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高層動態 | 要  聞 | 文件決議 | 本網特稿 | 會議進程 | 代表風采 | 代表聲音
理論解讀 | 輝煌成就 | 海峽之聲 | 媒體評論 | 現場報道 | 圖片新聞 | 黨建巡禮 | 共建和諧 | 兩岸黨際交流回顧
字號:
瞭望:十七大第一次將民生建設擺在突出位置

  時間:2007-10-23 09:01    來源:-新華網     
 
 

  具有標誌意義的第一次

  十七大將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反映執政黨把工作立足點定位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胡錦濤同志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是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構成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經濟建設是物質基礎,政治建設是引航舵手,文化建設是精神動力,社會建設是環境保障。這四大建設相互聯繫,缺一不可。

   關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問題,在以往的黨代會報告中都曾有過多次表述,這次將社會建設作為黨代會報告的獨立部分進行系統地闡述,在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也是這次黨代會報告的一個亮點和熱點話題。這次十七大報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黨和國家將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

   正如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所強調,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六大任務:即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準;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這些方針的提出,反映了黨和國家將工作立足點定位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圍繞社會建設的六大任務,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亮點的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舉措。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並提出,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範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這些新舉措的出臺,大力提升了教育的公平度,充分體現了教育是民生之基。

   近年來,國民受教育的機會正在逐步擴大,受教育水準也進一步提高。黨和國家為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上好學,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有效地促進了教育發展和教育公平。如今,我國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已全面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準明顯提高。我國正在加速完成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

   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忽略目前我國依然存在的一些教育不公平的突出問題。如教育資源分佈不均,農村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農村師資力量薄弱;城鄉居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不平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難;重點學校教育收費過高和亂收費現象較為嚴重;貧困地區和特困群體子女無錢上學和輟學現象仍然嚴重等,這些問題都直接牽動著黨中央的心。

   為儘快解決這些問題,促使教育更加公平,加速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並作出了具體的工作部署,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準,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品質。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品質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這些符合我國當前實際的具體部署,表明瞭黨中央優先發展教育的清晰思路和決心,體現了黨中央加快履行教育公平職責的務實作風。它將進一步促進我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完善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形成,有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各級各類教育的品質,有利於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準的提高,促使我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目標的加快實現。

   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就業是民生之本。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並提出,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報告中這些新提法,在我們黨的黨代會報告中都是首次出現。這些新舉措不僅説明瞭黨中央對擴大就業問題的重視,更充分體現了黨中央所倡導的城鄉勞動者就業機會的平等新主張。尤其報告所強調的對農民工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思想,成為本次報告一個新的亮點。

   對於一個沒有工作的公民而言,政府若能為他公平地創造和提供一個就業崗位,不僅意味著為他增加一份收入和為他帶來生活的希望,更意味著為他增添一些精神安慰,促使他重新燃起對事業的追求,增強他享受社會家園的快樂。

   為此,報告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意見,如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支援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報告所提出的這些對弱勢就業群體的傾斜政策,進一步展現了黨中央所倡導的公平就業制度。

   黨的十六大以來,進一步加快實施了積極的就業發展戰略,千方百計創造就業崗位,促進就業再就業,推出了一系列有利於擴大就業的政策措施。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國社會就業更加充分,就業總量不斷擴大,就業結構逐步優化,城鎮登記失業率已控制在4.3%以內。隨著十七大關於擴大就業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實施,相信我國的社會就業環境將會更加公平,城鄉就業壓力將會加速釋放。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産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這些針對分配領域的新提法,不僅表明瞭黨中央對分配製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更反映了黨對收入分配公平的關注,體現了對低收入群體的政策傾斜和關心。

   尤其是報告所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關係的指導原則,是解決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問題的政策要點和著力點,也是對黨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則的進一步完善和調整,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報告之所以再次強調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思想,是針對我國目前在初次分配領域存在諸多的不公平現象而言的。雖然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原則,但受勞動力市場的供給過剩和長期以來工資收入水準偏低因素的影響,初次分配仍然存在著資本所得不斷提高、勞動所得持續下降的趨勢。勞動收益的流失,是初次分配不公的最突出表現,也是造成社會矛盾加大的重要因素。

   初次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現有:由於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尚未建立所造成的勞動力流動受阻和就業不充分而引起的分配不公;由於不合理的行業壟斷所形成的企業之間市場競爭環境失衡所導致的分配不公;由於企業之間的生産經營條件的差別而産生的分配不公;企業內部資本所有者、經營管理者和勞動者之間的分配不公平;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城鄉發展失衡、地區發展失衡、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公共財政資源配置失衡等等。

   這些問題的存在,説明現階段我國迫切需要確立公平、正義、共用的價值觀,並以此為標準來評估和糾正現實制度安排與政策措施中的疏漏。迫切需要通過深化社會分配體制改革、加大履行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使低收入者獲得扶助,使高收入者得到調節,以避免因收入差距過大以及少數壟斷性行業收入過高的現象愈演愈烈。迫切需要強化城鄉公民平等參與分配,並調整經濟政策與公共資源配置等措施,去構建改善民生的長效機制,以給全國人民一個穩定樂觀的心理預期。這也正是黨的十七大報告反覆強調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則,加速縮小收入差距的主旨所在。

   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人民群眾最大的願望就是富裕。黨的十六大以來,城鄉居民收入有了較大增加,家庭財産普遍增多,衣食住行用水準不斷提高,中等收入者佔多數,貧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顯著得到改善。

   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了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這是對我國長期以來不合理的分配體制的重大補充和完善。儘管這裡所説的按貢獻是指對財富創造的貢獻而不是對價值創造的貢獻,但是,這些舉措説明瞭我們黨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它標誌著我們黨收入分配理論的昇華和更趨成熟,並預示著我國分配領域的深層次改革正在加快推進。

   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保障體系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報告第一次提出了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概念,也是第一次對社會保障體系進行如此系統地深刻表述。

   社會保障工作不僅關係到公民的基本權利,更關係到廣大公民的切身利益。近年來,黨中央在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得社會保障事業取得了突出進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已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然而,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尤其是農村人口眾多的現實,決定了我國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任務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更加艱巨。目前,我國城鄉仍有約10%的低收入人口需要社會保障和救助。同時,還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社會保障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還不夠廣;社會保障資金的投入比例仍然不足,許多保障措施尚未包括農村人口;社會保險籌資渠道依然單一,企業繳費負擔過重,職工支付能力較弱;養老基金收不抵支狀況日益加重;醫療保險內容有時難以操作;城鄉低收入群體看病難;特大病患者的醫療救助尚未找到妥善解決辦法等。

   為儘快解決這些難題,十七大報告專門作出了具體的部署,如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準。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老齡工作。強化防災減災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會加快覆蓋城鄉居民的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體系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準。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這是黨代會報告首次對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體系所作出的創新性闡述。

   多年來,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收入群眾之間所存在的醫療衛生服務差距,以及城鄉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始終是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突出問題。因而,無論城市居民還是鄉村人口,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是黨中央一直以來著眼于實現的目標,近年來也採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取得一些明顯的成效。

   為早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重點強調,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並提出,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證群眾基本用藥。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療服務品質。確保食品藥品安全。這些新舉措的實施,全民健康水準將會得到顯著提高。

   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願,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改革和加強城鄉社區警務工作,依法防範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

   報告中這些關於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方面的具體措施,可謂是黨中央為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編織好的一張社會安全網,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

   國內外經驗教訓表明,一個國家越是經濟社會形勢大好,越應高度重視社會穩定。當前,在我國加快實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同時,應注意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注意從體制、機制、政策、制度方面採取措施,及時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都應牢固樹立社會和諧的戰略思維,將發展與穩定更加有機統一起來,既要關注經濟指標,又要關注社會指標,既要看經濟發展,又要看社會穩定,既要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又要有利於保持社會安定。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和減少不和諧因素,維護好我國當前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社會穩定。

   總之,隨著十七大一系列新舉措的逐步實施,人們所追求的平等的教育機會、穩定的就業崗位、公正的收入機制、完善的保障體系、健康的生活狀態、安定的社會環境等美好前景將會加速實現。(文/李欣欣)

 
編輯:李艷波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