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趨勢沒有改變。陳水扁倒行逆施,繼續拒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拋出“一邊一國論”,給兩岸關係造成極大震蕩,但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持續發展;祖國大陸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體現出強大的包容性,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更為穩固。展望新的一年,陳水扁在尋求連任的壓力下,雖在大陸政策的策略上有所調整,但仍不會放棄其“臺獨”理念,兩岸政治關係的僵局仍將持續。
一、2002年兩岸關係演變的主要特點
(一)影響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的祖國大陸因素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進一步增強。
祖國大陸繼續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在堅持和維護一個中國原則的同時,針對臺灣當局及“臺獨”勢力的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鬥爭,為重新開啟兩岸對話和談判做出巨大努力。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各種公開場合多次重申,將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江澤民主席的八項主張,盡最大努力爭取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並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重開兩岸對話和談判。3月,朱鎔基總理在九屆人大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鄭重重申,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係、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我們堅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對話與談判,進一步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儘早實現直接“三通”。10月,江澤民主席在與布希總統會晤時再次提出,中國政府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一直在盡最大努力爭取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的統一;問題是“臺獨”勢力在千方百計地破壞和平解決的前景。11月,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産黨十六大的政治報告中,總結了過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進程、發展兩岸關係、促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努力的經驗,再次明確將堅定不移地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政策,首次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的一個中國原則“新三句”表述正式列入黨的重要文獻,首次在黨的報告中明確肯定“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模式,突出強調反對“臺獨”和“臺灣同胞是發展兩岸關係的重要力量”,公開提議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暫時擱置某些政治爭議,儘早恢復兩岸對話和談判”和“三個可以談”,鄭重宣示“臺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這些主張既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制止各種分裂祖國圖謀的堅定性和包容性,又體現了為擴大兩岸關係共識基礎,推動兩岸對話與談判的極大誠意,得到了島內越來越多民眾的認同。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實現了全面執政的陳水扁當局,並沒有吸取過去一年多來施政不良的教訓,繼續走意識形態挂帥、“拼政治”不“拼經濟”的老路,政策決策隨心所欲、混亂無序,推行“臺獨”路線,導致兩岸關係持續僵持,兩岸“三通”難有突破,其直接結果是經濟景氣持續低迷不振,雖然在外部需求的擴大下,經濟出現緩慢復蘇,全年經濟增長率達到超過3%,但是內需疲軟,復蘇後繼乏力。總體經濟不振使得民間投資持續衰退、股市低迷,失業率超過5%,居高不下,民生痛苦指數也達到5%以上。一年來,民眾對政局的不滿情緒明顯升高,島內相繼發生了教師、農漁民、“九 二一”大地震災民請願、“反健保”萬人遊行等遊行示威,社會動蕩不安。臺《天下》雜誌民意調查顯示,臺灣民眾對未來展望感到悲觀的比率達49.9%,對經濟表現不滿意的比例更高達79%。
一年來,包括國民黨、親民黨等各界人士繼續往來于兩岸進行各種交流,要求臺當局堅持“九二共識”、反對“一邊一國”等分裂言論;王永慶、張榮發、高清願等工商界人士多次發表談話要求臺當局加快實現兩岸“三通”;分別由國民黨、親民黨“立委”組成的“海峽兩岸聯合經貿協會三通訪問團”、“中國臺商發展促進會三通訪問團”和“海峽兩岸政經交流聯誼會三通參訪團”等相繼到大陸與有關方面就兩岸“三通”及經貿問題交換意見。島內民調顯示,70%以上的島內民眾支援兩岸“直航”,62%的臺商將擴大到大陸投資,大陸已經成為臺商對外投資的首要考慮。另據受理臺灣地區人士報考大陸研究生報名業務的夏潮基金會統計,2002年報考大陸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研究生的臺灣同胞達640人,比上年增加了兩成;全年到大陸就學的臺灣學生達1078人。島內人力資源網站最新調查顯示,近60%的人願意赴大陸攻讀EMBA課程。“臺灣的前途在大陸”已成為越來越多臺灣人的切身感受和共同呼聲。到2002年底,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華僑華人相繼成立了130多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或類似組織,並紛紛自發舉行“反獨促統”的集會、遊行、座談會、研討會等活動。年內,全球範圍大規模的華僑華人“反獨促統”大會相繼在溫哥華、南非和馬尼拉舉行。海外華僑華人與祖國大陸和臺灣同胞同氣相求、息息相關,形成了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華僑華人攜手共同“反獨促統”的強大聲勢。
(二)陳水扁拒絕一個中國原則,“臺獨”立場更趨強硬,拋出“一邊一國”和“公投立法”論調,兩岸政治關係出現劇烈震蕩。
2001年年底選舉後,民進黨成為“立法院”內第一大黨,陳水扁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和推行“臺獨”分裂路線的信心增強。一年來,陳水扁面對各方要求其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的壓力,繼續玩弄文字遊戲,“臺獨”立場始終如一。他三番五次在會見西方媒體時反覆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同時仍然視一個中國原則為“議題”、否定“九二共識”,一再鼓吹建立在“兩國論”基礎上的所謂“統合論”;4月提出兩岸應追求“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平衡”,聲稱兩岸接觸對話應“不預設立場、擱置爭議”;6月又提出兩岸“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三原則,核心是要求大陸“把爭議性的政治議題先擱在一旁”。7月,陳水扁兼任黨主席後,隨著黨、政大權集于一身,“臺獨”立場更為強硬,公開聲稱“要思考是否要走自己的路、走咱臺灣的路、走出臺灣的前途”。8月3日,在向“世界臺灣同鄉聯合會”第29屆年會發表的致辭中,公然聲稱“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臺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妄稱“要認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徹底暴露了其“臺獨”的真面目。在遭到海內外中國人強烈反對的壓力下,陳水扁又拋出了“主權對等論”,並將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將兩岸關係定位為“兩國關係”的“臺灣前途決議文”視為“民進黨目前處理兩岸問題的最高指導原則”,企圖將披著“中華民國”外衣的“臺獨宣言”的“決議文”作為“政策”予以推動。臺當局的一些高層政要和有關部門也紛紛發表談話與“政策説貼”,為陳水扁分裂言論百般辯解。
政治上,年初陳水扁宣佈將實施“護照加注臺灣”,並放話要“拼經濟、拼外交、拼安全、拼正名、拼國家制憲”,著手推動“臺灣正名運動”;煽動“大陸威脅論”,鼓吹“反導彈、愛和平”,將大陸打擊“臺獨”的正義行動歪曲成“恐怖主義”、“消滅中華民國”。軍事上,炮製新版“國防報告書”,以大陸人民解放軍為假想敵,把防衛戰略調整為“制空、制海、地面防衛”,增加“國防預算”,購買、研製先進武器,年內共7次向美國購買近2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並斥鉅資研製射程為1500公里的中程導彈。文化上,繼續大搞“文化臺獨”活動,正式實施“通用拼音”方案、在小學提前施行鄉土語言音標符號系統教學,各種專業技術人員升等考試取消“國文”和“中華民國憲法”科目,成立“本土教育委員會”全面審查中小學本土教育內容。對外關係上,明確宣佈將分階段逐步推動所有駐外機構更名為“臺灣代表處”,耗費鉅資大搞“烽火外交”,策劃過境歐洲和東南亞出訪非洲,以度假名義訪問印尼,力爭以觀察員身份擠進世界衛生大會,同時攜錢帶物訪問非洲及中南美洲“邦交國”。兩岸交流上,雖聲稱“兩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條路”,但又提出所謂“不被矮化、不被邊緣化、不被地方化”三條件,強調“官方談判”、“國際航線”和“臺灣安全”;強化兩岸交流中的“有效管理”措施,建立臺商投資大陸的“動態調節機制”和“專案審查機制”,對臺商進行“重點監控”,對赴臺駐點採訪的大陸記者進行跟蹤、設置障礙,開放大陸人士赴臺旅遊上“開小門、關大門”。兩岸商談上,雖反覆聲稱“已做好復談的準備”,但對作為對話基礎的“九二共識”基本不提,甚至提出“一邊一國”論,從根本上破壞兩岸接觸與對話的基礎。
年初,海外“臺獨”組織“臺灣人公共事務會”在島內舉行20週年大會;3月,由“世界臺灣同鄉會聯合會”等數十個團體組成的“世界臺灣人大會”糾合上萬名海內外“臺獨”分子在島內舉行以“臺灣正名,國家制憲”為主題的年會;5月,由李登輝擔任總召集人、獨派團體組成的“臺灣正名運動聯盟”、臺灣團結聯盟和臺灣各地“李登輝之友會”共同發起所謂“五一一台灣正名大遊行”,共有60多個團體、近2萬人參加,成為近幾年來“臺獨”分子所搞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臺獨”集會遊行活動,併發表共同聲明宣稱“2002年是臺灣正名宣傳年”,“2003年是臺灣正名行動年”;臺灣團結聯盟在“立法院”相繼拋出“總統臺生條款”、“閩南語訂為第二官方語言”等“臺獨”議案,李登輝甚至公然叫囂“2008台灣建國論”。激進“臺獨”勢力與臺當局相互策應,分進合擊,極大助長了“臺獨”的囂張氣焰。
(三)祖國大陸開展反“一邊一國論”的政治鬥爭取得明顯成效。
一年來,祖國大陸始終對陳水扁分裂言行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並與陳水扁、李登輝為代表的臺灣分裂勢力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年初,針對陳水扁當局上臺以來不斷進行“漸進式臺獨”活動,錢其琛副總理在紀念江澤民主席八項主張講話時明確指出,我們對臺灣分裂勢力的“臺獨”活動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對於臺灣分裂勢力以各種蠶食漸進的手法推行“臺獨”,臺灣同胞看得很清楚,我們也看得很清楚。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新聞發言人也強調,“漸進式臺獨”活動是企圖將臺灣與中國分割開來,改變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從而為最終實現公開“臺獨”創造條件;臺灣當局如果誤判形勢,一意孤行,繼續推行“漸進式的臺獨”分裂步驟,只會加劇兩岸關係緊張,必將自食惡果。
8月3日陳水扁拋出“一邊一國”和“公投立法”論調後,祖國大陸立即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4日,《人民日報》迅速以《危險的挑釁》為題發表新華社評論員文章,對陳水扁分裂本質進行了深刻的揭露,指出陳水扁分裂言論是對國際社會的基本認知和共同準則的挑戰,是對兩岸同胞的肆意挑釁。8月21日,錢其琛副總理表示,陳水扁的分裂言論與李登輝的“兩國論”一脈相承,給兩岸關係設置了新障礙,也給國際社會製造了新的麻煩,並強調“任何形式的‘臺獨’都是絕對不允許的,任何挑釁一個中國原則的圖謀都必將以失敗告終”。9月30日,朱鎔基總理在國慶53週年招待會上指出,臺灣當局領導人接連發表“臺獨”分裂言論,這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公然挑釁;任何分裂國家的圖謀都是註定要失敗的。中臺辦、國臺辦負責人、新聞發言人以及海協負責人也陸續發表談話指出,陳水扁的分裂言論違背臺灣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主流民意,是不得人心的;充分暴露了他頑固堅持“臺獨”立場的真面目,是對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公然挑釁,也是對國際社會公認的一個中國原則的公然挑釁,必將對兩岸關係造成嚴重的破壞,影響亞太地區的穩定與和平;同時,正告臺灣分裂勢力不要錯判形勢,立即懸崖勒馬,停止一切分裂活動。國務院新聞辦、中國記協、全國臺灣研究會等單位還以記者會、研討會的形式組織學者專家對“一邊一國論”進行系統的譴責和批判,形成反對任何形式“臺獨”的強大海內外輿論氛圍。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港澳同胞、海外華僑華人等,也紛紛以各種形式揭露和批駁臺當局“臺獨”言論。島內一些主張發展兩岸關係與和平統一的黨派、團體、媒體和人士也表示反對“一邊一國論”,認為陳水扁言論完全基於“臺獨”立場,絕非臺灣的主流聲音。
海內外所有中國人同聲反對和批判陳水扁“臺獨”行徑的強大聲勢,使這場“反臺獨”的政治鬥爭取得了預期效果。它不僅沉重打擊了陳水扁為代表的臺灣分裂勢力,迫使其不敢鋌而走險,有效消除了“一邊一國論”的惡劣影響,而且也進一步鞏固了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政策的大框架。美國政府在5日迅速表示其“一個中國”政策沒有發生變化;美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首次發表談話,聲稱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援臺灣獨立;《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也發表措辭嚴厲的社論質疑陳水扁分裂言論。絕大多數國家政府和一些知名媒體紛紛表示支援中國政府的和平統一事業,批駁陳水扁的“臺獨”言論。9月,臺當局企圖在聯合國大會上尋求兩岸“一邊一國”定位的圖謀也遭致挫敗。
(四)兩岸人員往來與各項交流和合作繼續不斷深入發展。
與兩岸政治關係持續低迷形成強烈反差的是,2002年兩岸人員往來與各項交流繼續擴大,文化藝術交流深入發展,兩岸經貿關係繼續大幅增長。在祖國大陸堅持不懈的推動下,兩岸往來與各項交流合作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
第一,兩岸人員往來與各項交流繼續擴大。據統計,截至2002年11月,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達到277.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5%;祖國大陸赴臺交流共有3856個項目、33834人次,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46%和55%。2002年上半年,大陸居民赴臺人數為67017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6.27%。據國務院臺辦經濟局統計,1-11月份,祖國大陸赴臺從事經貿考察與交流團組1989個,共12661人次。年內,一系列以傳統文化和時尚文化為主題的兩岸學生互訪交流相繼展開;祖國大陸擴大對臺招生人數達700多人;海南、雲南、廣西等省區相繼舉辦兩岸少數民族交流活動,中華民族團結友好進步協會舉辦的“兩岸共潮生中秋聯歡晚會”引起了與會臺灣少數民族同胞的強烈共鳴;兩岸工會、農民、婦女交流也有了明顯進展,臺灣工會界代表應邀到大陸首次參加五一勞動獎章頒發儀式。
第二,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成為兩岸交流的一股“熱流”。年內,大陸各地有代表性的京劇、崑曲、蘇州評彈、黃梅戲、湘劇、秦腔、豫劇等劇種、曲目紛紛登臨寶島;“臺灣表演工作坊”第一次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會上亮相,島內有影響的專業舞蹈團體“雲門舞集”首次登陸,奏響了兩岸文化交流的新序曲;大陸著名指揮家嚴良堃赴臺指揮臺北愛樂樂團演出《黃河大合唱》在島內引起很大反響;大陸製作的高品質電視劇如《天下糧倉》、《錢王》、《忠誠》等在臺灣熱播,“大陸影視熱在島內持續;“大陸兒童電影展”在臺灣展映,兩岸少兒文藝交流也取得令人欣喜的發展;兩岸文物出版交流從互展發展到競拍,等等。
第三,兩岸宗教與民間信仰交流熱絡。年內,兩岸佛教、道教交流頻繁。有“世界第九大奇跡”的特級國寶法門寺佛指舍利在臺灣巡迴瞻禮37天,共舉辦108場法會,吸引信徒達400萬人以上;臺灣中臺禪寺、法鼓山法師紛紛來大陸佛教勝地朝聖;山西后土祠首次赴臺交流引起轟動。福建省舉辦了“媽祖文化旅遊節”,媽祖金身首次直航赴金門巡遊,泉州媽祖前往與澎湖媽祖會香,豐富了兩岸媽祖信仰的交流。
第四,兩岸海、空通航獲得一定進展。年內,兩岸直航雖未有重大突破,但在祖國大陸適時出臺的“三通”積極政策推動下,兩岸海、空通航仍持續發展。春節、清明節、“五一”節期間,福建省有關方面共組織1000多名臺商分別乘船從廈門直航金門並轉機返臺探親、休假,然後又從臺灣金門返回廈門,成為新的突破。廈門“中洲號”貨輪運載1940噸河沙首航金門料羅灣,開啟50多年來福建沿海向金門首次貨運直航;大陸正式批准泉州港為對臺通航港口,並推動實現了泉州與金門、馬祖的貨運直航;福建南安市到金門的貨運航線也正式啟動;臺灣“金航二號”直航馬祖港接運2300噸自來水運抵馬祖,馬祖同胞在相隔50多年後首次喝上祖國大陸供運的淡水。年內,福州馬尾經濟交流合作中心與臺灣馬祖經貿文化交流聯誼會簽訂協議,兩馬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取得重要突破。兩岸空中間接通航也有所進展。年內“臺港新航約”正式續簽,香港港龍航空公司成為首家提供內地和臺灣之間經香港的“一機到底”的航空公司。兩岸空中間接貨運獲得突破性進展。澳門航空公司與大陸深圳機場合作,由澳航經營,從深圳起飛、經澳門轉机、再飛抵臺北的“一機到底”包機貨運,開通了往來臺灣與大陸的全貨運航班。兩岸航空公司在地勤和票務上也進一步加強合作。年底,在島內各界的強烈呼籲下,臺灣當局通過了“大陸臺商春節返鄉專案”,祖國大陸從廣大臺商利益考慮積極配合,並批准了數家臺灣航空業者經營“春節包機間接直航”。
第五,兩岸間接貿易出現高增長。2002年是兩岸先後加入WTO後的第一年,兩岸間接貿易額不斷擴大。據海關統計,1-11月,兩岸貿易總額首次突破400億美元,達402.8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8%。其中,大陸對臺出口59億美元;增長31.4%;大陸從臺進口343.8億美元,增長39.2%,臺灣從大陸得到約280億美元的順差,成為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兩岸貿易的又一次高潮。目前臺灣對大陸出口占其總出口額的25%以上,臺灣對大陸市場佔有率已達到11%以上,僅次於日本,祖國大陸已成為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第一大順差來源地。
第六,臺商投資大陸繼續大幅上升。據外經貿部統計,1-11月,臺商對大陸投資項目為4385個,合同投資金額為60.5億美元,實際投資金額為35.8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19.7%、3%和30.8%,估計到年底,臺灣投資者在祖國大陸的投資額將高達300多億美元,創造了臺商年投資增長率的新紀錄。臺商對大陸投資的新一波熱潮是在兩岸相繼成為WTO正式會員的背景下形成的,臺商投資領域以高科技與資本密集産業為龍頭和主體,快速向零售業、物流業、房地産業、醫療、教育、出版等領域拓展;在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為主要投資區域的基礎上,臺商繼續加快西部地區的投資,對東北、華北和環渤海灣地區的投資也有較明顯的增加。不僅如此,兩岸金融合作也有了較大進展,2002年祖國大陸共批准了臺灣7家銀行、7家保險公司和3家證券公司設立代表機構。
二、2003年兩岸關係展望
展望2003年,在國際舞臺和兩岸關係上,祖國大陸的影響力繼續穩步上升,將繼續主導兩岸關係發展的進程。但由於新的一年裏,臺灣將迎來2004年“總統”選舉的提名“熱季”,受島內政局影響和各種外在因素的綜合影響,兩岸關係的政治僵局仍將難以打破,而兩岸往來與各項往來也將繼續深入發展。
首先,兩岸政治僵局打破的前景不容樂觀。2002年底臺北、高雄市長選舉後,民進黨傾全黨之力和豐沛的執政資源,僅維持住臺北市的基本盤,在高雄市也只能勉強獲勝,民進黨執政後上升的氣勢受挫,執政疲態已現端倪,給陳水扁競選連任敲響了警鐘。這一事實也預示著2002年的兩岸關係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島內政局的影響。選後,陳水扁迅速調整策略刻意對“總統”競選連任議題進行冷處理,標榜“拼經濟”、“大改革”回歸施政的基本面,以繼續走所謂“新中間路線”,重新喚起中間選民的支援。但是,由於“拼經濟”的最好出路在於兩岸關係的改善,陳水扁要達到這一目標必然要面對來自黨內“基本教義派”、特別是來自李登輝和臺灣團結聯盟的強力牽制,陳如果想要擺脫李登輝的控制,勢將對其“基本盤”形成衝擊。如此一來,陳水扁唯一可走的路是繼續其“臺獨”立場,在兩岸政策上搖擺,兩岸關係勢將很難有較大的改觀。同時也不能忽視,為滿足黨內“基本教義派”的需求,陳水扁在新的一年裏,仍會繼續推行“漸進式臺獨”路線,並可能推動所謂“修憲”、“公民投票立法”等議題;也有可能為轉移民眾對島內經濟不振及其施政缺失的不滿,在“外交”領域進行“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動,這些動作顯然將會導致兩岸關係高度緊張。
其次,臺當局的兩岸經貿策略會作出某種調整,但不會有突破性進展。由於“泛藍”與“泛綠”兩大陣營的對立依然存在,島內政局不會平靜。在“泛藍”整合競逐2004年“總統”選舉大勢底定的強大壓力下,陳水扁有可能滿足臺灣工商界及民眾要求緩和、穩定和改善兩岸關係的要求,對其兩岸經貿政策作出調整,特別是“三通”、兩岸對話與談判等問題上變得更為“主動”,但由於其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臺獨”立場,因此他在作出這些策略調整的同時,將會在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等問題上將繼續回避、模糊,並採取各種技術性手段進行拖延,力圖將責任轉嫁至祖國大陸頭上。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