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字號:
2004—2005年兩岸經貿關係回顧與展望

  時間:2005-04-20 17:00    來源:     
 
 


  2004年,在兩岸關係緊張與大陸採取經濟宏觀調控政策下,海峽兩岸經貿關係仍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兩岸貿易再次實現高速增長,臺商對大陸投資持續增加,兩岸經濟相互依賴進一步增強,但兩岸“直航”與其他領域的經濟合作未有重大突破。2005年,大陸經濟繼續保持較高增長,市場進一步擴大開放,兩岸關係也有望改善,將為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創造條件,經濟合作與雙向經貿往來範圍將有所擴大。

  一、海峽兩岸貿易呈現高速增長

  2004年,全球經濟處於景氣階段,大陸經濟與外貿高速增長,臺灣經濟也恢復中速增長,從而帶動兩岸貿易的高速增長,並出現多個標誌性發展。

  一是全年兩岸貿易總額突破700億美元。2004年,大陸與臺灣對外貿易均呈現迅速發展之勢,大陸對外貿易首次突破1.1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體;臺灣對外貿易也出現較快增長,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從而帶動兩岸貿易的快速發展。依商務部統計,2004年,兩岸貿易總額達783.2億美元,同比增長34.2%;超過中國大陸與拉美、非洲等雙邊貿易總額。不過,受到大陸宏觀調控的影響,2004年年中臺灣對大陸出口增長速度呈現持續下滑趨勢,增長速度從5月的93.1%降至10月的31.1%,顯示宏觀調控對兩岸貿易仍有一定的影響。依臺灣“經濟部”發佈的報告,同期,兩岸貿易總額為505.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6.6%。

  二是大陸對臺出口速度加快。依商務部統計,2004年,大陸對臺出口金額達135.5億美元,超過上年全年水準,而且較上年增長50.4%,是近十多年來少見的高增長,這是臺灣入世後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效果之一。

  三是大陸從臺進口額超過600億美元。臺灣是大陸最重要的進口來源地之一或者説大陸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依商務部統計,2004年,大陸從臺進口額達647.8億美元,同比增長31.2%,臺灣是大陸第二大進口市場,大陸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

  四是兩岸市場依存度持續上升。臺灣對大陸出口市場的迅速增加,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度也相應上升。依臺灣統計,1-10月,兩岸貿易額佔臺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上升到18%。其中,臺灣對大陸出口市場依賴度為25.9%,若將香港包括在內,對大陸市場依賴度達37%;對大陸産品進口市場的依賴度為9.7%。

  五是大陸對台貿易逆差超過500億美元。2004年,大陸對臺逆差為512億美元,突破500億美元,也即臺灣從大陸獲得512億美元的順差,大陸仍是臺灣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臺灣對大陸512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是臺灣總體外貿順差60億美元的8倍。

  六是兩岸貿易産品結構變化不大。大陸對臺出口主要是農工原料、部分消費品與機器設備等;從臺進口主要為勞力密集型産業加工所需的設備與原材料。其中,高科技産品對大陸出口比例持續上升。1-8月,臺灣半導體對大陸出口比重為17%,液晶裝置産品出口比重佔13%,兩者合計佔臺灣對大陸出口比重的30%。

  二、臺商對大陸總體投資行為出現新的變化

  2004年,臺商對大陸投資繼續呈現增加趨勢,但投資行為方式出現一些新的變化,使得兩岸統計的臺商投資出現較大反差現象。依臺灣統計,2004年1-11月,批准臺商投資項目1839個,投資金額為61.63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2%與51.6%。不過,依商務部統計,2004年,共批准臺商投資項目為4020個,同比下降11%;合同臺資金額93.1億美元,增長8.7%,實際利用臺資31.2億美元,下降7.7%,顯示臺商對大陸投資指標低於境外投資增幅。兩岸統計的反差及大陸吸引臺商投資增幅低於外商總體投資增幅,主要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一是越來越多的臺商通過海外離岸金融中心對大陸投資。近年來,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與百慕大等對大陸投資迅速增加,而且均已進入大陸境外投資的前十位。其中相當部分是臺灣企業。為了防止臺灣當局的限制與打擊,或者為了企業自身利益,臺灣許多企業尤其是大企業不斷通過在國際離岸金融中心成立投資控股公司的方式,再對大陸投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臺商投資的統計份額。

  二是不少臺商改為以港商名義對大陸投資。2004年初臺灣島內“大選”之後,大陸重審不歡迎在大陸投資賺錢又在島內支援“臺獨”的“綠色臺商”,加上兩岸關係對立更為嚴重,對臺商在大陸的投資行為與模式也産生影響,不少臺商開始以港商名義對大陸投資,使得大陸統計的臺商實際投資情況失真。

  三是大陸採取宏觀調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臺商在大陸的投資佈局。2004年,大陸為防止經濟過熱特別是投資過熱現象,採行宏觀調控政策,限制鋼鐵、水泥等産業投資,緊縮銀行信用,成為影響大陸經濟活動的最重要舉動,儘管不會對臺商到大陸投資産生根本性影響,但也影響到臺商對大陸投資的佈局,部分臺商出現觀望。

  四是大陸投資環境發生顯著變化,部分臺商轉向越南等地投資。2004年,大陸投資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尤其是在經濟發達或臺商投資較為集中的沿海地區發生歷史上少見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面,嚴重影響臺資企業的營運活動與臺商的投資意向。一些地方還出現勞動力供應緊張局面,導致人力成本上升,不利臺灣中小企業到大陸發展。另外,許多國家不斷對大陸産品出口採取反傾銷政策,影響以加工出口為主的大陸臺商發展,部分臺商轉向越南發展。據臺灣媒體報道,年初以來,包括“綠色臺商”奇美塑膠公司在內的70多家臺商從大陸轉向越南投資;十多家從事傢具生産的臺資企業因受美國反傾銷措施影響也轉向越南發展。王永慶的台塑集團也首次公開邀請臺灣塑膠下游企業集團到越南投資,帶動臺商赴越南投資的熱潮。

  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臺灣與大陸的統計數字已很難反映臺商對大陸的真實投資情況。總體上講,儘管大陸投資環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臺商對大陸投資可能有所減少或轉移越南等地,但對大陸的實際投資總量仍在增加,而且很可能遠超過兩岸官方的表面統計數量。依臺灣統計,臺商對大陸投資所佔對境外投資的比例,由2003年的53.7%上升為2004年1-11月的67%,這是兩岸關係特殊背景下兩岸經濟活動的特殊表現。

  三、臺商對大陸投資的新特點與新趨勢

  在上述大背景下,2004年,臺商在大陸投資在總體呈現持續增加的同時,也出現一些新的特點。

  (一)臺商投資産業格局向電子高科技産業、基礎産業與服務業集中。2004年,臺商投資産業居前五位分別為電子電器製造、基本金屬製造、非金屬製造、化學品製造與塑膠製品製造等,合計佔投資總額的72%,投資的産業集中度再次反彈升高,主要與臺商在高科技産業的投資增加有關。以IT産業為主的高科技産業仍是臺商在大陸投資的重心,筆記型電腦、手機、半導體、家電、光電等IT産業繼續加大在大陸的投資,有些産業如筆記型電腦的生産線全部轉移到大陸生産。臺商對大陸基礎産業領域的投資出現大發展,大陸宏觀調控政策並未影響臺商對大陸水泥與鋼鐵等嚴控産業的投資計劃,繼續加大這方面的投資,多項重要投資項目獲得批准。臺商還看好大陸電力緊缺的商機,加快在大陸的電力投資,而且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熱潮。另外,由於大陸在第三産業領域的市場開放加快,臺商對商業、物流、教育、醫療等第三産業投資增多,但投資規模相對較小。

  (二)臺商投資區域繼續延續近年的發展趨勢,“長三角”與“珠三角”仍是臺商投資主體。依臺灣統計,臺商在江蘇、上海、廣東與浙江等地投資金額合計佔對大陸投資總額的85%。不過,由於“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電力供應緊張,勞動力工資快速上升,臺商和外商投資增長速度下降,尤其是前三季度包括臺商在內的整體外商對江蘇省與浙江省實際投資分別衰退85%與34%。另一方面,在勞動力與土地成本依舊偏低、而能源電力供應相對有保障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江西、四川、重慶等地區,臺商投資明顯增加。

  (三)上市上櫃企業逐漸成為投資主流企業,投資規模相應不斷擴大。在大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與投資標準不斷提高的情況下,臺灣中小企業在大陸投資優勢不在,有實力的臺灣上市上櫃企業在大陸投資比例持續上升。依臺灣統計,到2004年上半年,在大陸投資的臺灣上市公司達462家,佔上市公司總數638家的72.4%;在大陸投資的上櫃公司達274家,佔上櫃公司總數467家的58.7%,充分顯示大企業逐漸成為臺商投資的主導企業。相應的,臺商投資規模得以擴大,超過上千萬美元的投資項目成為普遍趨勢。

  (四)臺商在大陸設立研發中心步伐加快。臺商對大陸投資已逐漸由過去的以加工出口為主轉向以佔領當地市場為主,積極發展自有品牌,並加快了在大陸設立研發中心的步伐。除IT産業普遍設立研發中心外,臺灣汽車大廠為適應臺灣當局減少對汽車工業研發優惠的政策調整,逐漸與海外合作夥伴紛紛到大陸設立研發據點。年初,裕隆汽車與日本日産汽車合作在廣州東風日産廠成立研發中心;國瑞與日本豐田在瀋陽與一汽集團合作興建研發中心;中華汽車公司在福建投資的東南汽車公司也計劃投資1億元人民幣設立研發中心;臺灣福特六和汽車公司與大陸長達汽車公司在重慶設立研發中心。

  四、兩岸通匯與金融往來持續發展

  兩岸金融機構不斷尋求新的合作模式。2004年初,臺灣“中國信託公司”看好華東地區臺商金融業務需求,與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正式簽署兩岸第一個“金融業務合作備忘錄”,在國際結算、企業融資、金融産品開發等方面展開闔作。接著,臺灣中信銀行與大陸民生銀行簽署“合作備忘錄”,尋求合作。隨後,已在香港設有分行的臺灣臺新銀行,日前與大陸的外資銀行渣打銀行簽署“合作備忘錄”,並計劃進一步與大陸本地或外資銀行繼續簽約,展開闔作,預示著兩岸銀行的合作即將邁入一個新的階段。臺灣有實力的銀行則看好內地與香港CEPA的簽署,通過兼併香港銀行進入大陸發展。其中臺灣富邦銀行正式兼併香港港基銀行,並計劃更名為香港富邦銀行,作為進軍大陸與東南亞臺商業務的大平臺。

  臺灣銀行與保險公司在前兩年紛紛設立辦事處後,2004年進展不大,未有新的辦事處設立,只有一家合資保險公司的設立,即大陸保監會于12月批准臺灣國泰人壽保險公司與上海東方航空公司合資成立上海國泰人壽保險公司(註冊資金為8億元人民幣,各持股50%),這是臺商在大陸第一家合資保險公司,也是臺灣金融機構在大陸佈局跨出實質一步。

  到2004年底,臺灣“財政部”已批准10家銀行在大陸設立辦事處,其中大陸批准7家,分別為北京2家(合作金庫銀行與中信銀行),上海3家(世華銀行、土地銀行與第一銀行),江蘇昆山1家(彰化銀行),深圳1家(華橋銀行)。臺灣批准15家保險公司在大陸設立41家辦事處、2家子公司,其中大陸批准臺灣9家保險公司在大陸設立了12家代表處、1家臺灣保險經紀人公司與1家保險合資公司。

  儘管2004年海峽兩岸金融合作進展有限,但兩岸通匯業務與資金流量大幅增加。臺灣于2001年6月開放境外金融業務分行(OBU)辦理兩岸直接通匯後,臺灣金融機構通過OBU對大陸地區匯款大幅增加。依臺灣“中央銀行”統計,到2004年10月底,臺灣已有70家銀行經營OBU業務;OBU資産總額達到66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預計年底會達到718.7億美元;OBU吸收的非金融機構存款達183.37億美元,較開放前增長60%,累計通過OBU匯到大陸的資金達526億美元,顯示有越來越多的臺商將OBU作為資金調度中心。

  值得關注的是,兩岸之間的資金流動加快,不僅臺灣匯入大陸的資金大幅增加,大陸匯到臺灣的資金也呈現大幅增長之勢。依臺灣“中央銀行”統計,到2004年6月底,臺灣廠商向大陸匯入資金累計為130億美元,個人匯出金額為72億美元;從大陸匯入資金累計達172億美元。其中,近兩年,大陸匯臺資金大幅增長,2003年突破6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近300%;2004年上半年達到56億美元,接近2003年全年的水準,預計全年突破100億美元;2003年,臺灣廠商對大陸匯出資金為46.7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95%;2004年上半年為33.3億美元。

  五、兩岸間接通航範圍擴大,通郵與通訊出現此消彼長髮展趨勢

  2004年儘管兩岸未能實現直航,但間接通航、通郵仍獲得一定發展。

  為適應海峽兩岸貨物運輸與國際貿易的發展,兩岸航運企業的合作與間接通航持續發展。5月7日,臺灣“陸委會”與“交通部”聯合宣佈實施“海運便捷化措施”,將臺中港與基隆港納入“境外航運中心”營運港口,但尚未開放臺中港與福建港口之間的東西向航線;“境外航運中心”業務範圍放寬,從原來只能經營轉口貨物,擴大到可載運大陸與第三地之間的出口貨物,但兩岸之間的進出口貨物尚未開放;開放權宜輪與國際輪船公司不需再停靠第三地港口,可直航兩岸港口並經營兩岸的國際貨物與轉運貨物的定期航班。12月,大陸交通部批准,江蘇省太倉國際集裝箱運輸公司與臺灣億通航運公司合作,開通太倉港經日本石垣島到臺灣高雄港、基隆港的兩岸間接貨櫃航線,這也是大陸批准的長江沿岸港口中第一條與臺灣的間接航線。

  儘管臺灣當局擴大“境外航運中心”港口及轉口業務,但仍禁止兩岸貨物運輸,從而影響到“試點直航”的發展。2004年1-9月,“試點直航”航運次數為745個航次,較上年同期下降1.6%;同期集裝箱裝卸量累計為50萬個標準箱,僅較上年同期增長6.9%,充分顯示“試點直航”已不能適應兩岸航運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徹底開放兩岸的運輸。

  福建沿海與金馬地區通航、通商範圍擴大即“小三通”獲得較快發展。臺灣“陸委會”于2月中旬通過擴大開放“小三通”及相關配套措施,自3月起福建以外的臺商及家屬可經“小三通”方式往返海峽兩岸,並簡化通關手續、實行行李直挂等。依福建省有關部門統計,2004年,廈門—金門、馬尾—馬祖兩條航線共運載旅客近43萬人次,較上年增長161%;四年來共運載旅客近68萬人次,其中廈門—金門航線佔總客流量的94%。12月,福建寧德市城澳港口與馬祖實現貨物直航,至此,福州、廈門、漳州、莆田、泉州與寧德等福建沿海主要港口,均與金門、馬祖實現貨運直航,自2002年首次開通貨運直航,到2004年底,雙方累計共完成貨運直航1409次,運送貨物146.6萬噸。

  兩岸通郵、通信發生新的變化,更為方便快捷的電話通訊逐漸取代兩岸函件往來。2004年1-9月,兩岸信函往來總量合計為1161.4萬件,較上年同期下降5.5%。其中臺灣寄往大陸的函件662.4萬件,下降14.9%;大陸寄往臺灣的函件499萬件,增長10.6%。然而,在通訊方面,大陸打到臺灣的電話達1.58億次,增長15.8%;通話時間為4.4億分鐘,增長13.8%;臺灣打到大陸的電話達2.11億次,增長16.3%;通話時間為9.27億分鐘,增長31.8%。兩岸通訊量成為臺灣最大的海外電訊業務。

  六、臺灣當局的大陸經貿政策調整

  2004年,臺灣當局繼續規劃與調整大陸經貿政策,雖提出一些調整方案與政策,但總體調整步伐不大。

  (一)臺灣當局制訂“兩岸人貨包機便捷化方案”。10月11日,臺灣“行政院”召開專門會議,討論兩岸人貨包機便捷化方案,提出以“秉持務實、彈性及尊重三大原則”,比照臺港航權或以復委託方式,授權航運協會等公益團體與大陸協商。隨後,陳水扁提出“現階段可以臺港航線協商模式,立即與大陸就雙向對飛、不中停第三地協商貨運包機”與春節包機營運。但由於兩岸關係對立嚴重,無法啟動協商機制,這一方案未有實質性進展。

  (二)持續開放大陸産品進口。在兩岸貿易往來方面,臺灣繼續緩慢開放大陸産品進口,11月初,臺灣當局又批准19項大陸産品進口,到年底,臺灣累計開放進口大陸産品比例達78.2%,其中工業産品開放比例為82.5%。不過,與對其他地區開放程度相比較,對大陸産品進口仍有較多限制,特別是對大陸較具競爭力的産品限制較嚴,對外商特別關注的手機等産品遲遲不予開放,影響大陸對臺出口遠少於從臺進口規模,造成兩岸貿易的不平衡發展格局。

  (三)調整與開放兩岸金融往來。臺灣“財政部”于2004年3月1日起正式開放民眾可攜帶人民幣入境,其中6000元人民幣下入境不須申報,超過部分需封存海關。同時,開放臺灣銀行可與大陸地區金融機構直接進行業務往來;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可與大陸保險公司進行再保險業務往來;成立滿三年的證券、期貨公司可在大陸設立辦事處,持股50%的海外子公司可與大陸相關機構往來。臺灣“陸委會”于11月底決定開放島內證券公司赴大陸設立子公司,其條件是:證券公司的凈值超過70億元新台幣,且凈值大於實收資本額(符合此條件的證券公司有16家);沒有不良違規紀錄,最近三個月資本適足率高於200%;持股比例得低於該大陸證券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的25%。然而,由於兩岸尚未簽署相互承認的金融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短期內仍難以有實質突破。

  (四)放寬大陸民眾赴臺從事商務活動的限制。2004年3月1日起,臺灣當局開放大陸民眾在跨國企業任職滿1年,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申請赴臺,初次停留時間以三年為限。11月18日,臺灣“行政院”宣佈開放大陸民眾赴臺從事商務活動的範圍,並採取循序逐漸進方式開放,第一階段是配合企業實際需要,第二階段是配合開放大陸企業赴島內投資,第三階段是比照WTO會員常態性開放。一是放寬島內邀請單位的限制,從原來符合條件的企業只有2萬多家增加為20萬家;二是放寬受邀大陸商務人士的條件,由原來須為主管、技術人員、專家及需任職一定期間改為企業負責人、經理人員、專門性及技術性人員,不須一定的任職期限;邀請人數限制由原規定不超過30人次而實務核定20人次改為依不同企業規模與類別而有所差異,從15人次到30人次不等及跨國企業、自由港區特批等;在島內停留期間由原來務實核定10天、個別最長3個月,改為商務訪問與參展為14天,商務研習與技術指導或售後服務等為3個月。

  (五)繼續調整臺商對大陸投資政策。主要是放寬臺商赴大陸小額投資,即投資額在20萬美元以下者採取申報方式,且不計入對大陸投資的累計金額。同時對所謂“違規”臺商赴大陸投資採取“自首”、罰款與“就地合法化”的辦法,但“禁止類”投資不在此列。

  七、2005年兩岸經貿形勢展望

  2005年,兩岸經貿關係有望實現平穩發展。其有利因素主要包括大陸經濟有望保持8%以上的較高增長,將依入世進程持續擴大市場開放,內部需求旺盛,大陸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不僅有利兩岸貿易發展,而且對臺商仍有很大吸引力。臺灣島內企業發展面臨更大的壓力,尋求海外投資與發展是一股不可阻擋的趨勢,臺商會繼續到大陸投資發展,尋求合作。島內政局出現新的變化,兩岸關係會趨於相對緩和,有利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不利因素主要有全球經濟與外貿增長預計放緩,相應地影響到兩岸貿易的增長;大陸電力供應持續緊張,土地成本與勞工工資持續上漲,對臺商投資造成壓力,影響臺灣中小企業在大陸的投資與發展。

  總體上,2005年,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有利因素仍大於不利因素,積極因素大於消極因素,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將呈現“總體平穩、局部突破”與“小起伏、大發展”的格局。

  (一)兩岸貿易有望保持兩位數增長。2005年,兩岸貿易儘管難以維持30%以上的高增長,但在大陸市場需求強勁、市場持續擴大開放的情況下,仍會保持較快增長,有望維持兩位數的增長,兩岸貿易將會上一個新的臺階,貿易總額將突破800億美元。

  (二)臺商赴大陸投資的增長趨勢不會逆轉,但投資佈局會出現新的變數。近年來,臺商對外投資的基本趨勢是,進一步向大陸傾斜,對其他地區投資比重相對下降,2005年這一趨勢不會有大的改變,而且投資模式、地區佈局、投資領域等都會有全新的發展。

  不過,在大陸投資環境出現重要變化的情況下,臺商對大陸投資態度轉趨保守,對其他地區投資可能會有所增加。“臺北市企業經理協會”于2004年11月8日發表一份有關臺商的調查報告顯示,臺商對大陸未來兩、三年投資環境的預期由2003年的“樂觀”轉為“審慎樂觀”,臺商認為大陸投資環境在七個方面有惡化趨勢,包括營業費用持續上漲、原料價格持續上揚、當地市場競爭更激烈、資本成本上升、與當地企業技術差距縮小、租稅負擔上升、水電供應惡化等。其中,九成臺商認為大陸營業費用將上漲,六成三認為水電供應更為緊張,四分之三認為與當地廠商的技術水準差距在縮小。

  (三)兩岸産業、行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會加深。在兩岸無法進行官方接觸與協商的情況下,海峽兩岸無法在經濟往來政策上有重大突破與官方合作,但不同行業、産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將獲得新的發展,臺灣大企業、大集團展開在兩岸之間的佈局與合作,兼併、代工等方式的合作將逐步深入,推動兩岸經濟的實質性合作關係。

  (四)大陸企業與産品進入島內將成為新的趨勢。臺灣當局對兩岸經貿的雙嚮往來政策會有進一步的開放,大陸企業也看好臺灣這一市場,逐步通過與臺商、外商合作方式,積極在臺尋找合作夥伴,在臺設立代理商,積極推銷産品,佔領市場,使得未來大陸産品在臺市場佔有率持續上升。同時,在大陸發展有成的臺資企業通過回臺上市與在臺拓展銷路等方式在島內發展。

  (五)兩岸直航不排除有突破性發展。新年伊始,海峽兩岸對“春節包機”展現出誠意,並達成“雙向、對飛、多點、不經停第三地”的共識。這很可能為未來兩岸直航創造條件與經驗,不排除兩岸直通取得突破性發展。(王建民)

  編輯:海航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