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高層動態 | 要  聞 | 文件決議 | 本網特稿 | 會議進程 | 代表風采 | 代表聲音
理論解讀 | 輝煌成就 | 海峽之聲 | 媒體評論 | 現場報道 | 圖片新聞 | 黨建巡禮 | 共建和諧 | 兩岸黨際交流回顧
字號:
吳健雄袁家騮——兩岸科學與和平的使者

  時間:2007-10-11 08:52    來源:台灣網     
 
 

1973年10月,周恩來總理會見吳健雄、袁家騮夫婦(資料圖片)


  吳健雄、袁家騮生前有諾,生同衾、死同穴,要生死相依。

  今年清明時節,坐落在江蘇省太倉市明德高級中學內的吳健雄墓園被修繕一新。這次修繕的重點是要在原來由臺灣《中國時報》主筆江才健題寫的吳健雄墓誌銘的旁邊鐫刻由他們的兒子袁緯承博士題寫的袁家騮墓誌銘。

  筆者曾隨科技部代表團訪問了臺灣的五所著名大學和新竹科技園,深知吳健雄、袁家騮在臺灣的崇高學術地位和人格魅力。

  吳健雄1912年5月31日(陰曆4月29日)生於江蘇省太倉縣瀏河鎮,1997年2月16日在紐約病逝,享年85歲。按照她的遺願,在丈夫袁家騮教授等親屬的護送下,她的骨灰于3月6日晚抵達瀏河,5月31日安葬在她接受啟蒙教育的母校—明德學校新落成的“吳健雄墓園”內,實現了她魂歸故里的夙願。

  袁家騮1912年4月5日出生於河南安陽縣,2003年2月11日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91歲。2月20日遵照袁家騮的遺願,他的骨灰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明德校園。4月5日上午10時30分,其子袁緯承親手將父親袁家騮的骨灰盒放進墓穴,讓這對在科學上同鑄輝煌的物理大家,在生活上琴瑟和諧的恩愛伴侶一起長眠于紫薇樹下。

  墓誌銘分別用中英文鐫刻,吳健雄的銘文寫道:“這裡安葬著,世界最傑出女性物理學家——吳健雄;她一生綿長深刻的科學工作,展現了深思力作和真知洞見;她的意志力和對工作的投入,使人聯想到居裏夫人;她的入世、優雅和聰慧,輝映著誠摯愛心和堅毅睿智;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個永遠的中國人。”袁家騮的銘文寫道:“長眠于吳健雄博士旁邊的袁家騮博士(1912-2003)是一個富有奉獻精神的丈夫和富有愛心的父親;他是袁克文之子、袁世凱之孫,他和健雄生活在紐約;他是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傑出的物理學家,他專長于輻射探測,後來致力於在臺灣建立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他逝世于他的家鄉─中國大陸。”墓誌銘高度概括了吳健雄、袁家騮一生的奮鬥、工作、成就和為人,同時又點出了他們情係故鄉,熱愛祖國,推動兩岸科學與和平發展的高尚愛國主義精神。

  吳健雄和袁家騮同年出生,同年到達美國,同年獲得博士學位。他們在美國的西海岸萍水相逢,從相識到相愛,從相愛到結婚,他們不僅是一對幸福的人生伴侶,更是成就輝煌的科技雙星。他們是1942年5月30日在加州大學理工學院院長、美國第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伯特?密立根先生的花園舉行的婚禮,密立根夫婦是主婚人。

  吳健雄是世界最傑出的女性實驗物理學家,有“核物理女皇”、“中國居裏夫人”和“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之稱。她的主要科學貢獻,如1957年用β衰變實驗證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1963年用實驗證明了核β衰變在向量流守恒定律等舉世公認。對吳健雄未能獲諾貝爾物理科學獎,科學家們感到意外,無不扼腕感嘆,認為這是瑞典皇家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最大失誤,是諾貝爾獎問世以來評獎中的最大遺憾。科學家們想在50年後的2007年諾貝爾獎甄選材料解禁時,找到答案。吳健雄雖未獲諾貝爾獎,但她卻獲得了除此獎之外如美國總統授予她1975年國家科學勳章、“沃爾夫”物理獎等許多大獎,成為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推崇的傳奇人物。

  袁家騮是世界著名的高能物理學家,他先後在美國國家科學實驗室和普林斯頓大學長期從事基礎物理研究,並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中子的來源”,“高能質子加速器”,“共振物理學”,“粒子探測器”,“宇宙射線”等領域,都有新發現和新成就。他的智慧結晶《高能物理加速器研究》一書是高能物理學界的權威專著,為高能物理研究者所必讀。

  吳健雄和袁家騮長期身居海外,但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多年來,他們往返奔波于大陸和臺灣,為炎黃子孫的科研和教育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1981年,雙雙身為臺灣中研院院士的吳健雄和袁家騮向臺灣提出籌建第三代同步輻射加速器的建議。這種加速器被廣泛應用到各種科研領域,對科學和技術有極大價值,被稱為“科學神燈”。從1981年起的十二年間,在他們的全程參與下,同步輻射加速器于1993年10月16日正式啟用。這一成果使中國人在這一領域取得了與美國、歐洲在世界鼎足而三,在亞洲第一的地位。在這期間,他們頻繁往來于大陸與臺灣之間,關懷著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的研製計劃,並促成了南京大學等四所高校的學者赴臺進行同步輻射加速器的研製與使用的學術交流與訪問。海峽兩岸的高能物理研製成果處處凝結著他們的智慧和心血。

  吳健雄和袁家騮第一次有機會回到中國的土地原本是在1956年,後來因為吳健雄要進行楊振寧、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恒”理論的實驗,所以改變了計劃,先由袁家騮受當時臺灣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邀請赴臺灣訪問講學。吳健雄和袁家騮一同到臺灣是在1962年2月,當時是出席臺灣第五屆中研院院士會議,這也是吳健雄離開中國20多年之後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對於袁家騮和吳健雄的赴臺,當時臺灣的最高當局先後向他們徵詢了關於臺灣發展原子彈的意見,他們也都一致地建議臺灣不宜進行這項計劃,建議改做原子能的和平用途發展。

   吳健雄和袁家騮的第一次大陸之行是在1973年,他們都是1936年離開中國,暌違故土37年的感情是深重難言的,這一年9月22日他們抵達廣州,然後再到上海,並回到吳健雄江蘇太倉瀏河的老家,在瀏河,吳健雄專程去探望了她的奶媽,奶媽還特意給吳健雄準備了她孩提時喜歡吃的“蘆粟”。這次旅程他們總共停留了53天之久。

  在這一次的大陸之行中,最讓吳健雄和袁家騮難以忘懷的是與周恩來總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的一次會面。這是那年的10月15日,從6點鐘吃飯談話,一直延續了6個小時,其間總理還請他們吃了一頓夜宵。當時在座的有郭沫若、吳有訓、錢學森等。剛見面時總理就風趣地説:“吳教授是江蘇人,袁教授是河南人,安徽在江蘇、河南之間,所以我就在安徽廳接待你們。”總理的細心安排,讓他們感到非常溫暖。

  在隨後的歲月裏,吳健雄和袁家騮一直致力於兩岸的交流,在祖國大陸,吳健雄博士先後受聘為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校名譽教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她發起建立了明德學校董事會。對東南大學的吳健雄實驗室她親自參加了揭牌儀式。他們對吳健雄袁家騮科學講座基金會和吳仲裔獎學金基金會(以吳健雄的父親名字命名)付出了很多心血,他們把所有的積蓄都花費在了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這兩個基金會裏,用來支援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他們先後向明德學校捐款就達500多萬元。同時他們還傾注精力幫助臺灣建立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臺灣方面,在幾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發起下建立了吳健雄學術基金會。

  吳健雄逝世後,袁家騮為了實現吳健雄要在明德高級中學建立科技樓的遺願,為了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的創辦,為了東南大學吳健雄紀念館的籌備等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同時他也不時要去臺灣指導同步輻射的科學研究。

  讓人欣慰的是,明德高級中學的科技大樓已矗立在吳健雄墓園旁,李政道博士為該科技大樓題了字。明德學校的“實驗物理”辦學特色已清晰顯現,到目前為止,在以機器人為主的全國各類競賽中該校已經獲得了54項獎盃獎狀,而且該校還同臺灣的明德高級中學結成了姊妹學校。一所用地500畝,建築面積12.56萬平方米現代化的健雄職業技術學院也於今年喬遷新址,第一志願招生錄取爆滿。經國家批准,東南大學的吳健雄紀念館也已建成。最近上海市科委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對筆者講,他們和臺灣的有關團體正在籌劃明年的吳健雄國際學術研討會,他們想把這一屆的研討會安排在吳健雄的故鄉太倉舉行。

  大師走了,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個永遠的中國人,他逝世于他的家鄉——中國大陸,他們是兩岸科學與和平的使者,我們永遠懷念他們……

  作者:薛公亮


 

1984年9月,鄧小平會見吳健雄、袁家騮教授夫婦。(資料圖片)

吳健雄、袁家騮教授夫婦。(資料圖片)

吳健雄墓園(作者提供)

吳健雄墓園(作者提供)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