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字號:
2004—2005年臺灣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

  時間:2005-04-20 16:26    來源:     
 
 


  2004年,在國際經濟普遍景氣與中國大陸經濟高速增長帶動下,臺灣外需增長強勁,外貿出口呈現兩位數增長,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相對島內需求,除民間投資呈現較快增長外,民間消費增長乏力,政府投資不足,從而制約了經濟增長,未能實現6%的增長目標,總體經濟形勢呈現“外熱內溫”的顯著特點。2005年,國際經濟增長趨緩,主要經濟體增長速度普遍下調,影響到臺灣外部需要的減緩,而內部需求依然保持相對溫和,使得總體經濟轉向“內外皆溫”的格局。

  2004年經濟呈現“外熱內溫”特徵

  2004年臺灣經濟呈現“外熱內溫”的特點。“外熱”主要表現為外部需求強勁,外銷接單與外貿出口均呈現高增長。由於國際經濟持續景氣,外部需求增大,特別是國際跨國公司對臺“委外代工”持續增加,臺灣外銷訂單出現連續大幅增長局面,其中10月份單月外銷訂單首次超過200億美元,達到了202.5億美元,年增長25.4%。1-10月,外銷訂單金額累計達1755.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6.2%。外銷訂單主要來自美國、香港、日本與歐洲。在外銷訂單的持續增長情況下,外貿出口呈現較高增長,2004年1-11月,出口金額增長22.3%,成為帶動臺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出口增長速度低於外銷訂單增長速度,主要在於臺灣企業的經營有相當部分為“臺灣接單,海外生産”,其中海外生産比重超過38%以上。

  “內溫”主要表現在:僅投資率(投資毛額佔GDP的比例)保持較高增長,預計全年增長19.6%。民間投資也在2003年負增長的基礎上實現24.9%的高增長,投資額達1.43萬億元新台幣。其中支柱産業電子資訊産業投資巨大,到11月中旬達到5400億元新台幣,整體投資增長達到9%以上。但島內消費需求不足,民間消費與政府投資增長緩慢,商業不活。上半年,民間消費在上年基數甚低的情況下僅增長3.6%,預計全年增長僅2.7%;政府消費上半年增長3.2%,預計全年增長0.17%。批發、零售與餐飲業營業額雖然在1-8月增長11.7%,關鍵在於上年基數低與物價的上漲,其實質增長並不高。1-9月,臺灣實質性經常薪資平均為4.4萬元新台幣,較上年同期下降0.46%,9月份平均工資降到4萬元新台幣以下,從而影響消費需求的上漲。

  三大經濟指標均獲改善

  2004年,臺灣經濟總體表現尚屬良好,經濟出現較高增長,失業率下降,通貨緊縮局面改善。

  (1)經濟呈現恢復性溫和增長。2004年臺灣經濟上半年好于下半年,主要是上年受SARS影響,上半年基礎偏低,因此第一季度與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分別達6.68%與7.67%,上半年平均增長7.2%,是近年來少見的高增長。下半年經濟增長幅度明顯降低,第三季度為5.27%,第四季度預計為4.11%,下半年平均增長4.7%,預計全年增長5.93%,雖未能實現“陳水扁經濟增長6%不是夢”的目標,但也是近年較高的增長。臺灣“主計處”最新預計全年GDP為10.23萬億元新台幣,超過3000億美元(約3100億美元),相當於2000年的歷史最好水準(3139億美元);每人平均GDP為13995美元,略低於歷史上最好的2000年(14188美元)。

  (2)物價出現小幅上漲。2004年年初以來,一改過去兩年多來的通貨緊縮局面,臺灣物價出現溫和增長。其中,消費者物價指數出現持續上漲趨勢,第三季度增長平均增長2.9%。第四季度,消費物價上漲開始趨於緩和,11月份僅增長1.149%,為7月份以來的最低長幅,官方預計全年增長1.8%,為1987年以來的最高增幅。不過,批發物價增幅相當大,而且前三季度呈現持續上漲趨勢,從1月份的2.47%上升到第三季度的平均10%以上,1-10月平均上漲7.2%,創下九年來新高,11月份批發物價雖有下降,但仍達9.06%,預計全年在8%左右。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幅屬於溫和上漲,漲幅低於大陸、韓國與泰國等地區,高於香港、新加坡等周邊地區。

  (3)失業率有所下降。2004年,在經濟出現較高增長與民間投資增加的情況下,帶動就業的增加,失業問題有所改善,失業率下降。1-10月,平均失業率為4.5%,月平均失業人數為46萬人。不過,到10月份,廣義失業人數為67萬人,廣義失業率為6.37%,顯示失業問題仍然嚴重。

  對外經貿呈現不平衡發展

  在對外經貿發展方面,表現出不平衡的發展格局,外貿呈現高增長,而對外投資(不包括對大陸投資)與外商投資卻出現衰退局面。

  2004年,臺灣對外貿易出現較高增長,出口繼續向機械與機電産品集中。依臺當局統計,1-11月,臺灣外貿出口增長22.3%,同期進口增長32.2%;預計全年出口與進口分別增長21.3%與29.4%。在出口地區結構上,1-11月,對香港及大陸出口585.7億美元,佔臺灣出口總額的36.8%,對美國出口256.6億美元,佔16.1%;對歐洲出口212.6億美元,佔13.4%;對東盟出口177.8億美元,佔11.2%。由於進口增長速度高於出口增長速度,1-11月外貿順差降為72.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近55億美元,預計全年順差為80億美元。

  臺灣産品出口以機械及機電設備為主,1-10月達723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50%以上(50.3%);其餘出口金額超過100億美元的産品主要為基本金屬及其製品(150億美元,佔10.4%)、紡織品(105億美元,佔7.3%)、塑膠橡膠及其製品(103億美元,佔7.2%)。進口産品也以機械及電器設備産品為最大,達544億美元,佔近40%(39.7%);其次依序為礦産品(184億美元,佔13.4%)、基本金屬及其製品(9152億美元,佔11.1%)、化學品(143億美元,佔10.4%)。

  然而,2004年,臺灣對外投資出現負增長,而對大陸投資則是高增長。2004年1-8月,臺灣對外投資為18.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1.2%。1-10月,臺灣核準臺商對大陸投資金額為54.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2%,11月超過60億美元,預計全年達70億美元。其中,臺灣對大陸投資佔對境外投資總額的比例達63%。同時,外商對臺投資持續下滑,自2000年外商對臺投資創下76億美元的歷史記錄後,開始逐年下降,2001到2003年分別為51億美元、32億美元與35億美元,2004年預計為30億美元左右,較上年有所下降。

  經濟結構持續向服務業集中,各産業發展不平衡

  2004年,臺灣産業結構繼續向服務業集中,並出現兩個標誌性變化。一是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首次接近70%(上半年為69.5%);工業生産比重首次降到30%以下(上半年為28.7%);工業生産呈現“上半年好,下半年差”的特點。2004年1-10月,臺灣工業生産較上年同期增長11.84%。其中上半年除1月份為負增長外,2-6月均保持兩位數增長,7月份開始降至個位數,其中10月份增長為2.91%。其中,同期製造業生産增長12.5%,創1985年以來最高增長速度。其中資訊電子工業增長17.5%,金屬機械工業增長12.3%,化學工業增長11.7%,但民生工業僅增長0.4%。尤其是第三季度工業增長開始放慢,9月份增長8.94%;10月份增長3%。

  股市表現平淡,新台幣出現較大升值

  2004年,臺灣持續推動金融改革,加強金融監管,推動金融控股公司的合併。經過三年的努力,臺灣銀行的呆壞賬比率持續下降,從2003年底的4.33%下降為2004年6月底的3.54%。

  經濟活動的擴張,投資的增加,貨幣供應出現較快增長。廣義貨幣M2增長率從2003年底的3.77%大幅上升為2004年第一季度的7%左右,第二季度的8%以上,第三季度仍在7.5%左右。而M1B增長率前三季度增長更超過20%,較上年同期增長高出近1倍。

  然而,受島內政治衝突與兩岸關係日趨緊張形勢的影響,反映經濟活躍程度的臺灣股市整體表現冷清,1-4月股價指數還在6000點以上,此後股價指數持續走低,直到年底一直在6000點以下,只有偶然超過6000點。股市還出現較大波動,單日跌幅超過3%以上的次數超過7次。不過,上市企業與外商對股市的投資持續增加。到2004年10月底,新增上市公司19家,累計達到686家;上櫃公司新增49家,累計達到456家。外資投資島內股市金額持續增加,到2004年9月底為728億美元,所持股票佔總市值的比例為13.6%。

  外貿持續順差及資本賬與金融賬資金的流入,臺灣外匯儲備持續大幅上升,到9月底達到2330億美元。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在2004年前三季度表現相對平穩,10月開始,在美元貶值的趨勢下,新台幣開始迅速升值,10月7日突破34元新台幣(33.91:1);10月29日突破33.5元新台幣(33.44:1);11月8日突破33兌1美元的關卡(32.89:1),此後持續升值,11月底一度突破32元新台幣兌換1美元;到11月18日,新台幣自9月30日以來升值4.59%。

  2005年趨向“內外皆溫”

  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普遍趨緩,臺灣經濟增長也相對會放慢,一般預計增長在4.5%左右,總體經濟將呈現“內外皆溫”格局。

  由於國際經濟普遍走緩,外部需求相對下降,影響到臺灣外貿出口增長,預計降到個位數。臺灣“主計處”認為2005年全年經濟增長普遍下調,需求下降,從而影響到臺灣外貿出口增長7.35%。中華經濟研究院認為2005年臺灣外貿出口增長降為7.59%。就內部需求而言,民間投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但民間消費與政府投資增長仍舊有限。由於“新十大建設”及其他公共工程等將陸續推動,2005年投資率將繼續走高。依臺灣“主計處”估計,2005年投資毛額將達2.26萬億元新台幣,佔GDP的比例將達20.2%。其中民間投資仍有9.29%的增長率。然而,在經濟走緩與需求有限的情況下,民間消費增長不大。臺灣“主計處”預計2005年民間消費僅增長2.6%,民間投資增長9.3%;據臺灣經濟研究院預測,2005年臺灣民間消費增長2.61%;民間投資增長9.33%,政府固定投資增長1.23%。不過,臺灣企業還是看好2005年臺灣經濟前景。依12月初臺灣工業總會的調查,臺灣企業界對來年臺灣經濟多持樂觀看法,受訪企業認為2005年比2004年臺灣經濟會好的佔41.3%;認為不變者佔30.4%,看壞的只有28.3%。

  由於需求下降,石油價格增長趨於緩和,物價呈現平穩增長。臺灣“主計處”于11月預計2005年消費者物價上漲1.9%,尚不會發生通貨膨脹現象。失業問題仍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由於經濟增長放慢,高科技産業投資放慢,人力需求不足,失業率難以再有大的下降,預計仍在4%以上。

  不過,這是對臺灣經濟的常規預測與看法。若遇到全球經濟不景氣或石油價格的劇烈波動等重大因素影響,臺灣經濟可能會受到重大衝擊,經濟增長可能會降到3%左右,物價與失業率等均會發生較大變化。(王建民)

  編輯:海航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