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臺當局在對外活動中明顯加大了為“臺獨”服務的力度。一年來,臺當局變本加厲地進行“務實外交”活動,在國際領域極力凸顯臺灣“主權國家”地位,妄圖為民進黨長期執政和推行“法理臺獨”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但是,在國際社會普遍遵守“一個中國”政策的大環境下,“臺獨”根本沒有“國際生存空間”。臺當局的“臺獨”分裂活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其通過“外交”強化“臺獨”的夢想也予以破滅。
一、對外關係以謀獨為中心,但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反對
(一)對外政策逐漸由綠營人士控制。2000年陳水扁初次執政,由於人才短缺與先穩定“外交”系統的考慮,基本上收編的是國民黨執政時期的人才,綠營人馬進入“外交”系統的還不多,僅有前駐美副代表李應元、駐日代表羅福全和駐加拿大代表陳東壁等幾個人。陳水扁連任後,在“外交”系統大量安插綠營人馬,愈來愈多地“獨派”色彩強烈的人開始擔任要職。如“外交部長”陳唐山、駐日本代表許世楷、駐英國代表林俊義、駐斐濟代表郭時南等。這些人上任後積極開展“臺獨外交”,為臺當局推行“臺獨”路線搖旗吶喊。陳唐山一上任即聲稱“要堅持維護主權完整的國家地位”。許世楷則在日本大搞“臺灣正名”活動。
(二)對外活動凸顯“臺灣”主體性。臺“行政院長”遊錫堃在宏都拉斯國會演説時首度使用“臺灣,ROC”作為臺灣新的簡稱,且前後説了15次。陳水扁在貝里斯訪問時聲稱,“‘中華民國’最好、最貼近、最真實的簡稱就是‘臺灣’。”臺“外交部”研擬了對外使用名稱準則,將優先使用“中華民國(臺灣)”和“臺灣”。陳水扁在與聯合國記者協會舉行的視訊記者會上聲稱,聯大2758號決議案只處理了中國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並未賦予它在聯合國代表臺灣人民的權利,國際應正視臺灣參與聯合國問題。年底,陳水扁叫囂,為“厘清中國與臺灣之間的區別”,應以臺灣名義參與國際社會,所有駐外館處爭取“正名”為“臺灣代表處”。此外,在奧運會、聯大、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臺當局還推出了一系列凸顯“臺灣”主體性的廣告。
(三)對外活動加大配合島內“臺獨”力度。2004年臺當局在對外活動中,加大了對“臺獨”施政理念和大陸政策的宣傳,積極為島內“臺獨”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陳水扁多次在接見外賓和接受國外媒體採訪時,闡述其“公投”、“制憲”主張,並表達希望緩和兩岸關係的“善意”。年初,臺“公投宣達團”赴歐洲和東南亞國家活動,解釋“公投”不會改變現狀和涉及“統獨”議題。“520”就職前,臺當局派邱義仁、蘇貞昌赴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就“就職演説”內容、大陸政策進行溝通。臺“陸委會主委”吳釗燮于7月和11月分赴美、歐,解釋當局的大陸政策。吳對美助理國務卿凱利詭稱,臺有高度意願與大陸恢復對話,也樂見其他國家協助促成兩岸復談。
(四)國際社會對“臺獨”約束增強。陳水扁當局加快“臺獨”步伐,臺海緊張局勢加劇,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憂慮,各國以不同方式紛紛表示反對“臺獨”。美國多次公開反對臺“公投”、“制憲”、“正名”。2003年底和2004年初,日本兩度對臺舉辦“公投”表達關切。1月,法國總統希拉克在與胡錦濤主席簽署的聯合聲明及聯合記者會上表示反對臺灣“公投”。8月,澳大利亞外長唐納表示,如果海峽兩岸爆發戰爭,澳大利亞政府沒有義務幫助美國協防臺灣。同月,新加坡新任總理李顯龍表示,如果臺海衝突是由臺灣方面所挑起,新加坡不會支援臺灣。年底,第八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發表的領袖宣言中,首次加入“反對臺獨”詞句。面對國際社會反“臺獨”聲浪,臺當局不得不有所顧忌。
二、對外活動多方位、多角度出擊,但屢遭失敗
(一)“公投外交”四處碰壁。2004年的“總統”選舉,事關陳水扁的政治前途和“臺獨”路線的延續,陳水扁志在必得。但是,陳上臺以來,島內政壇烏煙瘴氣,經濟問題一團糟,兩岸關係緊張加劇,選情對其十分不利。為扭轉不利局面,陳水扁使出了“公投綁大選”的險招,企圖靠衝擊大陸對臺政策底線,激起民眾的悲情意識,騙取選票。陳水扁的“臺獨”冒險行徑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警覺,遭到了堅決反對。為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和認可,陳水扁一方面頻頻以接見外賓、接受國際媒體採訪等方式,表明“公投”不會改變臺海現狀,另一方面決定向美國、日本、歐洲和東南亞派出“公投宣達團”,進行遊説攻關。
臺“宣達團”還未成行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首先是美國拒絕接見。美方官員稱,美臺之間已就“公投”議題進行過多次溝通,如果臺北提供不出新的資訊,雙方沒有再進行溝通的必要。因此,赴美“宣達團團長”、時任臺“總統府副秘書長”吳釗燮不得不在臨行前召開記者會,宣佈“延後”出訪。而日本方面也因同樣的問題取消了行程。赴歐洲、東南亞“宣達團”雖勉強成行,但也只是見了當地幾個親臺議員和部分媒體,並且在一片質疑聲中草草而歸,其中東南亞“宣達團”還被泰國拒絕入境。
(二)“就職外交”沒有突破。“319”兩顆子彈雖然勉強把陳水扁、呂秀蓮送上了“總統”的位子,但島內外對其當選的合法性仍存在種種質疑。為了證明當選的合法性,陳、呂迫不急待地指示臺“外交部”透過駐外機構向各駐在國積極“索要”賀電。臺駐美代表程建人為完成任務,不得不將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夏馨祝賀陳、呂當選的“電話通話記錄”作為應景之作。夏馨和臺“外交部長”簡又新因而被迫下臺。
臺當局還積極邀請各國派政要出席陳、呂的就職儀式,企圖通過“就職外交”提升陳、呂的身價。為此,臺一方面通過駐外機構與當地國政要商洽,另一方面派出臺“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臺北縣長蘇貞昌等民進黨高層赴美國及亞洲有關國家進行遊説。各國有識之士早已清楚陳水扁的醜惡面目,對臺當局的邀請紛紛回避。美國只派出了由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裏奇為團長的祝賀團,與臺當局原先期待的更高層人士的目標相距甚遠。日本也只有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自民黨眾議員平沼赳夫等親臺人員前往。為了陳水扁可憐的面子,臺當局不得不以重金邀請“邦交國”的元首參加。據媒體報道,臺“外交部”為了邀請十幾個“邦交國”元首出席“就職儀式”,花費高達8000萬元新台幣。
(三)陳、呂“過境外交”規格降低。“520”就職後,陳水扁、呂秀蓮便迫不急待地開始了“固邦”活動,而重點則放在了“過境”上。本來臺當局的如意算盤是借“過境外交”大作文章,挽回點在島內的聲望。但是,讓臺當局想不到的確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5月28日,呂秀蓮出訪薩爾瓦多等“邦交國”時過境美國。美方因怕呂惹麻煩不讓她去美國東部,而只允許她在拉斯韋加斯和舊金山“過境”。在美停留期間,迎接她的也只有臺灣官員、美在臺協會代理主席布朗及部分親臺議員等人。更甚的是,在洛杉磯轉機去拉斯韋加斯時,美方不允許呂出機場,呂只好在候機廳呆了兩個小時。
8月30日,陳水扁出訪巴拿馬、貝里斯途中“過境”美國。陳向美方提出過境華盛頓或東部的芝加哥,但都被拒絕。美方規定陳來回只能在夏威夷和西雅圖各停留一個晚上,且“過境”要單純化,取消一切公開活動。在夏威夷停留時,陳連下車與“支援者”握手都不可能,只好搖下車窗的玻璃招招手,便灰溜溜地進入下榻的飯店。在西雅圖情況更糟,抗議的人群聚集在陳下榻的飯店,高喊“反對臺獨”的口號,美國警方不得不將飯店封鎖。儘管陳在美十分狼狽,但美畢竟是同意其“過境”了,日本則乾脆不準陳入境。
(四)“體育外交”自取其辱。利用大型國際活動搞“外交突破”是臺當局慣用的伎倆。雅典奧運會臺當局自是不會輕易放過。早在2003年10月臺當局就開始規劃上了,並開展了積極的攻關活動。在得知安排臺高層參加奧運會難度太大的情況下,臺當局打上了相對容易的殘奧會的主意,決定讓陳水扁癱瘓的夫人吳淑珍“代夫出征”,參加雅典殘奧會。臺還無視國際殘奧會的明文規定,偷梁換柱,安排吳淑珍作為中國臺北殘奧代表團的團長。但是,國際殘奧會和主辦國希臘對臺當局的陰謀早有準備。當吳淑珍9月12日抵達希臘時,國際殘奧會確認吳團長身份不符合規定,並撤換了吳。臺當局企圖矇混過關的圖謀徹底失敗。
此外,臺當局利用雅典奧運會召開的機會,推出了一系列凸顯臺灣“國際地位”的宣傳品。臺“新聞局”花3000萬新台幣製作了帶有“臺灣正名”意味的宣傳片,準備在雅典國際機場播放,並在即將揭幕的雅典奧運會會場、雅典國際機場行李推車、無軌電車車身及通往各比賽場館路邊的巨型廣告牌上印製了凸顯“臺灣”的廣告。臺“新聞局”官員稱,這批宣傳品最主要的是強調臺灣的主體性,凸顯臺灣國際地位平等的事實。但是,這些宣傳品都被主辦單位希臘以“不符合奧運主題”或被禁止播放或被拆除,臺當局仍是枉費心機。
(五)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第八次失敗。世界衛生組織(WHO)是臺當局評估近期最有可能加入的聯合國附屬政府間國際組織,一直不遺餘力地積極推動。陳水扁並公開叫囂要在兩年內讓臺灣加入。2004年臺當局在尋求加入WHO問題上,除繼續鼓動“邦交國”提案並在總務委員會上發言支援臺灣加入、進一步鞏固和強化美日支援的立場外,還出現了如下新的策略變化:一是突出強調所謂“民意”。民進黨當局指使其“立法院”黨團提出了全力支援當局加速推動臺灣成為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的提案,並獲得“立法院”通過。這是臺“立法院”第一次通過這樣的決議。二是加大對歐亞國家公關力度。在獲得美日支援後,臺重點做歐亞國家的工作,派“宣達團”赴相關國家進行遊説。臺“外交部長”陳唐山則呼籲各國駐臺代表支援臺灣加入。三是推動世衛大會就臺參與案進行投票表決。臺稱這是臺尋求“參與國際組織”的重大策略轉變。
儘管臺當局費盡心機,但終以失敗收場。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李鐘鬱表示,中國是世界衛生組織最重要的成員國之一,臺灣不可能成為世衛成員或享受觀察員待遇。5月17日,第57屆世界衛生大會就臺灣成為世衛大會觀察員的提案進行投票表決,結果是133票反對,25票贊成、2票棄權,重現了1997年訴諸表決以懸殊票數落敗的下場。但是,臺當局並未就此罷休,利用WHO修訂《國際衛生條例》之機,積極通過有關國家爭取修訂後的全球最新衛生規範納入臺灣。
(六)參與聯合國第十二次受挫。2004年是臺謀求參與聯合國的第十二個年頭,臺當局的花招更加多樣。首先,臺指使部分“邦交國”在8月份提出臺參與聯合國議案時,強調了“2300萬台灣人民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其次,臺當局為了在聯大期間炒熱臺灣話題,凸顯“臺灣主體性”,花錢買了聯合國前的兩個公共汽車站亭的廣告欄,製作了以聯合國不讓臺灣參與,對臺灣不公平為主題的廣告。第三,臺當局買通了聯合國記者協會有關人員,企圖在聯合國大樓內舉行陳水扁與各國記者的視訊記者會,進行“臺獨”宣傳。但是,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明確表示,根據聯大2758號決議,臺灣的領導人不能進入聯合國,不管是人的身體還是畫面。視訊記者會不得不改在聯合國對面的一個旅館裏舉行。儘管陳張口閉口仍不忘宣揚“臺獨”主張,但已是強弩之末,掀不起波浪。
9月15日,第59屆聯大總務委員會討論臺灣參與聯合國提案時,總共有115個國家發言,其中94國反對,21國贊成,最後會議主席裁示不將臺灣問題議案列入大會議程。臺參與聯合國的圖謀再次宣告失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會議上,反對臺灣參與的國家增加了14票,支援臺灣參與的減少了3票。臺在國際社會更加孤立。
(七)“銀彈外交”窮途末路。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臺“銀彈外交”越來越失去吸引力。3月23日,多米尼克宣佈與臺“斷交”,並與中國大陸建交。隨後陸續傳出臺與巴拿馬、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多明尼加等國“邦交”關係陷入危機的消息。為防止“多米諾骨牌”效應,維持有限的“邦交國”,臺當局更加變本加厲地進行“銀彈外交”。其一,利用出訪大把撒錢。“520”就職後,呂秀蓮、遊錫堃、陳水扁等密集出訪中美洲“邦交國”,陳唐山、高英茂分別赴教廷、非洲和南太平洋“邦交國”,活動之頻繁為歷年所罕見。其二,借“邦交國”元首訪台進行經濟收買。如巴拉圭總統杜瓦德在參加“520”就職時,臺允諾向巴提供3000萬美元貸款等援助項目。馬紹爾群島總統諾特12月中旬訪台,雙方商討了臺向馬提供4000萬美元援助事宜。在提供“政府”援助的同時,臺還以重金賄賂對象國政要,如最近臺向臺瓦(萬那杜)“建交”鬧劇主角——瓦總理沃霍爾就提供了200萬美元的“建交費”。
“銀彈外交”並沒有給臺當局帶來“外交突破”,相反臺“金援”醜聞卻是層出不窮。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尼加拉瓜等國的一些政要因涉嫌接受臺灣鉅額政治獻金及貪污受到調查使臺當局狼狽不堪,臺與萬那杜“建交”鬧劇更令臺在國際間貽笑大方。格瑞那達總理基思米切爾最近訪問大陸後表示,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符合格最大利益。相信越來越多的臺“邦交國”將舍臺就我。
三、極力維持並謀求提升與主要國家關係,但收效甚微
(一)臺美關係進入調整期。臺“總統”選舉期間,陳水扁為了實現勝選和推動“臺獨”的雙重目的,拋出“公投”議題,衝擊美對臺政策底線。此舉引起了美國的不安,美政府發言人和對臺事務官員多次表示,反對臺舉辦“公投”等片面改變臺海現狀的行動,布希甚至還帶口信給陳水扁,警告其不要製造麻煩。但是,陳水扁仍然肆意枉為,使美對陳水扁不信任感增加,臺美關係陷入信任危機。臺“總統”選舉後,陳水扁極力修補臺美關係,恢復美對臺的信任。4月25日,臺“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等人赴美,就陳水扁“520”就職演説的兩岸關係、“修憲”議題及駐美代表人選、軍售等事項,與美方交換意見。臺“行政院”不顧財政拮據,通過了6108億新台幣的對美軍購預算,以購買美愛國者三型導彈、潛艇及反潛機等軍備。但是,臺美關係未見恢復,陳水扁便開始了更大的“臺獨”冒險。
為爭取年底“立委”選舉泛綠陣營過半,陳水扁提出要終結“中華民國憲法”、“外館正名”等“臺獨”口號,再次衝擊美對臺政策底線,使美對陳水扁試圖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的憂慮增加,美對陳的警告進一步升級。10月25日,美國務院鮑威爾稱,臺灣不是獨立的國家,不享有作為一個國家擁有的主權。11月29日,美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表示,美國十分嚴肅地看待陳水扁在2000年以及今年就職講話中的承諾,尤其是在“制憲公投”的問題上,其他任何的設想或方案是否與上述承諾相抵觸,陳水扁必須予以解釋。12月10日,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表示,“與臺灣關係法”沒有規定美國必須防衛臺灣。“立委”選舉後,陳水扁試圖照方抓藥,再次派人赴美修復美臺關係,但是美國早已看透陳對臺美關係“衝擊—修補—衝擊”的把戲,拒絕了“國防副部長”蔡明憲、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的訪美要求。臺美關係按照邱義仁的話進入新磨合期,臺若讓美恢復對其的信任將非一日之功。
儘管臺美關係因陳水扁不斷衝擊美對臺政策底線進入調整時期,但是美總體對臺政策仍是兩岸維持現狀,反對兩岸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企圖,“臺灣不獨,大陸不武”。因此,美對陳水扁當局的“臺獨”行為不斷加強約束的同時,也向臺當局發出了一系列錯誤的信號:一是深化與臺軍事合作關係。3月底,美宣佈向臺出售兩套超高頻遠端預警雷達系統及相關設施,總價值17.8億美元。臺“漢光二十號演習”電腦兵棋推演,美派出軍政官員協助臺進行“防空延伸”、“整體防衛”等多項計劃。明年美還將首次派遣現役軍官赴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擔任軍事技術聯絡事務組組長。二是公開表態支援臺加入國際組織。5月世界衛生大會上美投票支援臺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在美洲國家組織理事會上表示支援臺加入該組織。三是加緊應對臺海危機的軍事準備。美調整軍事部署,增加了對關島等地軍事配備,並舉行了“夏季脈動--04”等針對臺海危機軍事演習。美上述行動,增強了臺當局倚美求獨的幻想,臺海緊張局勢因此更加複雜。
(二)臺日關係漸趨升溫。臺日關係是臺當局對外關係中僅次於臺美關係的雙邊關係。陳水扁連任後,進一步加強了對日工作力量:任命“臺獨”分子許世楷為駐日“代表”、前駐日“代表”羅福全為“亞東關係協會”會長、羅福全駐日辦公室主任林成尉為“國安會”負責對日事務的“諮詢委員”,形成了所謂對日工作的“鐵三角”。許世楷上任後進一步加大了對日遊説力度,提出對日工作的三大任務是:尋求日本對臺“制憲”的理解與支援、“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臺灣駐日代表處”、臺灣民眾赴日免簽證。
臺當局將建立臺日“安保對話機制”作為工作的重點,猛勁開展對日“攻勢”。臺“行政院長”遊錫堃在第三屆“臺日論壇”上聲稱,期盼日本基於日臺唇齒相依的共同“國家利益”,與臺灣建立安保對話管道,進而加強區域安全合作。臺“國防部副部長”蔡明憲在“亞洲安保的現狀與展望”國際研討會上鼓吹,大陸軍力快速增長,已成為亞太地區安全最大變數,臺美日應將對話機制提升到“官方或半官方”,亞太國家共同建立導彈防禦系統。為了爭取日本有所回應,臺當局還使勁地與日本套近乎。遊錫堃稱,日本朝向“正常國家”發展,在亞洲安保事務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臺灣對此“深表贊同”。邱義仁則表示,臺灣支援日本在備受注目的聯合國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右翼勢力也積極推動提升日臺關係。5月和10月,老牌親臺政客、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兩次訪台,“身體歷行”推動日臺關係。5月,日本民主黨議員中津川博鄉、長島昭久等近30人,以“構築日臺間友好與依賴關係”為目的,成立“日本台灣安保經濟研究會”,並於11月通過了“尊重支援遵從臺灣民意的制憲與正名”、“支援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實現李登輝先生訪日”等五項決議案。9月,日本“李登輝之友會”等40個右翼團體組成“李登輝先生來日歡迎實行委員會”,為實現李再次訪日加油打氣。
在臺當局及日本右翼勢力的推動下,2004年臺日關係有所提升:一是臺高層政要訪日取得突破。8月25日,臺“行政院長”遊錫堃自中美洲返臺途中,以躲避艾利颱風為名,過境日本沖繩那霸機場,並與沖繩縣副知事牧野浩隆晤談。這是臺高層政要首次過境日本。此外,日本政府不顧我嚴正交涉,向李登輝發放簽證,使李于12月27日以觀光名義再次訪日。二是日臺軍事情報交流日趨密切。3月31日至4月14日臺海軍舉行“康平”水雷作戰操演,日本退役將領首次赴臺隨艦觀察,演習模式採用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相近的做法。11月,陳水扁會見日本交流協會會長服部禮次郎時聲稱,中國核潛艇進入日本領海是臺灣事先向日本提供的情報。三是日臺議員交流規模上升。8月25日,日本“自民黨青年局及地方黨部青年幹部訪問團”一行95人赴臺活動,創下日自民黨近年訪台規模最大的記錄。四是日本繼去年公開支援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2004年在世衛大會首次投票支援臺加入該組織。
(三)臺歐關係低位徘徊。歐洲作為在國際上有影響的重要地區,2004年臺對歐工作重點:一是積極爭取歐盟國家支援臺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衛生大會召開前夕,臺派遣“立委”宣達團和“外交部次長”高英茂分赴歐洲國家展開遊説,爭取這些國家公開支援臺加入。二是竭力阻撓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臺“陸委會主委”吳釗燮稱,臺擔心歐盟取消對中國大陸的武器禁運,正積極透過管道加以阻止。臺駐歐盟代表程建人表示,他將通過各種管道讓歐盟知道臺灣所關切的重點,促使歐盟維持對中國大陸的武器禁運。三是借歐盟東擴積極尋求新商機。臺當局將“行政院”原歐盟工作小組提升為對歐事務委員會,希望以此強化整體對歐工作效能,進一步發展臺對歐關係。臺“經濟部國貿局”利用歐盟東擴積極開拓東歐市場,並組成“東歐貿易訪問團”赴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等國拓銷。四是培植親臺勢力。11月12日,由臺“外交部”和歐盟各國親臺議員共同發起的馬可波羅俱樂部在倫敦成立,並通過支援臺灣的聲明。
儘管臺當局絞盡腦汁提升對歐關係,但隨著中歐戰略夥伴關係的不斷發展,臺各種嘗試均難以收效,臺歐既有關係框架難以突破。5月世界衛生大會投票表決臺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案時,歐盟各成員國共同投下反對票。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也是大勢所趨,指日可待。在12月舉行的中歐領導人會晤上,歐盟相關官員已明確表示將在今年解除對華武器禁運,
(四)臺與東南亞關係出現新憂。2004年臺當局竭力維持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並尋機謀求突破。臺“總統”選舉剛結束,陳水扁即安排時任臺北縣長、現任“總統府秘書長”蘇貞昌訪問泰國、新加坡,與有關人士進行溝通遊説。7月9日,蘇貞昌密訪菲律賓,代表陳水扁祝賀菲總統阿羅約連任,並就雙方未來在經濟和反恐等議題的合作關係進一步交換意見。7月10日,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李顯龍訪台,臺當局高規格接待,陳水扁、遊錫堃、蘇貞昌等臺高層政要與李會晤,就東亞區域情勢、臺新雙邊關係等進行交談。儘管臺當局對上述活動半遮半掩,但不難看出臺在發展與東南亞國家關係中的困境。
讓臺當局更為憂慮的是,隨著中國大陸與東盟政治、經濟關係的不斷發展,臺在東南亞區域中日益處於邊緣化地位。11月,在寮國舉行的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高峰會議上,中國大陸與東盟簽署協議,全面啟動“自由貿易區”程式,並達成“東盟10+3”組成東亞高峰會議共識。此舉對臺當局造成相當打擊。面對媒體,臺“外交部”發言人呂慶龍不得不表示,“政府”相關“部會”將透過管道溝通,並研擬因應未來情勢發展的策略。
2005年,臺當局將會繼續加大“務實外交”力度,謀求國際社會對臺“主權國家”地位的承認。但是,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格局不會也不可能改變,臺企圖在國際社會製造“一中一台”、“臺灣獨立”分裂圖謀面臨的同樣是失敗下場。(劉澤芳)
編輯: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