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高層動態 | 要  聞 | 文件決議 | 本網特稿 | 會議進程 | 代表風采 | 代表聲音
理論解讀 | 輝煌成就 | 海峽之聲 | 媒體評論 | 現場報道 | 圖片新聞 | 黨建巡禮 | 共建和諧 | 兩岸黨際交流回顧
字號:
鄉音

  時間:2007-10-11 08:58    來源:台灣網     
 
    2002年春節剛過,回臺灣過年返廈的臺商打來幾通電話,希望前來拜年。考慮到繁文縟節的形式盡可簡化,也因手頭上正忙於處理應急事務,均婉言謝絕了。後來這位臺商用閩南話説:“就是走春走春,沒有特別的意思。”不想就是這富於鄉土氣息的“走春”兩個字竟在剎那間産生了難以言傳的親切感,我一下動心了——許多年都已不曾聽到的家鄉俗語,內心油然而生的鄉情,令我無論如何要把時間擠出來,留出見面的機會。就這樣,普普通通的閩南語“走春”促成了一次愉快的會面。

 

  事後我忍不住多次對人提起這次有趣的約會。的確,簡單通俗的閩南語,紐近了海峽兩岸的親緣、文緣,拉近了海峽兩岸的人心、民心,有時由説一口地道流暢的閩南話所産生的巨大效應不由讓人由衷感慨“鄉音”的魅力。

 

  五年前,我首次應邀入臺灣島內交流,參加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會員大會,由於島內民眾對保生大帝的尊崇,臺南保華宮廟宇前的廣場上,坐滿了參會的四千多名信眾,七八分鐘的發言,我用嫺熟的閩南話,讚揚了島內臺胞“三番五邁”(意為頻繁)到東宮祭拜,“三更半瞑”從臺灣出發乘機前來,介紹了幾年來青礁慈濟東宮的修復興建情況和其所在地海滄臺商投資區的規劃,興建中的海滄大橋;介紹了隨著海滄的發展,交通網路的形成,青礁慈濟東宮的香火將日趨旺盛。僅短暫的幾分鐘,會場上數次響起熱烈的掌聲,這是“鄉音”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令他們非常驚奇的是,祖宮的貴賓,竟能講如此流利的閩南話,也因此,席間敬酒時,頻率最高的一句話是:“我們講的是相同的語言,‘足’親切。”往後,在我第二次入島交流時,自然地使用閩南語與臺灣人民攀談交流,特別是南部民眾,一聽到熟悉的“鄉音”,就會循聲湊上前來,搭訕幾句,就連酒店的保安人員,百貨公司的售貨員,都會毫不掩飾地告訴我,老家在福建同安、漳州、湖南等地,家族是哪個年代遷居臺灣的。比起團組中的其他成員,因為懂得“閩南話”,我很幸運地擁有許多與臺灣人接觸、交談、交流的機會,這功勞,還得記在“鄉音”的份上。

 

  還有像“上厝教子,下厝子乖”,“天不照甲子,人不照道理”,“伴手”(意為閩南民間習俗首次拜訪時攜帶的禮品)等等,多少耳熟能詳的閩南語古訓、民間俗語,從小我就聽母親説過,也聽臺灣來的姑姑、舅舅們説過。我常想,這些親切生動的家鄉話不知是從閩南傳入臺灣,亦或是從臺灣傳入閩南,反正是同根同源,難分先後。在兩岸民間交流中,溫暖的“鄉音”隨心潛入,如水乳交融,發揮了其超出語言工具的作用,在兩岸同胞的情感上引起強烈共鳴。

 

 

  作者:盧紹荀(福建省廈門臺聯)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