資金額大幅增長。華北、中部地區、西部地區與東北等新的政策支援或熱點經濟區域,臺商投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
二是臺商加快向越南等東南亞轉移。受大陸對外貿易磨擦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影響,臺商加快向東南亞地區轉移,尤其以紡織業等傳統産業最為典型。儘管中美紡織品貿易談判取得妥協,但未來三年大陸出口美國紡織品配額增長不大,原計劃在大陸投資的臺商或島內臺商轉向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地區投資。據報道,臺灣聚陽實業公司與年興公司等臺灣紡織大企業將原預計投資2億元並購大陸工廠與設立成衣廠的計劃已暫停,轉向擴大在越南、印尼、柬埔寨與菲律賓等地産能規模;臺南企業在柬埔寨擴建14條針織生産線,預計2006年上半年投産;南緯企業購並越南廠,在大陸與東南亞設有工廠的儒鴻企業也購並越南成衣廠。越南已經成為繼大陸之後臺商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到2005年,臺商對越南累計投資接近80億美元,居越南境外投資第一位。
三是臺商回流現象增多。近兩年來,由於大陸投資環境的變化以及臺當局的政策鼓勵,部分中小企業臺商開始返臺投資,在2005年取得新的進展。據臺灣媒體報道,臺商回臺投資金額超過200億元新台幣,主要為金屬加工、紡織等傳統産業,投資主要集中在臺當局稅收優惠較多的工業區內。
(三)臺商在大陸的經營策略重新調整,尋求突破與發展。臺商在大陸發展長期以來主要是從事以加工或代工為主的製造業,在大陸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後開始尋求跨行業發展,特別是向第三産業發展,使得大陸臺資企業的投資領域迅速擴大。較典型的企業包括以電子業為主的富士康(EMS)、明基(電子)與滬士(楠梓電子)等轉向開發房地産,裕元(製鞋)與臺達電(電源供應器)等轉向飯店與餐飲業,頂新(食品)投資倉儲與超市,鴻海與藍天電腦等發展3C商場。目前,經多年在大陸的投資與發展,臺資企業更重視內銷市場,更重視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更重視向服務業領域滲透與擴張。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部分臺資企業面臨生存壓力,調整在大陸的發展策略,從內銷市場轉向外銷。其中擁有大陸內銷惟一執照的臺灣大霸電子公司年底前宣佈暫時退出大陸手機品牌市場,迪比特手機不再內銷,轉為全部外銷,企圖在第三代手機營運後再從事新一代的産品內銷。不過,也有新的臺灣手機廠商英華達、昆達電腦等獲得在大陸市場的手機內銷權,華碩、多普達與集嘉等企業仍在爭取在大陸銷售自己的品牌手機。
(四)臺商投資領域越來越廣,服務業領域投資熱點增多。在經歷了製造業領域的投資浪潮後,臺商開始向商業、物流、醫藥醫療、房地産、基礎設施、教育、文化等領域發展。其中,臺商進入大陸醫療市場取得新進展,台塑集團經多年努力終於獲准在廈門建立長庚醫院,標誌著臺商在大陸經營醫院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三、兩岸通航與通郵發展不平衡
通航依然是兩岸經貿往來中最受關注的問題。2005年,兩岸通航雖沒有取得重大突破,但仍取得一些可喜的發展。
2005年1月15日,由中國民用航空協會、海峽兩岸航空交流委員會與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在澳門協商,以民間機構談判方式達成協定,兩岸官方各自認可,開創了兩岸在目前政治僵局下進行協商的新模式即“澳門模式”,也實現了中斷一年的“春節包機”。
大陸方面也積極推動兩岸客貨運包機。8月中旬,大陸方面通過國民黨大陸訪問團向臺灣當局傳達資訊,認同兩岸客運、貨運包機可以一併協商,一併安排,同步實施,客貨包機增加航點,擴大乘客範圍,貨運包機共同參與,利益共用。同時,大陸方面強調兩岸客貨運包機,完全可以按照2005年春節包機澳門協商方式,由中國民用航空協會、海峽兩岸航空交流委員會與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商談,就有關技術性、商務性安排達成共識,做出安排。儘管因種種原因,兩岸未能就客貨運包機達成協定,但仍有重要意義,為2006年春節包機的實現創造了條件。11月,海峽兩岸在2005年春節包機基礎上又達成2006年春節包機的共識,雙方同時各自發佈這一方案,是兩岸關係互動的一種創新。此次春節包機方案條件放寬,是兩岸春節包機的重要突破,主要包括:航點擴大,在原有上海、北京與廣州三城市的基礎上增加了廈門,大陸航點達到四個,臺灣仍為桃園與高雄;搭乘對象擴大,原春節包機只限“合法”的臺商,現在改為持有雙方合法入出境證照的臺灣地區居民以及大陸籍及外籍臺商幹部;兩岸最多各有六家航空公司參加航運;營運班次從去年的48班次增加到72班。
兩岸航空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得到新的發展。臺灣當局允許臺灣航空公司飛越大陸空域。8月中旬,臺灣“交通部”公佈臺灣航空公司申請飛越大陸空域(第一航權)作業程式,臺灣六家航空公司于8月15日起可提出飛越大陸領空申請。隨後,大陸批准臺灣多家航空公司飛越大陸領空的申請,臺灣多家航空公司的民航班機飛越大陸領空,既節省時間,也降低成本,有利臺灣航空運輸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同時,大陸航空事業的迅速發展,也吸引臺灣民航飛行員與航空服務人員到大陸發展,實現了兩岸通航領域新的合作模式。年底前,四川航空公司聘用8名臺灣民航飛行員,深圳航空公司也聘用了一位臺灣空服人員,這是大陸放寬港臺居民在大陸就業條件後,臺灣民眾到大陸航空領域就業與發展的重要開端。
海峽兩岸的海上運輸合作持續發展,“試點直航”運量增加,“小三通”發展迅速。依臺灣高雄港統計,2005年1-9月,高雄港“境外航運中心”與大陸廈門、馬尾通航達到725艘次,較上年同期下降2.7%;裝卸量52萬個標準箱,增長4%。福建沿海與金馬地區的航運客貨運量發展迅速。2001年,兩岸“小三通”啟動後,廈門與金門之間的金廈航線客流量穩步發展,2005年突破50萬人次。
兩岸通郵通話量穩定增長。依臺灣統計,2005年1-9月,兩岸函件往來總量達成230萬件,較上年同期增長5.7%;其中臺灣寄往大陸函件736萬件,增長11.2%;大陸寄往臺灣函件493萬件,同期下降1.2%。兩岸通話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同期大陸打到臺灣的通話次數為2.21億次,通話量為59726萬分鐘,分別較上年大幅增長40.4%與35.8%;臺灣打到大陸的通話次數為2.38億次,通話量為102343萬分鐘,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13.1%與10.4%。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兩岸民間與商務往來高度密切與頻繁,也因此創造了龐大的通郵、通訊商機。
四、2006年兩岸經貿形勢展望
2006年,兩岸經貿形勢如何發展,可變因素甚多,難以準確預測,但卻是值得期待的一年。
在全球經濟與外貿有望保持平穩增長及大陸經濟持續活躍的情況下,兩岸貿易仍會呈現較快增長態勢,尤其是大陸對臺出口有望保持快速增長,兩岸貿易總額有望接近1000億美元的規模。臺商對大陸投資不確定感增加,投資增長有限,但向大陸繼續轉移的趨勢不會改變。依臺灣工業總會公佈的調查,63%的臺商看好明年的營運績效,但未來一年增資的臺商只有34.9%,較上年的50.3%減少許多;尚無增資計劃者從48.2%上升為60.4%;可能減資者從1.5%上升為5.3%,顯示在新的經濟環境下,臺商對大陸投資的不確定感增加。儘管如此,臺灣産業向大陸轉移的趨勢不會有大的改變,大陸仍是臺商的首選之地。臺商投資的産業與區域會持續進行新的調整,大陸重點扶持與發展的産業,以及成本低、經濟發展看好的地區將成為臺商積極開拓的重點。
2006年,兩岸經貿發展有不少值得期待與觀察的領域。一是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可能得以實現與落實,並由此帶動兩岸旅遊業、航運業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二是金融領域的合作可能有大的發展,除了人民幣試點兌換擴大到島內特定場所外,兩岸貨幣清算協議與金融監理機制可望通過香港地區得以建立與實現,將促進兩岸商務往來與合作,同時為臺灣銀行、保險、證券等在大陸的發展或經營相關業務創造條件。三是兩岸通航可能在“澳門協商”模式基礎上獲得新的突破,客貨運包機的節日化與常態化可能得以局部實現。四是由水果零關稅進口激發的兩岸農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熱還會繼續,農業領域的合作將會出現新的局面。
(來源:中國網;作者:王建民) 編輯: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