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業者北京旅展搶商機
字號:
2005年臺灣經濟:總體格局“內外皆溫” 復現低速增長態勢

  時間:2006-02-10 11:20    來源:     
 
 

  由於全球經濟增長勢頭減緩、臺灣經濟轉型不順及島內製造業大量外移,加之島內民間大規模投資結束或延後,2005年臺灣經濟增長率預計3.8%,未能達到臺當局一再調降後的“保四”目標。2006年臺灣經濟仍將維持低速增長局面。

  一、2005年:總體呈“內外皆溫”格局,復現低速增長態勢

  2005年,臺灣經濟總體上呈“內外皆溫”的格局,復現低速增長態勢。

  (一)經濟增長因外、內需不振而低於預期。在大陸、美、日等臺灣主要外貿地區經濟增速均有回落的影響下,2005年臺灣經濟低速增長。全年呈逐季走高格局,上半年延續2004年經濟景氣回落勢頭,第1、2季經濟增長率分別僅為2.49%和2.97%,下半年經濟景氣維持穩定,第3、4季經濟增長率分別提高到4.38%和5.28%,全年預計增長3.8%,不但低於上年底臺當局制定的5%增長目標,連修正後的4%也沒達到。主要原因是:其一,由於以電子業為主的大量臺灣企業生産外移,臺灣出口增長率大幅下降,前三季僅為6.9%,遠低於歷年兩位數的增長幅度,同時進口大量增加,貿易順差劇減。全年出口、進口額分別為1893億美元和1816億美元,同比增長8.8%和8.2%,遠低於上年21%和32%的增幅。外需對經濟增長率貢獻僅為1.4%,不到上年一半;其二,在島內經濟轉型前景不明及禽流感疫情的影響下,加之半導體及液晶面板等新興産業大規模投資告一段落,民間投資增幅驟減,由上年的24.9%劇降為3%,對經濟增長率貢獻僅為0.4%;其三,島內就業前景不佳,加之島內信用卡及現金卡呆賬暴增,導致金融機構對個人消費貸款採取緊縮政策,民間消費僅增長3.05%,對經濟增長率貢獻為1.8%;其四,上年臺灣經濟走勢呈前高後低,受基數影響,2005年臺灣經濟增速呈前低後高。

  (二)對外貿易增長率大幅下降。島內經濟轉型不利,惡化貿易條件,加上製造業生産基礎外移,導致臺出口增幅驟降。1—11月臺灣進口産品價格上漲2.03%,而出口價格卻下跌2.65%,貿易條件惡化程度達4.68%,顯示臺灣産品因附加價值低而出口競爭力大幅削弱。累計1—11月臺出進口總額分別為1722.3億美元和1673.6億美元,同比僅增長8.2%和10.2%,分別約為上年增幅的1/3;順差48.7億美元,同比下降32.7%,創1983年以來的新低。出口産品結構中,電子電機産品仍為主力産品,但其上半年出口額減少是臺出口增幅下降的主因。進口産品中以原油進口增幅最大。出口地區結構中,大陸仍是最主要地區,且比重持續增加。1—10月,臺出口大陸比重升至37.6%,對美、歐的出口比重則分別萎縮至13.5%和12.2%,對日本和東盟的出口比重穩定在7.7%和11.7%。進口地區中日本仍為最主要的進口來源,比重為25.6%,自大陸的進口增長最快,比重升至11.8%,自美歐的進口比重繼續下降。

  (三)投資環境繼續惡化。在臺當局緊縮大陸經貿政策、島內經濟轉型困難等政治、經濟因素影響下,臺灣投資環境繼續惡化,民間投資小幅增長,外來投資出現衰退,島內資金大量外流。島內民間投資增長率呈現逐季下降的趨勢,四個季度的增長率分別為10.52%、8.95%、-2%和-3.2%,全年估計增長率僅為3%,增速為近5年來的次低。外來投資上半年大幅衰退33%,下半年略有增加。1—10月,臺當局核準的僑外直接投資金額28.7億美元,同比衰退1.8%。對外投資方面,臺當局審核的赴海外投資及赴大陸投資金額均有衰退,1—10月,二者分別衰退30%和13%;但數據顯示,島內投資人的島外資産比重在迅速增長,已達30%以上,且島外金融資産的增長速度是島內資産增速的近3倍。

  (四)服務業産值比重首次超過70%。2005年,臺灣産業結構出現標誌性變化,服務業産值佔GDP比重首次超過70%。主要原因是製造業生産外移造成工業産值比重下降,2005年臺灣資訊製造業的島內生産比重由上年的15.6%驟降到6.8%。服務業總體表現好于工業,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度在前3個季度分別達到1.77、2.57與2.9個百分點,扮演支撐島內經濟增長的主要角色。其中,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産業、運輸倉儲及通訊業的年增長率分別為7.65%、4.26%和7.58%。而臺灣工業則由於全球電子産品市場供過於求,增速放緩。資訊電子業仍為主要成長動力,房屋建築業也出現大幅增長。1—10月,臺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9%,其中製造業增長1.81%,資訊電子業增長5.59%,房屋建築業增長15.82%。預計全年島內三大産業發展態勢為:農業衰退3.47%,工業增長2.15%,服務業增長3.28%。

  (五)財政收不抵支,金融問題重重。臺當局的財政狀況在連續幾年惡化的情況下未出現好轉跡象。根據2005年初通過的年度財政總預算,臺當局年度收入總額為13310億元新台幣,年度支出總額為16083億元新台幣,赤字仍達2772億元新台幣,赤字總額佔GDP比重為2.7%。在臺稅收部門實施加強稽徵、調整稅種等措施下,全年稅收實徵凈額為15643億元新台幣,同比增長13%。但稅收的有限增長不足以應付臺當局不斷增加的支出負擔,債務餘額至2005年底將達37000億元新台幣,佔前三年度平均GNP的35.9%。據估計,到2009年底臺當局的累計債務總額佔GNP比重將達到39%,接近“公債法”規定的不得超過40%的限度。

  金融宏觀形勢平穩,但金融市場與金融改革問題重重。其一,金融宏觀形勢得到控制。貨幣供給和放款平穩增加,利率微幅上升,呆壞賬比率持續降低,到第3季度,臺灣本地銀行呆壞賬比率已降至2.83%,創下民進黨執政以來的新低。其二,資本市場弊案頻傳。臺股全年波動不大,股價指數8月14日升到6481的全年最高點,10月28日跌到全年最低點5633點。前三季雖有外資買進110億美元的推動,股價指數卻仍下跌5.25%,表現遠遜於韓國、印度與日本股市。臺灣股市弊案頻傳是導致投資人缺乏信心的重要原因。從上年的博達案開始到2005年上半年,島內股市頻頻爆出太電、訊碟、升技、勁永、翔升、千興、銳普、大霸等弊案,“股市禿鷹效應”持續發酵,金融主管部門官員涉案,政商勾結侵奪投資人利益的行為被曝光,投資大眾人心惶惶。其三,金融改革進展不利。臺“經建會”2004年上半年即提出“第二次金融改革”,2005年臺當局確定4項具體目標:提升3家金融控股公司市場佔有率超過10%、公股銀行減半為6家、金融控股公司減半為7家、至少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到海外掛牌或引進外資。其中,前兩項限期2005年底前完成,後兩項限期2006年底前完成。然而,以出售公營銀行為主要舉措的“二次金改”,暴露出民進黨當局打著改革的幌子扶植“綠色財團”的企圖,引發各界反彈,9月臺灣中小企業銀行出售失敗使批評聲浪漲到最高點,臺金融主管部門承認無法按期達成目標。

  (六)兩岸經貿增速放緩。臺商到大陸投資熱潮進入平穩發展階段。據大陸統計,1—11月,臺商赴大陸投資項目3526個,同比下降2.9%;合同臺資金額88.0億美元,同比增長3.8%;實際使用臺資26.8億美元,接近上年同期水準。截至11月底,大陸累計批准臺資項目67714個,實際使用臺資414.8億美元。但據臺當局統計,1—10月臺商赴大陸投資1059件,金額47.2億美元,同比衰退13%。

  由於大陸臺商經營方式日益向“在地化”經營轉變,加之不少原本從臺灣進口原材料與半成品的電子業臺商轉向大陸或韓國採購,兩岸貿易增速也有所放緩。據大陸統計,1—11月,兩岸貿易額為820.2億美元,同比增長15.8%;大陸對臺灣出口、進口分別為149.5億美元和670.7億美元,同比增長24.4%和14.0%,低於上年的31%和50%。據臺當局統計,1—10月兩岸貿易總額為585.8億美元,同比增長15.9%,佔臺灣對外貿易總額的19.1%。其中,臺出口額為422.9億美元,同比增長13.7%,佔臺總出口比重的27.3%;臺進口額為162.8億美元,同比增長22.1%,佔臺灣進口總額的10.7%;對大陸貿易順差額為260.1億美元,同比增長9.1%。大陸不但是臺灣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還成為僅次於日本的臺灣第二大進口來源地。

  二、深層次矛盾未能緩解,經濟環境惡化趨勢未改變

  由於臺灣經濟的深層次矛盾未能緩解,經濟轉型仍未突破瓶頸,加之臺當局自大陸設限,經濟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並未改變。

  (一)民眾貧窮感加深。2005年臺灣經濟雖有小幅增長,但並沒有反映在民眾的生活感受上。據島內《遠見》雜誌年底的民意調查,高達63%的臺灣民眾認為自己過去三年的財富縮水,有34%的民眾自認貧窮。主要原因是:其一,貧富差距擴大。島內《天下》雜誌2006年初民調顯示,高達83%的臺灣民眾認為島內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69%的民眾對當前的社會公平不滿。由於島內貧窮人數大量增加,低收入家庭已達8.3萬戶,相關調查顯示,22%的上班族因經濟壓力增大而有自殺念頭。目前臺灣自殺人數節節攀升,每年超過3000人,多與經濟環境惡化有關。其二,生活水準下降。《遠見》雜誌12月30日民調顯示,高達87%的臺灣民眾認為物價上漲遠比收入增加快。2005年臺灣消費者物價指數創下2.3%的近9年來的新高,8月增幅一度達到3.6%。雖然消費物價上漲加快與多次強颱風過境、國際原油及原料價格上漲有關,但70%的民眾認為與民進黨當局執政能力差分不開。其三,就業壓力仍大。島內失業率雖由上年的4.44%降至4.15%(1—11月),但島內“非農業部門”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在2005年1—10月卻衰退了1.23%,是歷年同期最大減薪幅度,顯示島內就業率的穩定是以削減勞工勞動福利為代價的;另有多達13.6萬的人力因長期找不到工作而被當局歸為“非勞動力”,成了隱藏性長期失業人口。臺《聯合報》年底所作的民調顯示,71%的受訪者抱怨島內經濟景氣差,60%的受訪者認為找工作難;《遠見》雜誌民調表明有60%的臺灣民眾認為未來三年生活品質會更差。

  (二)臺製造業轉型更加緊迫。近年來臺製造業一直處於轉型期,能否順利突破瓶頸,關係到未來臺灣經濟的發展方向。2005年臺經濟轉型依然沒有明顯進展,附加價值過低影響産品出口競爭力,貿易條件惡化,並創下近22年來的貿易順差新低。其一,附加價值率亟待提高。隨著島內電子産業加速外移,臺灣長期依賴的代工生産優勢日益喪失,島內支柱性製造業迫切需要向研發創新及高附加價值産業轉換。然而,臺灣整體經濟附加價值率卻從2003年的46.4%降為2004年的43.6%,技術密集産業附加價值率更自22.6%降至17.5%,顯示臺灣的技術密集産業仍是低附加價值的技術加工業,並未突破經濟轉型瓶頸。其二,“低成本”思維需要改變。臺灣企業的傳統優勢是生産彈性大,可在短期內迅速擴大産能,以“薄利多銷”策略擴大市場佔有率,如臺灣通過鉅額投資,利用低成本在短短的6年內使其液晶面板産業的全球市場佔有率達到第一。但在缺少核心技術與自主品牌的條件下,利潤率越來越低,且極易出現因市場供過於求而被迫減少生産的情況,因此2005年島內幾條重要的第7代液晶面板生産線都紛紛停建或緩建。其三,創新內容有待突破。資訊通訊科技(ICT)製造部門的研發支出佔臺研發總經費的近一半,但這些産業的研發內容多以製程改進與成本降低為主,其改進內容多屬原有技術的延伸,少有突破性創新,關鍵零組件仍然不能自己生産,這是繼2003年後臺製造業附加值率連續三年低於韓國的重要原因。

  (三)臺當局大陸經貿政策矛盾突出。2005年,兩岸經貿對臺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臺當局大陸經貿政策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一是臺外需增長對大陸依賴進一步增強。臺對大陸的順差額(約300億美元)再創新高與臺對日韓的逆差額(預計320億和77億美元)雙創新高形成強烈對比,顯示大陸作為臺灣經濟最重要的順差來源和最主要的增長動力,地位更加突出。二是大陸對臺商投資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臺“經濟部統計處”最新完成的《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顯示,2005年臺製造業對大陸投資比重創下歷年新高,高達81%,而對東盟的投資比重則降至15%,大陸對臺商的“磁吸效應”還在增強。此外,臺商投資大陸大型化趨勢日益明顯,2005年臺上市、上櫃的大型公司中有一半以上已在大陸投資,且家數和金額還在持續增加。三是各界要求臺當局開放兩岸經貿交流的壓力進一步增大。據臺“陸委會”2005年11月底公佈的民調,高達89%的臺灣民眾認為臺當局應開放兩岸直航。另一項調查顯示,77%的島內求職者願意到大陸尋找工作機會。而民進黨當局卻在“積極管理”的政策導向下,逆勢加強打擊臺商赴大陸的投資。2005年查報“非法”赴大陸投資的臺商超過500家,罰款金額在3200萬元新台幣以上。此舉使臺當局與工商界在兩岸經貿政策上的矛盾進一步增大。

  三、2006年:經濟增長速度可能略有提升

  2006年,臺灣經濟增長速度可能略有提升,但增幅有限。一是島內經濟景氣正處於上升勢頭。2005年臺灣經濟呈逐季走高格局,進入2006年該形勢仍會持續一段時間。從2005年8月份起,臺灣經濟景氣已連續4個月呈現平穩增長的“綠燈”,臺“經建會”預估這種狀態至少還將延續3個月。臺“主計處”、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經濟研究院對2006年臺灣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分別為4.08%、4.02%和3.96%,均高於2005年。二是外需形勢有所好轉。臺有關部門估計,2006年商品與服務貿易實質增長率中,出口增長8%,進口增長6.5%,出口拉動作用將較2005年的形勢有所好轉。三是內需略優於2005年。臺“主計處”預測2006年民間消費將實質增長3.1%,與2005年持平;民間投資增長率為3.6%,略高於2005年。臺“工業局”預測,未來3年臺灣液晶面板産業將有超過9000億元新台幣的鉅額相關投資。此外,臺當局能否務實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及兩岸包機定期化,也將是左右2006年臺經濟走勢能否出現較大起色的關鍵性因素。

  同時也應看到,2006年臺灣經濟發展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島內政局與兩岸關係最為重要,尤其最近臺當局出臺的緊縮兩岸經貿關係政策若全面實施,將直接影響到島內經濟的表現。國際油價波動、美日經濟可能趨緩及禽流感等自然災害的波及範圍大小,都將直接影響到臺灣經濟的未來表現。

  (來源:中國網;作者:朱磊)
                                                 編輯:海航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