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臺灣政局主要圍繞3月的“總統大選”以及年底的“立委”選舉而展開,藍、綠兩大陣營為爭奪執政權以及“立法院”的主控權進行了激烈的較量。陳水扁因“3 19槍擊案”而以些微差距獲得連任,島內“臺獨”氣焰高漲,“激進臺獨”活動不斷升級。泛藍在高度危機意識下保住在“立法院”的過半優勢,行政、立法權分屬朝野政黨的矛盾更加突出,藍綠陣營在“立法院”爭奪政局主導權的鬥爭將愈趨激烈。民進黨、國民黨兩大黨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親民黨、“臺聯黨”等小黨及無黨籍的生存空間遭到壓縮,政黨格局進一步向兩黨政治邁進。
一、2004年3月“總統”選舉及年底“立委”選舉成為貫穿整個政局發展的主軸,藍綠雙方對決激烈,勢均力敵的實力對比格局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2004年3月20日,臺“總統”選舉結果揭曉,在“3 19槍擊案”的衝擊下,選前民調一直低迷的陳水扁最後以50.11%、647萬張選票的些微優勢僥倖連任,連宋僅以0.22%、2.9萬票的些微差距落敗。因選票差距過小,加之“3 19槍擊案”真相未明、“選舉作票舞弊”疑雲重重等,連宋當即提起“當選及選舉無效之訴”,並帶領群眾持續在“總統府”前舉行聲勢浩大的抗爭運動,群情激憤的泛藍支援者還數度與警民發生了流血衝突。這一抗爭活動持續近一個月後,隨著選舉爭議進入“全面驗票”以及司法程式後逐漸平息。在陳水扁利用執政資源的刻意打壓與阻撓下,不僅“全面驗票”結果未能“翻轉”選舉結果,11月4日一審判決的“當選無效之訴”及12月30日一審判決的“選舉無效之訴”相繼被臺“高等法院”以證據不足為由駁回,由泛藍主導成立的“3 19槍擊案真相調查委員”因陳水扁當局拒絕配合而一直無法有效展開運作。
在陳水扁當選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受到質疑之際,藍綠陣營一直把年底“立委”選舉視為對“總統”選舉結果進行復決與確認的延長賽。陳水扁欲挾“總統”勝選氣勢,一舉取得“立法院”過半席次,以鞏固自身權位,併為實現民進黨的全面執政乃至長期執政鋪路,因而竭力利用執政資源在全島各地全面動員,拉攏、收買泛藍傳統地方勢力。泛綠陣營在選舉中大打“公投、正名、制憲”等“急獨”議題,引來美國數度明確表態反對,並引發部分中間選民的反感與疑慮。在“總統”選舉中遭受挫敗的泛藍陣營為守住在“立法院”剛剛過半的既有政治版圖,避免走向“崩盤”,採取了審慎、保守的提名策略,泛綠的“急獨”主張也激發了泛藍支援者的高度危機意識,增強了投票意願。
12月11日,臺“立委”選舉結果揭曉,泛藍在總體環境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共獲得“立法院”225席中的114席、46.8%的選票,其中國民黨獲79席、親民黨34席、新黨1席,保住了在“立法院”的主導權,遏止了近年來不斷下滑的趨勢,獲得了重生的機會。泛綠陣營共獲得101席、43.58%的選票,其中民進黨獲89席,“臺聯黨”獲得12席,與預期的“泛綠過半”目標相差甚遠,陳水扁企圖借此實現全面執政的願望落空。
兩次選舉結果顯示,藍綠兩大陣營勢均力敵的實力對比格局並未發生根本性的位移,藍綠陣營在“立法院”爭奪政局主導權的爭鬥將日愈激烈,陳水扁當局未來3年仍將在“立法院”面臨來自泛藍強有力的制衡。
二、島內“臺獨”氣焰急劇膨脹,掀起一波波的“正名、制憲”、“去中國化”運動的高潮。
為突破“泛藍略大於泛綠”的選票結構,爭取佔島內人口比例85%左右的本省籍選民的支援,陳水扁在“總統”選舉中全力主打“臺獨”牌,不僅處處以“本土、非本土”、“愛臺與賣臺”為選舉劃線,在競選過程中一再拋出“一邊一國”、“臺灣正名”、“公投制憲”等“激進臺獨”主張,並舉辦所謂“二二八牽手護臺灣”的百萬人大型造勢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煽動了島內民眾的“反中仇共”情緒、深化了“國家認同意識”。
上臺四年來毫無政績可言的陳水扁,最後僅靠“臺獨牌”獲連任後,令島內“臺獨”士氣高漲,宣稱這一結果是島內主體意識抬頭所致,“臺獨”已成為島內的主流民意,甚至盲目樂觀認為只要在選戰中高舉“本土、愛臺”旗幟,操弄族群、統獨議題就可無往不利、攻無不克。在這種思維的主導下,以陳水扁、李登輝為首的“臺獨”勢力在島內掀起一波波的“正名、制憲”、“去中國化”運動的高潮。
一是全面建構“臺灣國”的政治框架,千方百計將兩岸關係納入“兩國關係”之中。從陳水扁的“5 20就職講話”、“雙十講話”以及“11.10講話”中可以看出,陳意圖從“主權、人民、國號、領土”以及政府架構等方面全力打造一個全新的“臺灣國”。陳不僅一再宣稱,“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主權屬於2300萬台灣人民”,“中華民國就是臺灣,臺灣就是中華民國”,更叫囂“臺灣領土只有3.6萬平方公里,不是所謂的秋海棠,也不是老母雞”。不僅如此,陳水扁當局意欲借政府組織改造之便裁撤具有“大中國”領土疆域象徵意義的“蒙藏委員會”與“一中憲法”架構下的“陸委會”,但在泛藍的阻撓下,“陸委會”最後仍予以保持。此外,陳水扁還力圖改變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宣稱要參照“國際停戰協議”的方式推動兩岸建立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以把兩岸關係納入“國與國”的關係之中。
二是大力推動“公投”,並力圖借“公投制憲”達成實現“法理臺獨”的目標。陳水扁無視島內外各界的強烈反對,執意舉辦所謂“3 20公投”,這一“公投”活動最後雖因投票人數未達到“佔總投票人數的一半”的門檻而宣告無效,但已突破了島內舉辦“公投”的禁忌,為之後舉辦“臺獨”公投奠定了基礎。選後,陳水扁不斷叫囂第二個任期最重要的政治課題就是通過“公投”制定一部“臺灣新憲法”。雖然陳迫於外界壓力,在“5 20講話”用“憲政改革”取代“制定新憲”,並承諾不會觸及“主權、領土、國家名稱”等問題,但其最終目標仍是要“終結中國憲法”,通過“公投制憲”完成“法理臺獨”。為此,陳水扁一方面策動行政部門修改“公投法”,賦予選民“公投創制權”,同時大大降低“公投”過關的門檻;另一方面于8月23日在“立法院”全力推動“公投入憲”,這些都為其實現2006“公投制憲”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也為“臺獨”勢力通過“公投”方式“拒統謀獨”提供了“憲法”保障。
三是全面推動“臺灣正名”運動,併發展到企圖變更“國號”的新階段。島內“急獨”勢力一直意圖通過“正名臺灣國”一舉達到“獨立建國”的目標,宣稱“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臺灣的“國號”是“臺灣國”,“應從生活出發,排除一切與中國混同的東西”。陳水扁當局上臺後,不僅將帶有“中國”字樣的刊物、街道、機關、團體予以逐步正名,今年更進一步升級到變更“國號”層級上。早在6月8日呂秀蓮在過境美國舊金山時便宣稱希望以“臺灣中華民國”作為“國家”稱號;“行政院長”遊錫堃8月18日在中南美出訪時則喊出“TAIWAN,ROC”的新“國號”簡稱。9月2日,陳水扁在中南美的貝里斯出訪時更明確宣示“中華民國就是臺灣,臺灣就是中華民國,有關國號最好、最貼切、最真實的簡稱就是‘臺灣’”。陳之後還不斷宣稱,要將參與奧運的“中華臺北”正名為“臺灣隊”,“以臺灣名義參與聯合國”,“要在兩年內將所有駐外單位正名為臺灣代表處,帶有中國標記的公營企事業單位全數正名”。
四是在教育領域大搞“去中國化”運動,為培植“臺灣國家意識”奠定思想基礎。陳水扁自2000年上臺後便不斷在思想文化領域推動“去中國化”運動,今年則從教科書下手,意圖全面割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文化臍帶。被島內公認為“臺獨基本教義派”代表人物的杜正勝出任“教育部長”後,便大肆宣揚2004至2008年“教育部”要實施的四大教育綱領之一就是“培育臺灣的主體性”,要盡力做到“臺灣主體性就像呼空氣一樣自然”。而島內“臺獨”組織更提出所謂“脫離中國殖民教育,建構臺灣主體教育”聲明,鼓吹“本國史就是臺灣史,本國文學就是臺灣文學,本國地理就是臺灣地理”。在“臺獨化”教育的指導下,臺新編高中歷史教科書將臺灣史與中國史分開、各自獨立成冊,以造成“兩個不同國家的歷史”的既定事實,同時將《開羅宣言》等重要史實刪除,在教科書中公開鼓吹“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在新編的高中語文教科書中大量減少文言文的比重,增加臺灣本土文學的分量,並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教材改為選修教材,企圖藉以削弱青少年的中國認同觀念。部分“臺獨”色彩濃厚的“考試委員”更叫囂要將公務員考試中的“本國史地”改名為“臺灣史地”,今後只考臺灣,不考中國大陸,意圖借“國家考試製度”強制灌輸“臺獨”意圖。
年底“立委”選舉雖給“急獨”勢力以重挫,但陳水扁並不會停止推動“臺獨”的腳步,將在意識形態領域進一步灌輸“臺獨”理念、強化臺灣主體意識,而有關“駐外機構及公營事業正名”、制訂“新憲法”等“臺獨”動作也會繼續,且手法將更加謹慎、細膩,使之更加具有欺騙性、蒙蔽性。
三、國親合併議題成為主導泛藍內部實力消長與未來發展走向的主軸。
雖然泛藍陣營分裂為國親新三黨,但基層支援者並沒有嚴格的政黨分際,尤其是經過“連宋配”在“總統”選舉中的合作後,基層支援者已基本上完成融合。敗選後,支援者要求三黨合併,以凝聚力量對抗泛綠、重新出發的呼聲高漲,據民調顯示高達七成以上的支援者希望三黨儘速合併。面對內部軍心渙散、士氣低落、矛盾叢生以及泛綠陣營要乘勝擊垮泛藍的多重困境,一直視促成泛藍三黨在自己手中完成合併為重要使命的連戰,也力圖通過推動國親合併提振士氣、凝聚民心、整合戰力。5月19日,連戰強力主導國民黨中常會通過“國親由合作走向合併案”,為實現泛藍合併已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在這一年中,泛藍合併問題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因遭受強烈反彈而被迫擱置階段。國親合併案拋出後,因擔憂對年底“立委”選情帶來衝擊,不僅國民黨內部本土派“立委”強烈反彈,痛批此舉將逼使部分泛藍本土選民“棄藍投票綠”,並在臺面下展開各種抵制活動。親民黨則擔心合併變吞併,從而在年底選舉中被邊緣化,要求先組政黨聯盟再合併,尤其是宋楚瑜立場反覆、搖擺不定,使合併案難以推動。因反對聲浪大,為避免合併案給年底“立委”選情增添變數,國親兩黨在七月中旬達成“選前暫緩合併”的共識。但連戰並沒有放棄努力,一直在臺面下積極推動。
(二)因“單一選區兩票制”過關而發酵階段。8月23日,臺“立法院”通過自2007年始“立委”席次減半、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國會改革案”,這將嚴重壓縮小黨的生存空間,而對大黨的擴張比較有利,以國民黨為主體的國親合併已是大勢所趨。由於國民黨已站穩“正藍”地位,加之泛藍選民將國親合併案擱置的責任歸咎於宋楚瑜個人身上,因而紛紛向國民黨回流。9月7日,新黨率先宣佈該黨提名的“立委”參選人將以國民黨的名義登記參選,使得國親合併議題再次發酵,泛藍支援者繼續向國民黨聚攏,對親民黨“立委”選情産生重大衝擊。因擔憂選情受衝擊,親民黨內部要求在“立委”選前完成合併的呼聲四起,不僅宋楚瑜的愛將李慶華、李慶安兄妹9月21日共同舉行記者會呼籲兩黨在“立委”選前完成合併,以謝章捷為首的一些本土派“立委”也呼籲國親合併“愈快愈好”、“選舉前完成最好”等等。為避免國親合併案進一步發酵,導致泛藍選票全面倒向國民黨,宋楚瑜不得不全力為“反合併”的形象消毒,一再營造泛藍大團結的氣氛,並宣稱將於明年二月推動國親合併事宜,才得以穩住選情、保住一定的席次。
(三)“立委”選後出現變數階段。“立委”選舉揭曉後,國民黨席次較上屆增長11席,而親民黨則減少12席,這顯示因國親合併議題在選舉中發酵,導致部分親民黨選票回流至國民黨。雖然宋楚瑜在選前一再保證將於明年2月推動國親合併事宜,但卻于選後逆勢操作、展現出“要走自己的路”的企圖心。不僅宋宣稱國民黨在選舉中對親民黨無情打壓,已關閉了兩黨協商合併的大門,親民黨不排除與國民黨合併,但目前將“只合作不合併”,親民黨方面更配合民進黨炒作“民、親合作”議題,打亂了合併的進程,增添了合併變數。
對此,島內輿論指出,在泛藍選民要求合併的壓力逐步增大的情況下,國親合併是大勢所趨,親民黨與宋楚瑜目前的種種動作只是為了增加在合併過程中的籌碼,向國民黨抬高要價。
四、民進黨進入“後陳水扁時代”,內部的權力爭鬥與路線爭議開始浮出臺面。
在“總統”選舉中,陳水扁通過主打“臺獨牌”,逐漸縮短與連宋的民調差距,最後借助“3 19槍擊案”而以些微差距獲得連任,陳在黨內的地位、權力與聲望進一步提高,民進黨內“唯扁馬首是瞻”、“陳水扁一人獨大”的現象更加明顯。
在陳水扁的強力主導下,有關黨內不分區“立委”的提名改革案雖遭到地方派系及山頭的強烈反彈,最終仍順利通過,使陳掌控了不分區“立委”的提名權,為其日後更好地控制一向較難掌控的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提供了便利條件。為了便於陳水扁不兼任黨主席也能全面掌握黨機器,黨內高層甚至拋出由陳水扁指定黨主席的建議,最後因引發外界有關民進黨已淪為“一人專制”的抨擊聲浪,才改為由黨員直選産生。為了防止2008年“總統”選舉的接班人提早出現,對其權力、地位形成挑戰,陳水扁一方面挖空心思儘量讓可能接班人選“總統府秘書長”蘇貞昌、高雄市長謝長廷、“副總統”呂秀蓮以及“行政院長”遊錫堃等“三王一後”儘量維持權力平衡,對他們的強出頭行動進行壓制,另一方面全力栽培羅嘉文、陳其邁等嫡系子弟兵,將其安插在重要的行政職位上,以為其卸任後仍能在幕後掌控民進黨提前鋪路。
民進黨在年底“立委”選舉中受挫後,陳水扁在黨內“一人獨大”的權力與地位開始受到挑戰,內部的權力鬥爭與路線爭議也逐漸浮上臺面。
一是黨內對陳水扁“一人決策”、搞“急獨”的不滿爆發。選舉結果揭曉後,黨內紛紛將矛頭指向陳水扁,痛批陳一人主導、操作選舉議題,接連拋出“終結中國憲法”、“公投新憲”、“修改國徽法”、“外館及公營事業正名臺灣”等“急獨”議題,不僅進一步破壞了臺美關係,引發中間選民的反感與疑慮,更激發了泛藍支援者的危機意識,成為民進黨敗選主因,並要求陳辭去黨主席一職為敗選負責,直接挑戰陳水扁在黨內的權威。新潮流係大老、被外界稱為“臺獨理論大師”的林濁水則直指,陳水扁在選舉中激烈操作“正名運動”導致選舉失利,甚至連美國也對此強烈反彈,布希已非常討厭陳;臺灣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陳採取單線領導,若繼續下去將傷害臺灣利益。
二是民進黨內“新潮流係”與“反新係”兩股勢力間權力爭鬥與矛盾加劇。一向以紀律嚴明、戰鬥力及凝聚力堅強著稱的新潮流係,因派系實力雄厚,而一直成為黨內其他派系所忌憚的“眼中釘”。早在選前,為瓦解新係力量,以“主流聯盟”為首的反新係勢力就提出“派系解散”提案,以削弱新係的力量,最後因遭到反彈而以“派系中立”取代。新係在此次“立委”選舉全力輔選自己人,排擠其他派系人選,最後當選23席,加上盟友共有28位,成為目前黨內第一大派系,更引其他派系的不滿,加快反新係力量的集結速度。而新係支援“總統府秘書長”蘇貞昌參選2008年“總統”的態度明顯,更引起其他接班人的不滿,與之矛盾加劇。
三是接班人圍繞2008年出線的爭奪加劇。泛綠未能取得“立法院”過半席次,陳水扁的“全面執政”願望完全落空。在陳水扁黨內聲望受損的情況下,呂、遊、蘇、謝等接班人在臺面下的較量將逐漸浮出臺面。
五、島內政黨格局繼續朝兩黨制邁進,小黨及無黨籍人士的生存空間進一步遭到壓縮。
在“總統”選舉中,泛藍、泛綠兩大陣營激烈對決、壁壘分明的態勢成形。在年底“立委”選舉中,民進黨獲得89席,較上屆增長2席,國民黨獲得79席,較上屆增長11席,親民黨獲得34席,較上屆下滑12席,“臺聯黨”僅獲得12席,較上屆減少1席,無黨團結聯盟獲得5席,較目前減少6席,無黨籍人士僅獲得4席。這一選舉結果顯示,在下屆“立委”選舉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的衝擊下,國民黨、民進黨兩大黨都獲得較大的成長,親民黨、“臺聯黨”等小政黨以及無黨籍人士的生存空間遭到壓縮,島內政黨格局出現向以國民黨、民進黨兩大黨為主體的兩黨制方向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就泛藍陣營而言,國民黨的“正藍”地位日益穩固,主導性日益增強,並吸引泛藍選民不斷向之聚攏。對親民黨而言,由於宋楚瑜個人魅力不斷褪色,加之沒有第二足以帶領全黨的全島性政治明星,在泛藍選民都將東山再起的希望寄託在王金平與馬英九身上之際,親民黨發展空間有限。若抗拒合併,執意走自己的路,將背負破壞泛藍團結的罪名,前途難測。
就泛綠陣營而言,民進黨一直處於“正綠軍”地位,“臺聯黨”大多處於配合的附庸位置。“臺聯黨”本預期本次“立委”借陳水扁勝選氣勢擴張席次,結果卻是席次與得票數雙雙下滑。隨著李登輝年高體邁、政治人氣不斷下滑,加之“臺聯黨”本身基層薄弱,政治人物個人特質不明顯,未來的生存空間將受到極大壓縮,極有可能被民進黨吞併。
就第三勢力而言,在島內藍、綠兩大陣營對決激烈的情況下,沒有政黨支援的無黨籍等第三勢力的生存空間將不斷縮小。如一些形象清新、知名度較高的無黨籍參選人,以及大多數“無黨團結聯盟”推出的候選人最後都在藍綠的夾殺下紛紛落敗。(曾潤梅)
編輯: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