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1日,陳水扁發表元旦祝詞時宣稱,他在“就職演説”中提出的“四不一沒有是未來式”,包括內容和前提都非常清楚。
同日,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愛瑞立再度強調,美國已表明“反對”任何片面影響臺海現狀的作法,包括陳水扁計劃320舉行的“公民投票”;雖然陳水扁宣佈“四不一沒有”的承諾無效,但美國認為“仍然有效”。美國務院官員6日重申,美國不為臺灣的“公投”背書,也不為臺灣“防衛性公投”背書,陳水扁應避免對大陸“言詞挑釁”。
同日,臺聯黨叫囂“中華民國”是虛幻的“國號”,應推動“臺灣正名”,在2008年成立“臺灣共和國”。
月初,臺“內政部”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開始編印新的全臺各級行政區域地圖“臺灣區全圖”,以取代“中華民國全圖”。整個地圖內容僅限于臺、澎、金、馬等地。
9日,臺赴美、日“公投宣達團”在出發前夕臨時生變喊停,來自美國的消息則稱因美方不願安排官員與“宣達團”會面而使此行告吹。多位民進黨“立委”批評,陳水扁必須負最大和最後的責任。
同日,連戰提出“兩岸和平路線圖”,若當選將循五個步驟推動兩岸和平。首先他要以臺灣2300萬人共同福祉、安全、發展為出發點,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到大陸去訪問,要求中共凍結並開始撤除對臺灣有威脅性的導彈部署;其次是建立制度性的兩岸對話機制,在一年內完成海運直航,兩年內完成航空直航。接著,推動兩岸擱置“主權爭議”,共同研議如何共同參與國際社會、國際組織,為世界和平及兩岸人民福祉做出貢獻;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協定”機制,讓兩岸在經貿上互惠互利,在條件成熟時進一步推向兩岸共同市場。而兩岸和平路線圖的最終目標是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終止敵對狀態,建立互信機制,讓兩岸人民在和平、對等、互惠的基礎上享有長期和平。
12日,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愛瑞立重申,美國反對類似“公投”等片面(改變現狀)行動,只要涉及臺灣地位的“公投”是片面的,美國就反對。
16日,陳水扁通過發表電視講話宣佈所謂 “320和平公投”題目:1、“臺灣人民堅持臺海問題應該和平解決。如果中共不撤除瞄準臺灣的飛彈、不放棄對臺灣使用武力,你是否贊成‘政府’增加購置反飛彈裝備,以強化臺灣自我防衛能力?”。2、“你是否同意‘政府’與中共展開協商,推動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以謀求兩岸的共識與人民的福祉?”
21日,臺“國防部”所屬各軍種刊物包括“中國海軍”、“中國空軍”、“中國聯勤”等都去“中國”之名而冠以“中華民國”,英文名稱也從“CHINA”改為“ROC”,而導彈上的“中國”字樣“也被迷彩涂裝代替。
27日,法國總統希拉克在與訪問法國的國家主席胡錦濤會晤時批評臺灣“公投”是一個“嚴重”的錯誤,是一個分裂的舉動,不利於穩定。兩國簽署的《中法聯合聲明》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法國反對包括“公投”在內的、旨在改變現狀、加劇臺海緊張局勢和導致臺灣“獨立”的任何單方面行動。
2月
3日,陳水扁召開記者會,對舉辦“‘和平公投’的合法性、必要性、正當性”做出説明,並拋出所謂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構想,宣稱兩岸應在“一個原則、四大議題”的基礎進行談判,意圖將“一個和平原則”取代一個中國原則,將兩岸關係納入兩國關係之中。
7日,呂秀蓮在《臺灣大未來─海洋立國世界島》的新書發表會上鼓吹,要拋棄“大陸意識”,強調海洋發展才是未來“臺灣意識”的主流。
8日,陳水扁稱,唯有“公投”才能維持臺灣民主、經濟繁榮和臺海安全的現狀; “320和平公投”是保衛“臺灣現狀主權獨立”,“公投”的意義在於讓臺灣有機會“向中國説NO”。
9日,陳水扁稱連任後將要繼續進行“憲政改造”工程,並希望由民眾于2006年12月10日通過“公投”制定一部“臺灣新憲法”。
13日,陳水扁接受日本共同社專訪時稱,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依現行‘憲法’叫作‘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如要改變“現狀”,要由2300萬台灣人民“公投”決定。“憲政”改革須通過“憲改”會議凝聚共識,再交由人民來“公投”決定,這就是“制憲”。
20日,陳水扁接受日本朝日電視臺專訪時稱,希望在2006年用“公投”的方式由人民決定最終“憲改”版本,並在2008年5月20日正式實施。
22日,“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理論座談會在廣東汕頭舉行,100多名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從歷史地理、考古發現、文化習俗、宗族信仰等方面闡述論證了海峽兩岸歷史同根、文化同源的關係,有力地批駁了臺灣當局企圖分裂祖國的謬論。
28日,為拉抬陳水扁選情,泛綠陣營展開“二二八百萬人手護臺灣”活動,一百多萬人從臺灣最南到最北站牽手“護臺灣”。陳水扁在活動後叫囂,該活動是“打造守護臺灣的穩固防線、臺灣民主的長城”,李登輝也稱,“希望借此活動向中國及國際社會發聲,表達臺灣人民‘反導彈、愛和平’的堅定心聲”。該活動實質成為“臺獨”勢力的選前總動員。
3月
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臺灣問題表示,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我們將積極推進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直接三通,依法保護臺灣同胞在大陸的正當權益,繼續推動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恢復兩岸對話和談判。我們將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我們堅信,在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不懈努力下,祖國完全統一的共同願望,一定能夠早日實現。
10日,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在美國會答記者問時強調,美國認為臺灣沒有必要舉辦“公投”。
14日,陳水扁在於高雄市召開的第31屆“世界臺灣人同鄉會”年會上宣稱,“公民投票”是他“送給臺灣人民與這塊土地的禮物”,連任後他將“全力捍衛臺灣‘國家主權’、經濟主體性,首先加入WHO(世界衛生組織)”,並全力推動“臺灣新憲法”,2006年“公投制憲”,2008年實施“臺灣新憲法”。
20日,“總統”選舉結果揭曉,投票率為80.28%。陳水扁、呂秀蓮以50.11%、647萬張選票的些微優勢連任,連宋僅以0.22%、2.9萬票的些微差距落敗。因選票差距過小,加之“319槍擊案”真相未明、“選舉作票舞弊”疑雲重重等,連宋當即提起“當選及選舉無效之訴”,並帶領群眾持續在“總統府”前舉行聲勢浩大的抗爭運動。而同步舉行的兩項“公投”因投票人數未達總投票人數的一半而宣告無效。
30日,陳水扁接受BBC專訪時稱,臺灣人民反對兩岸統一,“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臺灣必須進行“憲政改革”,政治體制才能現代化;“新憲”不再經由“國民大會”通過,而將直接付諸“公投”,讓人民決定是否接受;並重申“新憲”將在2006年完成,2008年5月20日頒行。
4月
1日,陳水扁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稱,“‘一邊一國’的主張已成為臺灣社會絕對多數的民意,臺灣的人民不能接受中國主張的所謂一個中國”。
14日,臺“立法院修憲委員會”初審通過“憲法修正案”第一條,廢止“任務型國民大會”,其原有的“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復決權改由“公投”復決。
14日,國臺辦發言人李維一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對話與談判的基礎,只要承認和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兩岸的對話與談判隨時可以恢復。
20日,臺“內政部”研擬完成“公投法”修正草案,對“公投法”內容進行大幅更動。未來“公投”事務將依全臺、地方性的區別,由各級“選舉委員會”主管。在“公投”的適用事項中,“憲法修正案之復決”改為“修憲議題”之創制。島內媒體指出,這是“公投法”修正的最大突破,是為陳水扁2006年“新憲公投”做準備。此外,刪除“立法院公投提案權”,增列行政機關的提案權。同時,修正案也大幅降低“公投”通過的門檻。通過或否決門檻為:“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達投票人權總數30%以上者,即為通過,反之為否決。”
21日,美國國務院主管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在美眾議院指出,“‘臺獨’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後果”,希望陳水扁“採行負責任的、民主的,自製的領導,那是確保臺灣的和平與繁榮未來所必需的”,任何深化民主的作為,如果威脅到美國或臺灣的安全與利益,美國必須明確表態。有關臺灣打算“修憲”一事,美國的支援是有限度的。
24日,陳水扁稱“將把推動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九人小組’轉化、提升為‘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在凝聚共識後,頒布‘兩岸和平發展綱領’,做為未來執政的依據,與對岸展開談判”。陳還稱,“臺灣將在2年內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觀察員”。
29日,臺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汪辜會談”11週年紀念會上發表“以新思維展開兩岸關係”為主題的談話。
5月
2日,由國民黨學界青年菁英組成的“五六七大聯盟”發表宣言,要求國民黨儘快提出“新憲”版本,將未來的“憲改”方案朝向“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思考,以“在地化”思維破解狹隘的“本土化”的新思維。其要點有:1、主張只要在臺灣求生存、發展的人,都符合在地化的定義,國民黨早就是在地政黨,沒有外來政權的問題,在地化就是本土化。2、“中華民國”自1911即處於獨立狀態,不存在統獨問題,兩岸目前處於分裂現狀,不主張統一,但保留未來統獨選項。3、在2005年縣市長選舉以前提出以三權分立為導向的“新憲”版本並交付全民“公投”,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國號、國旗、國歌”,可重新定義“國土”範圍等等。
8日,陳水扁對《朝日新聞》透露,他第二任期最重要的政治課題是制定“新憲法”,但“‘新憲’內容不會觸及主權改變問題”。
10日,正在英國進行正式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會見中國駐英國使館人員、中資機構、留學生和華人華僑代表時重申,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是歷史的必然,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並對海外華僑有關制定“統一法”遏制“臺獨”的建議表示中國政府會認真考慮。
12日,民進黨青壯派“立委”提出“新文化論述”,稱“接受‘中華民國’符號”,並不會對“臺灣意識”不利,相反“可在臺灣認同上拓展縱深”。
13日,國臺辦新聞發言人李維一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殷切期盼和神聖使命,同時也是包括廣大海外同胞的共同願望。有關促進祖國統一的來自於各個方面人士和團體的建議,包括以法律手段促進祖國統一的建議,中國政府都會認真地考慮並予以採納。如果陳水扁真想謀求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和發展,他就應立刻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也就是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停止“臺獨”活動,除此沒有第二條道路可走。
同日,陳水扁稱“雖然雜音多,但‘制憲’是對選民的政治承諾,不會動搖也沒有任何改變”。
17日,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17日受權就當前兩岸關係問題發表聲明。聲明指出,當前,兩岸關係形勢嚴峻。堅決制止旨在分裂中國的“臺灣獨立”活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是兩岸同胞當前最緊迫的任務。“臺獨”沒有和平,分裂沒有穩定。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決不妥協,爭取和平談判的努力決不放棄,與臺灣同胞共謀兩岸和平發展的誠意決不改變,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志決不動搖,對“臺獨”決不容忍。未來四年,無論什麼人在臺灣當權,只要他們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摒棄“臺獨”主張,停止“臺獨”活動,兩岸關係即可展現和平穩定發展的光明前景等。
20日,陳水扁、呂秀蓮宣誓“就職”。陳在“就職演説”中,繼續堅持“一邊一國”的分裂立場,大肆鼓吹重建“新國家共同體”,並以“民主”、“自由”為幌子謀求臺灣問題國際化。但迫於外界壓力,陳還是以“憲政改革”取代了選舉期間所提的“公投制憲”,並承諾在“憲政改革”中不會觸及“主權、領土、國家名稱”等議題。
24日,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張銘清在新聞發佈會上指出,“5.17 聲明”就當前兩岸關係問題明確地闡述了我們的主張,“臺獨”沒有和平,分裂沒有穩定,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絕不妥協,爭取和平談判的努力絕不放棄,與臺灣同胞共謀兩岸和平發展的誠意絕不改變,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志絕不動搖,對“臺獨”絕不容忍。
29日,國家主席胡錦濤應約同美國總統布希通電話。關於臺灣問題,胡錦濤強調,“臺獨”勢力的分裂活動依然是臺海地區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我們希望美方用實際行動履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三個聯合公報、反對“臺獨”的承諾,不向臺灣當局發出錯誤信號。布希則表示,他理解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關切,強烈重申美方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堅持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反對“臺獨”。
6月
3日,臺“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宣佈,將以漢、羅並用文字推動臺灣閩南語用字,預計6月底公佈300個閩南詞彙資料,年底擴大到2000個,以此作為“本土語文”課程教學的參考。
8日,呂秀蓮在“過境”美國舊金山宣稱,臺近來的藍綠爭議是“認同問題”而非“族群問題”,是“國號的分歧”而非“族群的分裂”,希望以“臺灣中華民國”作為國家稱號。
9日,陳水扁稱未來4年任內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憲政改革”,留下一部“合身、合用、合時”的“臺灣新憲法”;而現行“修憲程式”是必走的過程,如未完成“公投入憲”,就不可能透過“公投”決定“憲改”版本。
17日,陳水扁參加高雄鳳山陸軍學校舉行的“黃埔軍校建校80週年紀念活動”時稱,他對臺軍最大的期許就是“落實軍隊國家化和加強敵我意識”,建立“有效反制”能力以“有效嚇阻”大陸可能的軍事進攻。
19日,島內近500名民眾發動“反軍購”大遊行,呼籲凍結6108億新台幣的軍購特別預算,否則不排除透過“公投”進行否決。
23日,“陸委會”確定大陸資金赴臺投資産業的“三不原則”,即不得超過僑資來臺投資範圍,不得在臺投資被臺當局禁止赴大陸投資的項目,不得投資臺灣當前正在推動的對産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朝陽産業。
7月
1日,“臺獨”組織“手護臺灣大聯盟”舉辦“臺灣制憲運動誓師大會”,總召集人李登輝稱“新憲”應揚棄“中華民國國號”,“排除一切與中國混同的‘國名’、領土、人民、‘主權’等‘國家’要素”。
22日,臺《商業週刊》民調顯示,六成三受訪民眾贊成臺灣與大陸簽訂“50年內中國大陸不武力犯臺,臺灣也不宣佈獨立”和平協議。六成四認為未來三年內,兩岸之間不會發生戰爭,但若臺灣宣佈“獨立”,五成八民眾認為將引起兩岸戰爭。
26日,中國新聞社首次赴臺灣駐點的2名記者傍晚抵達臺北,大陸在臺灣派駐記者的媒體增至5家。
27日,“臺獨”組織“511台灣正名運動聯盟”宣稱,為導正民眾習慣用語,“511台灣正名運動聯盟”將發起“捉錯”運動,以“臺灣”、“全國”、“全臺”等取代“臺灣省”、“全省”等“錯誤”用語。聯盟還要求當局廢除臺灣省政府及省咨議會,以達到正名“臺灣國”的目標。
28日,國臺辦副主任王在希在杭州舉行的“兩岸關係和經貿交流論壇”上嚴正警告,如果陳水扁當局堅持一意孤行,錯誤地認為祖國大陸為了發展經濟、開好奧運會容忍“臺獨”分裂活動,是極其危險的。
29日,陳水扁首度對我擬制訂“統一法”表達意見稱,“統一法”就是大陸要取得武力“犯臺”的基礎,就是要把臺灣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臺灣特別政治區”,並以強制性的法律推動兩岸統一。強化自我防衛能力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畏戰無法止戰,我們要備戰才能避戰,要備戰才能止戰”。
31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曹剛川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77週年招待會上發表講話指出,如果“臺獨”分裂勢力一意孤行,中國人民解放軍有決心、有能力,堅決粉碎任何“臺獨”分裂圖謀。
8月
6日,呂秀蓮在接受電臺訪問時稱,兩岸已經進入“準戰爭”狀態,臺灣要有所準備。
14日,陳水扁出席“民主太平洋會議”時稱,“統一法企圖將臺灣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政治區,並明定取得可以武力犯臺的法源基礎”,“如此恐將斬斷臺灣民主發展,更是亞洲民主轉型的嚴重威脅”。
15日,臺“立法院長”王金平拋出“兩區三通”論述。王聲稱,為避免臺灣日漸被邊緣化,他主張在確保臺灣“主體性”的前提下,和大陸進行“兩區三通”談判。
18日,臺“行政院長”遊錫堃在宏都拉斯國會演説中,前後16次使用“臺灣ROC”的“國號新簡稱”。
同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民主、和平、新臺灣——我們現階段的基本論述》草案,為新形勢下的政黨定位進行論述。其中重申反對“一國兩制”,反對“變更國號”等主張,更提出“中華民國已和臺灣合為一體,中華民國是臺灣民主、和平的最大保障”、“本土化是既定政策,無論先來後到都是臺灣人、在地人”等新提法。
21日,遊錫堃在紐約稱,中共推動“統一法”,是“片面改變兩岸現狀”;大陸海測船頻繁接近日本海域,意圖突破西太平洋上日本、臺灣、菲律賓等島弧組成的封鎖線,目的是“要來西太平洋,和美國對幹”,對亞太安全造成威脅;大陸是“世界亂源”。
23日,臺“立法院”首次展開“修憲”,在朝野各黨的高度動員下,最後通過了“國會改革”、“公投入憲”等四大議題的“修憲案”。主要內容有:1、廢除“任務型國大”,“立法院”所提“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從“國大復決”改由“公民投票復決”,有效同意票達到選舉人總額之半數即告通過。2、“總統、副總統”彈劾案處理程式,由“立法院”提交“國大”同意改為由“立法院”聲請“司法院大法官”處理,經“憲法法庭”判決成立,被彈劾人應即解職。3、自第七屆起,“立委”席次由225席減為113,任期由3年改為4年;“立委”選制採“單一選區兩票制”,區域“立委”為73席,不分區為34席,其中婦女保障名額不得低於二分之一,山地及平原住民“立委”各3席。
29日,臺“教育部長”杜正勝在一場座談會中宣佈,2004年至2008年“教育部”將實施四大教育綱領,即“培育現代化‘國家’的國民,臺灣主體性,全球視野、社會關懷”。杜正勝並稱,他要盡力做到“臺灣主體性就像呼空氣一樣自然”。
30日,臺“陸委會”通過了“交通部”與“陸委會”公佈的“兩岸海運便捷化措施”,包括擴大業務範圍、增列適用港口等。
31日,宋楚瑜公開發表“對當前兩岸關係基本看法”,試圖與國民黨相區隔,穩定“深藍”選票。其中特別強調“‘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根本不需要再加注任何文字或字眼來補充或解釋,更無需自我矮化”,並提出仿傚“歐盟”推動“亞盟”以促進兩岸整合。其基本內容與國民黨的區隔效果並不明顯。
9月
3日,陳水扁在中南美的“邦交”小國貝裏斯訪問時首度明確宣稱,“‘中華民國’就是臺灣,臺灣就是‘中華民國’,有關‘國號’最好、最貼近、最真實的簡稱就是‘臺灣’”,臺“行政院長”遊錫堃日前喊出的“Taiwan,ROC”並不是好的簡稱,特別是將Taiwan與ROC之間加上逗點,更是不知所云、與事實不符等等,而參加奧運會時也應將“Chinese Taipei”簡稱為“臺灣隊”。
5日,臺聯黨“立委”候選人黃適卓舉行“‘正名’,從生活出發”記者會時宣稱,陳水扁在海外強調“‘中華民國’就是臺灣”固然令人欣喜,但“正名、改國號”的難度太高,從街道“正名”開始成效會更好。黃並呼籲臺北市政府將所有帶有“中國標記”命名的街道名稱,如中山路、廣州街等全面撤除、改名。
6日,陳水扁在接見2位奧運金牌得主時,首度在正式場合中使用“臺灣隊”的稱呼取代“中華隊”,並鼓吹以後應將參與奧運等的各項運動代表隊由“中華臺北隊”正名為“臺灣代表隊”。高雄市長謝長廷則宣稱,“中華臺北”既非“國名”、亦非地名,2009年將於高雄市舉辦的第八屆“世界運動會”,將以“臺灣隊”取代“中華隊”。
同日,臺“新聞局長”林佳龍宣稱,未來“國號”英文簡稱將統一定調為Taiwan或Republic of China(Taiwan)。在“邦交國”優先使用Republic of China(Taiwan);在非“邦交國”或參與國際組織則直接使用Taiwan,未來不再使用“ROC”的簡稱。
同日,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表示,為避免戰爭,兩岸必須超越族群主義的對立,朝野政黨應該接受如同“一個大歐洲國”的廣義“一個中國”路線,兩岸各自維持現狀、主權獨立,超越對立與相互否定狀態,他認為這可能是“解決兩岸問題最理性的可能”。
7日,臺“行政院”確定,未來“行政院”將由現行的37個“部會”改為17個“部會”及5個獨立機關,包括裁並“陸委會”,改設“大陸辦公室”或“大陸事務處”、“大陸政策處”,其掌管業務改由“行政院”本部直接管轄。
11日,“南社”等“臺獨”組織提出所謂“脫離中國殖民教育,建構臺灣本體教育”的聲明,鼓吹“本國史就是臺灣史;本國文學就是臺灣文學、本國地理就是臺灣地理,臺灣母語應列為國語”等“臺獨”言論。
12日,“臺獨聯盟”召開年度“世界中央委員”會議,宣稱“為建立臺灣為正常‘國家’,必須制定一部新‘憲法’;‘正名’與‘制憲’是一體兩面,國內外均應名正言順使用‘臺灣’這個‘國號’”。
15日,陳水扁在對國際媒體的視訊會議中宣稱,“臺灣就是臺灣,臺灣不能也不會去爭所謂的中國代表權,將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
同日,李登輝宣稱,“‘中華民國’已不存在”,臺灣的“國號”是“臺灣國”;大家應該繼續推動“公投制憲正名”,2008年依照“新憲法”選出“臺灣總統”。
16日,臺聯黨公佈“兩岸政策萬言書”,主張落實“暫緩開放,積極管理”兩岸財經政策,控管兩岸文教交流,反對增設臺商子弟學校,並將軍事上的“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改為“有效嚇阻、積極防禦”。
17日,美國前副助理國務卿凱澤因涉嫌對臺泄密事件被捕,凱澤被指和臺灣一位駐美女情報員往來密切,曾經多次提供訊息。
18日,“立法院長”王金平表示,在“國家定位”與兩岸政策上,他仍主張定位在“兩岸兩區”,兩岸應先創造雙方可接受的模糊空間,以“兩岸兩區”尋求和解。
19日,今日發表的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黨肩負的神聖使命。要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堅定不移地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24日,臺“行政院長”遊錫堃聲稱,為落實臺灣主體性,他將要求“外交部”、相關單位在公文中,將“對岸”稱呼為“中國”,而中國指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政策會副執行長兼大陸部主任張榮恭對此表示,這種説法是落實“一邊一國”以及“去中國化”。
25日,臺“行政院長”遊錫堃稱,要維持臺灣安全,就要像過去冷戰時期的恐怖平衡一樣,“你有能力毀滅我,臺灣也有能力毀滅你,你打我100顆飛彈,我至少也要打你50顆反擊,你打我臺北和高雄,我打你上海,只要有反制能力,臺灣就安全了。”
30日,美國務卿鮑威爾在回答媒體詢問時指出,臺灣問題的解決方式不能只顧及臺灣人民,而是“兩岸人民”都要接受。
10月
4日,老牌“臺獨”分子辜寬敏分別在《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國際版刊登題為“美國奉行一中政策只圖利共産獨裁者:讓臺灣為長久和平發聲”的全版廣告,要求美重新檢討一個中國政策。
8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表示將推動“海峽兩岸和平促進法”“立法”行動,指出在“四不一沒有”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可簽訂“臺灣不獨、大陸不武”,雙方保證臺海維持現狀50年,並確認“任何改變臺海兩岸現狀的決定,都必須經過臺灣同意”的協議。
同日,“臺灣制憲運動”等“獨派”團體在美舉辦“臺灣‘制憲’與美中臺關係”研討會,李登輝在會上發表視訊演講,宣稱“‘中華民國憲法’是在大陸制訂的,對臺灣現狀來説,完全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身、不合用的過時‘憲法’”;“‘修憲’已經無法解決‘中華民國憲法’問題,必須透過‘制憲’,才能向全世界展示臺灣已是真正民主‘國家’”;“‘中華民國’的‘國號’已阻礙臺灣邁向正常化‘國家’,臺灣要和中國建立永久和平關係,就不要用‘中華民國’的虛擬國號去侵犯中國的主權”。
9-10日,來自歐、美、亞洲各國的海外“臺獨”分子60余人在華盛頓首次舉辦所謂“世界臺灣人代表國是會議”,宣稱今日臺灣生存與發展基本目標是“內推動‘國家’‘制憲’,外尋求國際承認”;“只有制訂新‘憲法’,明白確認臺灣‘國家’地位,才能突破‘國家’困境,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臺灣的安全與地位”。
10日,陳水扁發表所謂“雙十講話”,叫囂“‘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2300萬台灣人民,‘中華民國’就是臺灣,臺灣就是‘中華民國’”;“臺灣是一個主權在民、享有充分自由與人權的國家,土地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具備充分治理的政府及完整的政治制度”。“沒有任何理由讓2300萬台灣人民繼續遭受‘政治隔離’,成為長期沒有身份證的國際遊牧民族,臺灣要不卑不亢的站在國際的舞臺,擁有平等的地位和基本的尊嚴”。
11日,李登輝在“群策會”舉辦的“臺日制憲與亞洲安定”座談會致詞時宣稱,“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不要再使用“中華民國”這個“國名”,必須正名為“臺灣”;“中華民國憲法”會讓臺灣落入“一個中國”的法理陷阱,他的目標是在2007年前催生一部“臺灣新憲法”。
15日,“臺獨”分子、現任“考試委員”林玉體宣稱,“在他的認知中,‘本國’就是指臺灣、臺澎金馬,明年公務人員初等考試將由他出題的‘本國史地’科目將只考臺灣,不考中國大陸”。林的這一主張得到民進黨、臺聯黨“立法院”黨團的公開支援,聲稱“透過國家考試清楚界定國家現狀是必要的作法,是深化國家認同的必要手段”。
16日,陳水扁在“多元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上宣稱,很多對立和隔閡都源於語言問題,當局應推動各種族語言都成為“國家語言”。
17日,臺公信力民意調查公司發佈的最新民調顯示,在“統獨立場”上,62%的民眾主張維持現狀,17%主張“獨立”,5.4%主張統一。62.2%的民眾認為自己是臺灣人,18.6%認為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14.4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18日,臺“教育部”規定,預定於2006年實施的高中歷史課本中有關臺灣、中國、世界史的比重,將由之前的1:2:1調整為各佔三分之一,且採“同心圓”原理,先上臺灣史、再上中國史,最後上世界史。此外,自2005學年起實施的初中“社會學習領域”新課程也將採“同心圓”原理,初一課程將以臺灣為主軸,初二擴及中國和亞洲,初三再延伸至世界,而初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命題中,涉及臺灣生活時空環境的素材將佔50%以上。
24日,由民進黨“立委”蔡同榮、林進興等人組成的“反賣臺聯盟”發佈新聞稿宣稱,將聯手發動泛綠“立委”推動“去中國化運動”,要求“國防部”在年底前全面廢除以大陸城市或地名命名的軍艦以及各軍隊總機代號,並要“教育部”全面回收小學印有“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作業本。
25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北京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以及香港鳳凰衛視的採訪時表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不是獨立的,也不享有一個國家的主權,美國不支援臺灣獨立”,並強調“希望兩岸都不要採取片面行動,避免影響最終結果,即各方都在尋求的重新統一”。
11月
2日,臺“行政院新聞局長”林佳龍昨日宣稱,“新聞局”的工作任務是“讓世界看到臺灣,讓臺灣走進世界”,因而國際文宣工作將以確立臺灣核心價值及建立“國家主體性”為重點,通過全力對國際社會發聲,塑造有利於臺灣的國際輿論環境,達到爭取國際支援的目的。
同日,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昨日聲稱,現在的“公投法”是一部無法“公投”的“公投法”,下屆“立法院”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趕緊修正“公投法”,修正“公投法”後,臺灣發展民主的進程在形式上才具備。
5日,陳水扁接受美國《時代雜誌》的專訪時聲稱,他是創造歷史的人,希望4年任期完成兩項歷史任務:一是希望交給臺灣人民一部合時、合身且合用的“新憲法”;二是促使兩岸關係正常化,恢復談判,只要2300萬人民同意,不排除與中國建立任何形式政治關係的可能性。陳並稱“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根據‘憲法’,名稱為‘中華民國’,這就是現狀,政府必須捍衛此一現狀,並防止現狀遭到片面改變”。陳還稱,一個中國原則就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將使臺灣變成地方政府,這是臺灣不可能接受的。
9日,臺“教育部”上網公告全新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將“中華民國”史割裂,以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為界,一分為二:之前列入中國史,之後列入臺灣史,各自獨立成冊。同時將《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入正式列入課之中,並稱《開羅宣言》並非法律文件,只是新聞公報,公開在教科書中鼓吹“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引發來島內輿論及學界的強烈反彈,痛批這根本就是扭曲“中華民國”歷史的教育“臺獨”。
10日,為因應美國大選後的美中臺新局,陳水扁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並做出十點裁示,不僅將含糊不清的“九二香港會談”取代“九二共識”,更千方百計將兩岸關係納入“兩國關係”的框架之中。
同日,美眾議院國際事務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李奇稱,“臺灣獨立會立即發生戰爭”,“與臺灣關係法”並未承認“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
11日,陳水扁宣稱,“他作為‘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作為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宣誓的‘總統’,無法接受所謂臺灣主權未定論及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説法”。
12日,李登輝在為臺聯黨“立委”參選人輔選時聲稱,“制憲”不見得能完成創建“獨立自主國家”的任務,“臺灣正名”是必須要走的路,他有生之年一定要解決這件事。“中華民國”這塊神主牌不要再放到臺灣,臺應“建立自己的‘國家’及‘政府’”。
16日,極為親臺的前“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夏馨指出,“臺灣不應朝獨立方向前進,如宣佈獨立,也不會得到承認”。
17日,“行政院”通過“公民投票法修正草案”,除維持“公投法”中有關領土變更、“防禦性公投”原條文外,“行政院”擬降低“投票率門檻”。將投票人數須達有投票權人1/2以上變為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達投票權人數25%以上即為通過。
21日,陳水扁稱國民黨黨徽與“國徽”混淆不清,“限國民黨3個月時間修改黨徽”,否則泛綠在“立法院”過半後將在明年修改“國徽法”,限制政黨使用國徽作為黨徽。陳並稱,“九二共識”是泛藍創造的名詞,是“一個中國,一國兩制”的代名詞。
24日,臺“教育部”新公佈高中語文課程暫行大綱,其中將文言文的比重大幅縮減,高一由五成五減為四成,高二由六成五減為四成五,高三由七成五減為五成。新課程綱要並強調,語體文選讀文章,應以新臺灣文學的名家、名篇為主,且要包含原住民作家作品及其他近現代華文作家與優秀翻譯作品;原為高中生必修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則改為選修教材。這一綱要公佈後,引起部分語文教師的強烈抗議,痛批這是繼更改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後的又一推動“去中國化”的運動。
27日,陳水扁在出席群策會舉辦的“臺灣新憲法”研討會時宣稱,只要給他一個穩定多數的國會,“他將終結硬要將中國憲法在臺灣實施的憲政亂象”,在選後推動“憲政改造委員會”,不管環境有多惡劣,壓力有多大,2006年也要透過“公民投票”復決第一部“新憲法”,2008年正式實施。獨派大老、“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則稱,陳水扁雖未提及“制憲”,但從致詞內容來看,“有朝‘制憲’的方向走”。
28日,陳水扁在選舉造勢場合宣稱,既然國民黨不願意改黨徽,那就讓泛綠取得“立法院”過半席次,通過修改“國徽法”, “把這個車輪牌的國徽放棄掉”。
同日,陳水扁明確表示,“‘中華民國’就是臺灣,臺灣就是‘中華民國’,臺灣主權屬於2300萬台灣人民,但臺灣領土只有3.6萬平方公里,不是所謂的秋海棠,也不是老母雞”。
29日,針對陳水扁表示要在2006年“‘公投’臺灣新‘憲法’”,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鮑徹表示,美國“反對任何改變臺灣現狀或走向獨立的公投”,“嚴肅看待陳水扁的四不承諾,也認為這些承諾應該得到尊重”,陳的“任何其他想法或提案,是否抵觸了承諾,陳必須要解釋。”
12月
2日,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發表演説時表示,“臺灣問題始終是中國的核心利益;若中國認為核心利益被損壞,經濟就不重要”。李光耀進一步強調,“‘臺獨’分子要利用北京2008年主辦奧運會的時間,借由修改‘憲法’等方式爭取獨立,臺海戰爭在所難免”;“若美國到時真的插手,中美交戰的結果將是可怕的”;“任何一方對兩岸問題做出錯誤估計,都會導致臺海戰爭,而目前這個危險性‘挺高的’”。
6日,針對陳水扁拋出的“正名”議題,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如果涉及片面改變臺海現狀,美國就會反對。
7日,為響應陳水扁的“正名”訴求,“行政院”已將法令、條約協定修正,以及參與APEC、奧運會等國際組織的名稱,列為下一波建議“正名”方向。
8日,三個大陸福建旅行團首次以觀光名義“直航”到金門旅遊,標誌著運作即將屆滿四年的金廈“小三通”,開始邁入新的里程碑。昔日是兩岸戰鬥前線的金門,今日搖身一變成為兩岸觀光前線。
14日,臺“國防部常務次長”胡鎮埔在例行記者會中透露,近期美國軍政官員和智庫學者幾乎以一致口吻對臺灣強調,根據“臺灣關係法”,美國沒有義務派兵為臺灣打仗,因此臺灣必須要有自我防衛的決心。
17日,臺“行政院長”遊錫堃在“立法院”宣稱,“行政院”將持續推動陳水扁在“立委”選前提倡的公營事業“正名”政策,公營事業“正名”屬於臺灣“內政”事務,不牽涉“統獨”意識形態或改變現狀,將與美國多溝通。
同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舉行委員長會議,決定將於12月25-29日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反分裂國家法草案”。
針對我啟動“反分裂國家法”立法程式,臺“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宣稱,“大陸此舉是為中共解放軍日後以武力侵犯臺灣,片面改變臺海現狀找尋合法化的藉口,是相當嚴重的挑釁行為,將對兩岸關係造成極為嚴重的衝擊”。民進黨“立委”蔡同榮等人研議發起連署提出“反中國併吞法草案”。臺聯黨政策會主任李先仁則稱“臺灣應儘速修改公民投票法,以推動公投、‘制憲’反制反分裂國家法”。19日,就我“反分裂國家法”,國民黨主席連戰批評民進黨當局“無法處理兩岸問題”,“在急獨的道路上狂奔,一定會導致急統”;強調,“國民黨要維護臺灣現狀,創造兩岸雙贏的局面,這是國民黨未來在‘立法院’的挑戰”。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副書記長徐少萍17日接受記者詢問時表示,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相安無事,反觀民進黨執政後老是“草螟弄雞公”刺激對岸,導致大陸加速訂定“反分裂國家法”,國民黨呼籲民進黨當局回歸“國統綱領”,以中道、善意因應兩岸變局。親民黨“立法院”黨團副總召集人呂學樟昨晚表示,因為民進黨當局提倡“臺獨”、“制憲”,才使大陸制訂“反分裂國家法”,並呼籲朝野一致支援親民黨提出的“兩岸和平促進法草案”,維持臺海50年和平。
22日,美國務院公佈副國務卿阿米蒂奇接受美公共電視臺專訪全文。阿米蒂奇表示,“臺灣可能是(美國和中國關係間)最大的地雷”,美國也同意“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關係法並沒有要求美國要保衛臺灣”;如果中國對臺動武,美國是否宣戰必須由美國國會決定。
25日,臺“國安會”、“陸委會”密切關注我有關《反分裂國家法》的立法進程。“陸委會主委”吳釗燮稱,大陸這項立法“是挑釁臺灣,片面改變臺海現狀,臺灣很難容忍”。“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則稱,“臺灣絕不會接受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此法案有兩大嚴重問題,第一,由中國判定合法或非法,是片面改變臺海現狀;第二,若是非法情況,中國會有處罰,即戰爭,明顯為攻打臺灣提供法律基礎。”
27日,針對我公佈《2004年中國國防白皮書》,臺“行政院”發言人陳其邁稱,“臺灣絕非麻煩製造者,中國才是亞太地區安全威脅的主要來源”;“陸委會主委”吳釗燮稱,“白皮書與所謂‘拉近與臺灣民眾距離’的政策目標背道而馳”;臺“國防部”則稱,“白皮書所有戰備、整備都是針對臺灣而來,大陸的崛起是亞太地區安全威脅主要來源”。
28日,國民黨公開呼籲民進黨當局比照“2003年春節包機模式”,開放民航業者申請兩岸臺北─北京、上海、廣州三定點包機,並採“港澳不落地”的通航便利措施,該建議已獲得“陸委會”樂觀其成的響應。國民黨發言人張榮恭強調,“春節包機案由國民黨來推,就有可能推得成”。據了解,若能促成這次的春節包機案,國民黨也有意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復委託”機制,要求“政府”授權,推動有關兩岸“三通”的事務性協商。
30日,陳水扁在臺軍2005年將官晉任典禮致詞時宣稱,“中國至今仍不放棄武力犯臺,甚至推動‘反分裂國家法’,企圖藉法律片面破壞臺海現狀,扼殺‘中華民國’的生存空間”。這是陳首度以“中國”取代過去在軍方場合使用“中共”的稱號。
31日,為了展現善意,民進黨在“立法院”“院會”中支援親民黨版“海峽兩岸和平促進法草案”付委。(曾潤梅)
編輯: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