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字號:
2004年兩岸關係回顧

  時間:2005-04-21 13:24    來源:     
 
 


  2004年,兩岸關係形勢空前嚴峻,臺海局勢成為舉世關注的熱點之一。陳水扁當局愈演愈烈的“臺獨”分裂活動,進一步加劇了兩岸關係的緊張,嚴重威脅著臺海和平與亞太地區的穩定。祖國大陸通過各種手段,加大遏制“臺獨”的力度,堅定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確保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不被改變。

  一、陳水扁當局的“臺獨”活動明顯升級

  一年來,尤其是在用不正當手段獲得連任後,陳水扁明顯加快了製造分裂的步伐,並利用選舉之機不斷升高對大陸的挑釁,企圖按照其“公投、制憲、正名”的“臺獨時間表”,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

  (一)極力推動“公投新憲”,企圖以“憲改”之名行“制憲”之實。

  年初,陳水扁公佈了兩項所謂“和平公投”的議題,執意舉辦針對祖國大陸的“公投”。在“3.20公投”被島內民眾否決後,陳水扁並未有所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地繼續推動“公投”與“憲改”。

  8月,他極力推動臺“立法院”通過“憲法增修條文修正提案”,納入“公投入憲”及廢除“任務型國大”等內容,正式把“公投”機制引入“修憲”過程,為其下一階段的“實質制憲”解決了法律程式問題,奠定思想基礎,也實現了長期以來“臺獨”分子夢寐以求的目標。

  11月,陳水扁公開聲稱,“中國如果逼人太甚,乾脆把‘九二共識’、‘一國兩制’交‘公投’決定”;如果泛綠在“立委”選舉中過半,將修改“鳥籠公投法”。臺“行政院”隨即推出“公投法修正草案”,不僅準備大幅降低“公投”過關的門檻,而且突破原有限制,增列了人民“憲法創制權”,即可由民眾直接通過連署提出“修憲議題”的權力,明顯是在為體制外的“公投制憲”預留空間。

  此後,陳水扁又公然提出要在三、四年內“終結中國憲法”,重申在2008年離任時實施“臺灣新憲法”,強調有關“憲政改造”的爭議,不應把重點放在“修憲”與“制憲”的文字之爭,而要專注于“憲改”所帶來的“實質改變”,進一步暴露出他想通過對臺現行“憲法”進行大幅翻修,達到“實質制憲”的目標,進而“尋求臺灣定位”,使臺灣成為一個“正常、完整的國家”,實現“法理臺獨”的野心。

  (二)在所謂的“中華民國”的簡稱問題上大做文章,將“臺灣正名”活動推向逐步變更“國名”的新階段。

在“就職講話”中,陳水扁即多次把“臺灣”與“中華民國”對應使用或放在一起,宣稱“認同臺灣或者認同中華民國,其實都是相同的歸屬”。

  此後,呂秀蓮與臺“行政院長”遊錫堃紛紛借出訪之機在“中華民國國號”上大做文章,分別拋出了“臺灣中華民國”、“TAIWAN,ROC”(臺灣,中華民國)等“國號”新簡稱。但是,陳水扁卻並不滿足,竟進一步鼓吹,“臺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臺灣”,“中華民國最好的簡稱就是臺灣”。

  在“雙十講話”中,陳水扁公然聲稱臺灣是一個人口2300萬、“主權在民、享有充分自由與人權的國家”,甚至將其“領土範圍”限定為“三萬六千平方公里”。11月下旬,陳水扁以國民黨黨徽與“國徽”雷同為由,聲稱限定國民黨在三個月內修改黨徽,否則將推動修改“國徽法”,甚至“修改國徽”。12月初,在臺“立委”選舉的最後階段,陳水扁公開宣佈要在兩年內爭取將臺所有的駐外機構改名為“臺灣代表處”,並從“國、公營事業”開始把島內“名稱容易與中國造成混淆的相關單位逐一正名”。

  這表明陳水扁當局所推動的“臺灣正名”活動,不僅在範圍上擴展到對臺駐外機構與島內企事業單位的全面改名,而且在程度上進入到從“國號”簡稱入手逐步變更“國號”的新階段。

  (三)在教育與歷史文化領域進一步推動“去中國化”運動,以凸顯所謂的“臺灣主體性”。

  激進“臺獨”分子杜正勝出任“教育部長”後,按照他那一套所謂的“同心圓理論”,大搞“去中國化”運動,全力推行所謂的“臺灣主體性”教育。

  5月下旬,臺“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頒布了“閩南語用字建議表工作計劃”,確定在年底前兩階段公佈用字資料,準備採用漢字羅馬化的方式推動閩南語教學,以便逐步建立“臺語文字”,發展“臺語文學”。8月底,臺“教育部”首度將“臺灣主體性”列為“四大教育施政綱領”之一。9月初,臺“教育部”又宣佈,2005年起臺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中的“臺灣本土”命題至少要達到50%。

  10月,激進“臺獨”分子林玉體在擔任“公務人員初等考試典試委員會委員長”後,宣稱2005年初等考試“本國史地”命題範圍將僅限于“臺澎金馬”,不含中國大陸內容,雖然得到“臺獨大老”、“考試院長”姚嘉文的聲援,但仍遭到了多數“考試委員”的強烈反對與輿論的圍剿。在此情況下,陳水扁竟公開支援林玉體,聲稱“中國與蒙古不是本國”、“中國是外國,是敵國”。

  此後,臺教育部門公佈了一份新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打算以1945年為界,把“臺灣史”與“中國史”一分為二,將孫中山先生創建中華民國的歷史放入“中國史”,甚至要將“臺獨”分子視為“臺灣地位未定論”依據的、非法無效的《舊金山和約》列入課程,企圖通過歪曲與割裂歷史的手法強行推動“去中國化”。姚嘉文、林玉體等借機叫囂“孫中山是外國人”,甚至要“廢掉國父”。

  (四)鼓吹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

  以“臺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是“臺獨”分子在對外關係方面的重要主張。雖然從1993年以來臺當局每年都推動“參與聯合國”活動,但迫於島內外的政治現實,其一直以“中華民國”的名義,用“參與”而非“加入”,主要訴求是依據所謂“平行代表權”與“普遍會籍原則”,按照“分裂國家”的模式擠進聯合國。

  去年以來,陳水扁當局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出現明顯變化。陳水扁在“雙十講話”等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鼓吹“臺灣就是臺灣,臺灣不能也不會去爭‘中國代表權’”,意在按照其“一邊一國”或“一中一台”的定位,歪曲聯大2758號決議,捏造出一個並不單獨存在的所謂“臺灣人民代表權”問題,並把它與中國分割開。臺當局在推動本年度的“參與聯合國”活動時,雖然在名稱與方式上未有大的改變,但卻策動其“邦交國”在提案文本中大做手腳,除開頭提到“中華民國”外,通篇都以“臺灣”相稱。

  在“參與聯合國”活動再遭挫敗後,臺“外交部”隨即表示要“研議”未來直接用“臺灣”的名義“加入聯合國”,開始進行輿論準備。年底,陳水扁在競選場合公開聲稱,未來要以“臺灣”名義爭取“加入聯合國”。

  (五)強行推動鉅額軍購案,發出戰爭叫囂,妄圖“以武謀獨”。

  陳水扁在連任半個月後,即迫不及待地指使臺“行政院”于6月2日通過“重大軍事採購條例”及“重大軍事採購特別預算案”,以加強反導彈裝置與強化臺軍制海能力為由,推出總金額高達6108億元新台幣的軍購案,計劃購買8艘潛艇、12架P-3C反潛機與6套愛國者三型導彈系統。儘管島內各界對此強烈質疑與反對,臺當局財政拮據,入不敷出,被迫靠賣地、舉債、釋股籌款,但陳水扁當局仍然對內大肆渲染所謂大陸的“武力威脅”,對外刻意挑釁大陸,製造兩岸緊張,以便恐嚇民眾,儘快通過“6108億軍購案”。

  臺“行政院長”遊錫堃在訪問美國期間拋出“恐怖平衡論”,揚言要仿傚冷戰時期的美蘇,用導彈“攻擊上海”。臺媒體披露,臺軍考慮制定“毒蝎計劃”,意圖攻擊三峽大壩。臺灣是否在研製核武的問題也引起了國際輿論的關注。

  陳水扁還以推動“軍隊國家化”之名行“綠化臺軍”之實,企圖把一向被稱為“反臺獨堡壘”的臺軍轉變為其搞“臺獨”的工具。陳水扁反覆強調臺軍是“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軍隊”,在人事任用上“以省籍劃線”,即多次提拔本省籍,刻意排斥外省籍,加緊培植“親扁勢力”。在他的授意下,臺“國防部”藉口“軍務革新”,取消了軍中呼口號與讀訓的傳統儀式,讓“奉行三民主義”、“完成統一大業”等口號成為絕響。臺軍方不僅取消了“反臺獨教育”,而且還積極配合當局的“正名運動”,在軍隊大搞“去中國化”,計劃把其用大陸地名命名的軍艦改成臺灣地名,軍隊電話總機用大陸地名為代號的也改為數字代碼。

  陳水扁當局對內進行戰爭煽動,對大陸發出戰爭叫囂,給臺軍灌輸“臺獨”思想,進一步暴露了其“以武謀獨”、以全體中國人民為敵的本質。

  二、陳水扁大打“和平牌”與“復談牌”

  陳水扁在加緊推行“臺獨”路線、不斷向大陸挑釁的同時,還大玩兩手策略,不時擺出一副致力於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姿態,打出了“緩和牌”、“和平牌”與“兩岸復談牌”。

  在惡意推動針對祖國大陸的“3.20公投”時,陳水扁竟為它冠上了所謂“和平公投”的美名,猶如有著一副魔鬼心腸卻要硬裝扮成天使模樣,構成了絕妙的諷刺。

  陳水扁雖然迫於內外壓力,不得不在“5.20”就職講話用“憲政改造”取代選前“公投制憲”的提法,並做出了不將“涉及國家主權、領土及統獨的議題”列入此次“憲改”範圍的“承諾”,但他仍堅持“一邊一國”的“臺獨”立場,實際上只不過是在玩弄文字遊戲,轉移焦點,欺騙輿論。他還多次聲稱要邀請島內各界共同籌組“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制訂“兩岸和平發展綱領”,以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永續發展”,真實目的則是要徹底拋開“國統會”與“國統綱領”,另搞一套“一邊一國”式的“和平”新架構。

  下半年開始,陳水扁還發動了一場“復談攻勢”,企圖在不接受“一個中國”的前提下,製造兩岸復談的假像。在“雙十講話”中,陳水扁提出兩岸要以“九二香港會談”為基礎,尋求“雖不完美,但可接受”的方案,恢復兩岸對話商談,進而實現“管制武器”、“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甚至共同研究形成“海峽行為準則”,作為“臺海永久和平”的保障。但是,他在最為關鍵的“九二共識”問題上卻含糊其辭,許多具體主張甚至包含著“一邊一國”的意味。臺“陸委會”官員還明確表示,不可將“九二會談”與“九二共識”混為一談。

  也許是“雙十講話”效果太差,陳水扁又在一個月後專門召開“11.10國安會議”,拋出“十點裁示”,聲稱要推行“兩岸陽光政策”,視未來兩年為兩岸復談的“關鍵機遇期”與“機會之窗”,提出兩岸以“臺港航線協商模式”展開貨運包機與春節包機協商,劃定“軍事緩衝區”等具體主張。不過,與“雙十講話”相比,除了增加了一些華而不實的新詞彙外,仍然是老調重談、空話連篇、回避要害。

  陳水扁在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前提下玩弄“軟”的一手,其目的不過是欺騙島內民眾與國際輿論,緩解內外壓力,掩蓋其推行“臺獨”路線,圖謀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的真實面目。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詞來形容陳水扁的兩手策略,是再恰當不過的。

  三、祖國大陸加大“遏獨”和爭取臺灣民心的力度

  面對上述形勢,祖國大陸在自身實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採取了更為積極主動的措施,綜合運用各種手段,進一步加大遏制與反對“臺獨”的力度,穩定了兩岸關係的大局。

  (一)在政治上掌握主動,給臺灣當權者指出兩條道路。

  祖國大陸改變過去的慣常做法,掌握先機,在陳水扁“就職”前即由國臺辦受權發表“5.17聲明”,表明對當前兩岸關係形勢的基本看法,並提出階段性的目標與對策,爭取主動。

  聲明認為,當前,兩岸關係形勢嚴峻。堅決制止旨在分裂中國的“臺灣獨立”活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是兩岸同胞當前最緊迫的任務。聲明重申了“五個決不”,向島內“臺獨”分裂勢力發出嚴正警告:“臺獨”沒有和平,分裂沒有穩定,並給臺灣當權者指出了兩條道路:一條是懸崖勒馬,停止“臺獨”分裂活動,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一條是一意孤行,妄圖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最終玩火自焚。

  這充分表明瞭祖國大陸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捍衛國家領土與主權完整的決心,對陳水扁當局形成強大震懾,得到了海內外中國人的熱烈擁護與國際輿論的理解。

 (二)啟動反分裂國家法的立法程式,通過法律手段打擊“臺獨”勢力。

  5月9日,在溫家寶總理訪問英國期間,海外華人華僑建議國家儘快制定“統一法”,溫總理當即表態説,這一建議“非常重要,我們會認真考慮”。這是大陸國家領導人首次公開對有關對臺特別立法問題作出正面回應。大陸媒體對此進行了報導,引起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幾天后,國臺辦發言人又在回答臺灣記者的提問時,再次明確表示,對於各界有關促進祖國統一的建議,包括“以法律手段促進祖國統一”,中國政府“都會認真地考慮並予以採納”。

  12月26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經過分組審議,決定將反分裂國家法草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吳邦國委員長在閉幕會上強調,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做好反分裂國家法的立法工作,是當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任務。

  祖國大陸啟動反分裂國家法的立法程式,顯示出絕不允許“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的堅強意志,有利於依法有效遏制“法理臺獨”。

  (三)更加重視做臺灣人民的工作。

  在嚴峻的兩岸關係形勢下,祖國大陸考慮到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從兩岸共同發展的大局出發,仍多次重申,願意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並全力推動一切有利於臺灣民眾、有利於兩岸交流的事情。

  胡錦濤主席在會見巴西華人華僑時意味深長地表示,“中國要強盛,中華民族要振興,第一要發展,第二要統一。實現了祖國的完全統一,大陸和臺灣地區就都能更好地發展。”“5.17聲明”也指出,只要臺當局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摒棄“臺獨”主張,停止“臺獨”活動,兩岸關係就會展現和平穩定發展的“七項光明前景”。祖國大陸還一再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擱置政治爭議,及早恢復兩岸對話與談判,並明確提出“只要臺灣當局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對話與談判即可恢復。”

  祖國大陸還反覆強調不以政治分歧影響兩岸經濟合作。有關部門盡力為兩岸同胞之間的各種交往提供方便,幫助臺灣同胞解決在大陸投資經商、就業就學以及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一切正當權益。國臺辦發言人明確表示,祖國大陸將一如既往地歡迎廣大臺灣同胞前來經商旅遊,從事兩岸交流,不存在所謂清查、打壓“綠色臺商”和“綠色藝人”的行為,只是不歡迎頑固堅持“臺獨”立場、公開為“臺獨”分裂勢力張目的極個別人,劃清了政策界線。

  這一切都充分顯示出祖國大陸“以民為本”,致力於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矢志不渝地追求和平統一的善良願望與寬闊胸襟。島內輿論對此充分肯定,臺灣民眾對大陸對臺政策也有了更多的理解與認同。

  (四)首度明確將“臺獨”勢力列為影響國家安全的第一位因素。

  年底,中國政府發佈了第五份國防白皮書,第一次把“惡性發展的‘臺獨’分裂活動”列為國家安全的首要威脅,明確宣佈堅決反對“臺獨”、反對外來干涉、反對向臺灣出售先進武器或與臺灣進行任何形式的軍事結盟的原則立場,併發出嚴重警告:如果臺灣當局鋌而走險,膽敢製造重大“臺獨”事變,中國人民和武裝力量將不惜一切代價,堅決徹底地粉碎“臺獨”分裂圖謀,對“臺獨”勢力産生了強大的震懾作用。

  四、島內民眾對激進“臺獨”路線進行抵制

  一年來,島內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認清了當前兩岸關係形勢的嚴峻性與“臺獨”的危險性、危害性,對臺灣前途與自身命運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開始自覺抵制陳水扁當局的“急獨”路線。

  (一)否決了陳水扁的“3.20公投”。

  對於陳水扁用“公投綁大選”,製造兩岸關係緊張的行徑,島內輿論普遍表示反對。儘管陳水扁當局利用行政資源,甚至操縱“中選會”強力推動,但仍然得不到島內多數民眾的支援。民調顯示,半數以上的民眾認為此項“公投”缺乏正當性與必要性。包括前“司法院長”、部分前“大法官”在內的千余名專家學者展開連署,指責“3.20公投”于法無據,陳水扁是“知法、玩法、違法”。知名政論家趙少康等組隊以反方身份參加“公投辯論會”,併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拒領公投票”運動。結果,兩項“公投”的投票率分別僅為45.17%和45.12%,未能達到過半的門檻。島內民眾用不領票的方式,否決了陳水扁的“3.20公投”,降低了其對兩岸關係的衝擊。

  (二)阻擋住“6108億軍購案”。

  在“3.20公投”被島內民眾否決後,陳水扁仍無視民意,執意推動“6108億軍購案”。島內輿論對陳水扁一手挑起兩岸關係的緊張,卻又以大陸武力威脅為由大舉購買軍火的做法提出了強烈質疑。部分民間人士籌組“反6108軍購大聯盟”,發佈“萬言書”,要求與當局公開辯論。11名“中研院院士”、170余名退役將領相繼連署,公開反對軍購案。“反軍購大聯盟”等民間團體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反軍購大遊行”,獲得民眾的廣泛響應,匯聚成了強大聲勢。民調顯示,共有53%的民眾反對此項軍購案,是支援比例的兩倍多。由於反軍購的聲勢扶搖直上,反軍購人士並誓言要在年底“立委”選舉中對支援軍購的“立委”進行“反輔選”,民進黨迫於選舉壓力不敢正面迎戰,原本立場動搖的親民黨、國民黨則表明瞭堅決不讓軍購案過關的立場,無黨團結聯盟也把“反軍購”列為主要政見。在民意的推動下,泛藍與無黨團結聯盟在“立法院”聯手合作,共16次封殺了相關法案,使“6108軍購案”在年內始終不能過關。

  (三)挫敗了陳水扁“全面執政”的圖謀。

  在年底“立委”選舉中,儘管民進黨以“立委過半數、政府好做事”作為文宣主軸,泛藍強調“要制衡、反獨裁”,雙方的文宣主軸聚焦在內部權力之爭上,但兩岸關係與“國家認同”仍是此次選舉的主要議題之一,軍購案更成為一個變相的統“獨”議題。尤其是,在選舉的最後階段,陳水扁拋出了一系列激進的分裂主張,升高了“臺獨”調門,把“拼臺獨”當成了衝刺階段的主要策略,泛藍陣營也旗幟鮮明地表明瞭反對“臺獨”冒險、“捍衛中華民國”的立場,使此次選舉帶有很強烈的讓民眾在兩條道路之間作出選擇的意涵。結果,島內多數民眾對陳水扁的激進“臺獨”主張説“不”,用選票挫敗了陳水扁讓泛綠過半、掌控“立法院”,進而推動“公投制憲”的圖謀,並幫助泛藍取得勝選,維持在“立法院”的過半優勢,使其更有實力與信心進行強力牽制,表現出島內求安定、求發展、希望保持兩岸關係穩定的主流民意與集體理性。選後的民調也顯示,50%的民眾對陳水扁選舉期間的“正名、制憲”主張不表認同,幾乎是贊同的比例的兩倍,陳水扁個人的施政滿意度僅為34%,創上任以來的歷史新低。

  五、國際社會共同反對“臺獨”的聲音明顯增強

  一年來,國際社會進一步認清了陳水扁當局企圖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的危險性,要求共同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的聲音明顯增強,國際環境進一步向有利於祖國大陸遏制“臺獨”的方向發展,一個中國的國際格局更加穩固。

  年內,安南秘書長重申聯合國在臺灣問題上的一貫立場,“臺灣不是一個國家,聯合國不會承認”,秘書處還拒絕陳水扁借聯合國的場地舉辦視頻採訪會、進行分裂活動。臺當局“參與世衛組織”與“參與聯合國”活動接連遭到重挫。俄羅斯多次表明瞭反對“臺獨”的立場,俄外交部發言人還就中國人大審議反分裂國家法表示,基於中俄兩國2001年簽訂的友好合作條約,雙方“相互支援對方反對國家分裂的政策”。法國總統希拉克警告陳水扁“對臺海地區和平的挑戰是非常危險和有害的”。澳大利亞外長唐納明確表示,兩岸如果開戰,澳大利亞不會助美護臺。新加坡政府及時糾正了李顯龍訪台的錯誤,在國慶及聯大等場合多次表態反對“臺獨”,並警告説,“如果臺灣走向‘獨立’,中國大陸必然動武,而不論結果如何,臺灣終將走向毀滅”;不僅新加坡不會承認“臺獨”,而且也沒有任何一個亞洲國家與歐洲國家會承認。周邊一些國家也以各種形式錶明瞭反對陳水扁當局推動“臺獨”、破壞亞太地區穩定的態度。

  美國進一步意識到,陳水扁的激進“臺獨”路線很可能會引發臺海衝突,從而嚴重損害其國家利益,因而加大了對臺當局的管束,以避免陷入“尾巴搖狗”的險境。年內,美國決策層對陳水扁及“臺獨”勢力警告的力度和頻率前所未有。布希總統在與胡錦濤主席會面時再次重申,美不支援單方面改變臺灣現狀和宣佈“獨立”的言行,不會向臺灣當局發出不一致的信號。4月,美主管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在國會聽證會上嚴厲警告臺當局,“臺獨”將引發軍事行動,如果臺當局領導人“把中國大陸的態度視為虛張聲勢,那將是不負責任的”,美對臺灣“修憲”的支援是“有限度的”,對臺灣的支援也不是一張可以用來抗拒中國大陸的“空白支票”。10月,國務卿鮑威爾在訪問中國大陸期間,兩次接受媒體專訪,直指臺灣“不是獨立的,它並不享有作為一個國家擁有的主權”,甚至刻意兩度將過去美國希望兩岸未來走向“和平解決”的制式説法改為“和平統一”。12月,副國務卿阿米蒂奇又進一步表示,臺灣已成為中美間“最大地雷”,《與臺灣關係法》並未規定美國必須保衛臺灣。上述三次立場鮮明的對臺重要表態,均在島內引起很大震動,使陳水扁當局受到嚴重衝擊,“臺獨”勢力感到灰心喪氣,“反獨”力量更加理直氣壯。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次示警效果有限的情況下,美國還嘗試用直接訴諸臺灣民眾,甚至影響島內選情的辦法,來調控島內局勢。過去,美國官方對待臺灣當局及其領導人多采取“規過於私室”的辦法,不願公開表示對其的不滿,同時也避免在島內選舉的關鍵時刻發錶帶有傾向性的評論。但是,一年來,美方除了由鮑威爾等人通過接受媒體採訪的方式,公開指責陳水扁當局外,還在臺“立委”選舉的最後階段,在短短幾天之內,兩次就陳水扁的“制憲、正名”表明反對態度,且反應速度越來越快,主動表態的意味越來越濃,措辭也越來越明確、強硬。這一切都對泛綠的選情産生了明顯的不利影響。臺“立委”選舉結果揭曉後,美國國務院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並極不尋常地使用了不少溢美之詞來評價這次選舉,甚至“向臺灣人民致敬”,即明顯流露出其對泛綠受挫、泛藍可以有效控制“立法院”這一結果的滿意與欣喜之情。

  2005年,兩岸關係將維持現有的基本格局。在陳水扁當局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兩岸關係的僵局很難打破。陳水扁當局謀求“公投制憲”等“法理臺獨”活動,將會受到島內外各種力量更大的牽制與約束,但他絕不會放棄“臺獨時間表”,仍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千方百計地推行“臺獨”路線,甚至不排除其在體制內搞“臺獨”走不通的情況下,訴諸民意,用體制外的辦法煽動“臺獨”情緒,製造兩岸對立。祖國大陸將要審議的反分裂國家法勢將對兩岸關係形勢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孫升亮)

  編輯:海航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