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海峽兩岸關係與島內政治形勢均發生重要的結構性變化,為2006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創造了條件。2006年,雖不大會出現像連宋訪問大陸之類的巨大轟動效應事件,但局部的突破與發展,如兩岸直航、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兩岸金融合作等領域的進展,都是可以預見的。
兩岸直航可能獲得突破
兩岸“三通”尤其是直航,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指標。多年來,兩岸雖有多次努力,也有過“試點直航”與“春節包機”以及“小三通”方面的局部突破與發展,但直航一直未有實質性發展,正常的直航沒有實現。2006年,兩岸直航則值得期待,突破的可能性甚大。
2005年5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會談公報中提出,“促進以2005年春節包機成功的模式,實現客運包機節日化、常態化,並逐步推動貨運便捷化,逐步促成2006年開始全面、直接、雙向通航”。值得注意的是,親民黨有何能力“促成2006年開始全面、直接、雙向通航”?為何會提出如此明確的直航時間表?但就今天島內與兩岸關係的形勢觀察,2006年直航的可能性大增。
推動直航已成為國親兩黨在2006年的重要目標。泛藍國親兩黨縣市長選舉後三天,儘管因選舉引發兩黨之間的不快與矛盾,但國親“立法院”黨團仍達成繼續合作的共識,除決定推動松山機場開放港澳航線決議案外,要合作修改“兩岸關係人民條例”,將直航條款寫進該法,而且要收回行政部門的授權,在該法中明訂“兩岸應該直航”。接連兩次“馬宋會”,也為國親在兩岸直航方面的努力創造了條件。可以説,推動直航成為2006年泛藍國親兩黨的重要目標,將會全力以赴促成。
民進黨方面政策是否會調整,仍是直航能否實現的關鍵。目前,民進黨內部對“三通”問題出現不同的聲音。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陳景峻直言,選後民進黨應重新檢討兩岸政策,正視兩岸“三通”的重要性,揚棄“政治鎖國”的心態,才能獲民意支援。“經濟部長”何美玥也公開表示“‘三通’是進一步開放必然趨勢”。要民進黨一舉全面開放兩岸直航可能有困難,但客貨運包機的節日化或常態化的可能性甚大,在某種程度上將會實現一般意義上的直航。近兩年來,民進黨當局將貨運包機作為尋求直航的突破點,已做好了充分準備。目前,兩岸關於客貨運包機開放的共識增多,大陸方面也已有妥協,區別只在於客貨運包機是所有推動還是客運與貨運分開處理的問題。2005年,兩岸航運部門在澳門達成2006年春節包機的共識,並有新的突破,將為2006年的客貨運包機的實現積累經驗,創造條件。尤其是,為了重新找回失去的民心,民進黨很可能將開放客貨運包機作為兩岸經貿往來的一個政策突破點,進行推動。
大陸居民有望實現赴臺旅遊
2005年,大陸出臺一系列爭取臺灣民心的政策措施,其中大多是大陸單方面能夠推動或可直接做的,如對臺灣學生實行同等收費標準、放寬臺灣民眾在大陸就業等,以及可能間接做的,如開放臺灣水果零關稅進口,可通過民間機構實施。但也有需要通過臺灣當局政策調整才能夠實現的,最重要、最受各界關注的就是大陸去年宣佈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隨後,臺灣方面也批准大陸旅遊局局長以民間身份率大型旅遊團赴臺考察,為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創造了條件。2006年,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這一目標可能得以實現。
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對臺灣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是臺灣經濟景氣的強心針,是島內旅遊行業與民眾普遍期待的“聖誕禮物”。民進黨當局已沒有阻撓的任何正當理由。民進黨當局很可能將正式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作為緩和兩岸關係、穩定民心的重要工具。目前種種跡象顯示,民進黨正在向這一方面努力,除去年批准大陸旅遊局局長訪台外,日前還有計劃成立新的民間組織,與大陸商談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等事宜。尤其是,民進黨當局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人數與管製程度是觀察的另一重點。如果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只是象徵性的開放,雖然有政策調整的指標性意義,但對刺激經濟的效果不大,仍會有不滿的聲音。依民進黨的施政性格與做法,初期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人數不會太大,而是採取逐步開放的穩健做法。不過,一旦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將會對兩岸民間往來、金融往來與商務合作等産生一系列新的鏈鎖效應與影響。
兩岸是否會簽署貨幣清算與金融監理機制?
臺灣金融業在大陸的發展與兩岸金融業的合作相對滯後,最關鍵的是政策性限制,具體表現在兩岸尚未簽署貨幣清算協議與金融監理協議。2006年,兩岸在金融領域的合作能否突破,是兩岸經貿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兩岸貨幣兌換問題一直是兩岸金融業務往來中最關注的問題之一。2005年10月30日,臺灣“行政院”開放金門、馬祖金融機構試辦人民幣兌換業務,每人每天兌換上限為2萬人民幣,是兩岸金融業合作的重要舉措,並規劃逐步在島內進行人民幣兌換業務。此一業務開放後,人民幣兌換業務發展迅速,每日兌換量在150萬元,預計兩個月內兌換總量達8000萬元人民幣,顯示民間需求強大。與此相關,兩岸之間簽署貨幣清算協議逐漸成為兩岸金融業合作討論的重點。依目前形勢觀察,2006年,兩岸金融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將會出現一系列新的發展,其中臺灣當局開放島內特定場所兌換人民幣業務與批准大陸銀行在臺灣設立辦事機構是觀察的兩個重點。
臺商大陸投資限制是否會放寬?
臺商對大陸投資進入一個新的轉折時期。一方面,大陸投資環境變化,臺商投資面臨重新調整與佈局的選擇。另一方面,臺當局對臺商在大陸投資的政策限制,已成為困擾臺商在大陸生存與發展的緊箍咒。其中,對臺商大陸投資限制最嚴重的是臺商在大陸投資額不得超過企業資産凈值或資本額的40%。然而,經過多年的發展,臺商對大陸投資的累計金額不斷增加,到2005年第三季度,超過臺當局規定投資限額的上市上櫃公司已有36家,而接近此一限額的公司更多。
這一政策的目的是防止臺灣資金外流,讓企業能“根留臺灣”。問題是這一政策不僅達不到限制資金外流的目的,臺商可以通過對離岸金融中心的投資再轉投資大陸,這也是目前臺商投資的一個重要模式,而且造成許多反效果,資金流動無法準確掌握,臺灣企業的全球戰略受到人為限制,影響企業競爭力的提高,不利臺灣經濟本身的發展,也讓臺灣銀行陷於困境。目前島內要求修改這一政策的呼聲日高,對執政當局形成強大壓力。從目前島內政治鬥爭、臺灣經濟發展與民進黨的長期執政考慮,民進黨當局在2006年將對臺商大陸投資的此一最高限制政策進行檢討,重新調整的可能性增大。日前,臺“金管會”提出在“相關上市上櫃公司在符合資金回匯、股利分派、符合營運總部以及外資持股達到一定比例等條件下”,臺商到大陸投資的40%限制可適度放寬,顯示臺當局開始思考這一重大政策的調整方向。
(來源:中國網;作者:陳險峰) 編輯: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