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高層動態 | 要  聞 | 文件決議 | 本網特稿 | 會議進程 | 代表風采 | 代表聲音
理論解讀 | 輝煌成就 | 海峽之聲 | 媒體評論 | 現場報道 | 圖片新聞 | 黨建巡禮 | 共建和諧 | 兩岸黨際交流回顧
字號:
掌握科學方式方法 推動黨建理論創新

  時間:2007-10-11 08:06    來源:新華網     
 
 

  理論創新是極為光榮艱巨的事業。在思想解放和思想混亂並存、理論繁榮與“理論泡沫”同在之際,理論工作者要與時俱進,大膽思考;更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指導下,堅持科學方式方法,把握正確方向,為黨建理論創新作出貢獻。

 

  動力與標準——以實踐的需要作為理論創新的動力,以實踐的效果作為檢驗理論創新的標準,把握理論創新的正確方向

 

  理論總是由實踐催生的。新的實踐是新的理論産生的直接動力。産生於19世紀4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説正是適應當時蓬勃興起的工人階級解放鬥爭的需要産生的,以後也是在各國無産階級政黨革命鬥爭和自身建設的實踐中不斷發展,産生了列寧建黨學説、毛澤東建黨學説、鄧小平理論中的黨建思想。現在,國際局勢、國內形勢和中國共産黨的狀況都發生深刻變化,共産黨怎樣加強自身建設才能提高領導水準和執政水準、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從而領導人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是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提出的新課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是中國共産黨人適應實踐需要鍛造的新的理論武器,因而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總之,新的實踐需要産生新的理論,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迴圈往復以至無窮。脫離實踐需要去閉門造車、主觀臆斷、標新立異、拼湊概念,不可能産生新的科學理論,甚至會走入歧途。同樣,衡量理論創新的標準也是實踐。一個理論觀點是否具有創新性,不是把它和過去的提法做簡單的文字對比,以為過去沒有的就是創新。新的理論不是在文字上刻意求新的東西,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新情況得出的新結論。這樣的結論是否正確,也要在實踐中檢驗,看理論是否在黨的建設實踐中發揮有效的指導作用。適應實踐需要産生而又在實踐中發揮指導作用的理論,就是真正科學的創新理論。

 

     事實與價值——把握事實和價值的聯繫,從變化了的實際出發,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使黨建理論創新有利於黨和人民的事業

 

     “事實”是指客觀事物“實際是什麼”,反映的是“實然”;“價值”則指事物“應該怎麼樣”,反映的是“應然”。顯然,價值判斷與人們的立場、世界觀有密切關係。研究必須從實際出發,這是一切真正的科學研究的前提,也是黨建理論創新的根本依據:為什麼要進行理論創新?就因為客觀實際情況發生了變化。脫離生活,閉塞視聽,對變化了的實際不願承認,甚至不屑一顧,“以不變應萬變”,只能導致思想僵化和教條主義。另一方面,在對變化了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時,黨建理論工作者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即站在黨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認識,把握共産黨人的價值目標——堅持社會主義和追求共産主義,才能防止在紛繁複雜的現象前迷失方向,克服各種錯誤思潮的干擾,使黨建理論創新真正有利於黨和人民的事業。不重視事實是錯誤的,放棄共産黨人根本的價值取向更是危險的。例如,研究保持黨的先進性這個重大問題時,當然要從變化了的客觀實際出發,看到社會生活和執政環境新變化給黨組織、黨員帶來的影響,看到新的形勢、任務對保持黨的先進性提出的新要求,看到黨組織、黨員隊伍中的各種問題和不適應,看到腐敗對黨的肌體的損害等等。然而,在對這些事實進行分析時,必須保持共産黨人根本的價值判斷,即對黨的性質、宗旨、指導思想、最終目標、組織原則、優良作風這些基本原則的堅定信念。有了這個基本的價值判斷,從事實中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儘管黨記憶體在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從整體和本質上看,黨仍然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先進性不是要不要堅持、能不能堅持的問題,而是怎樣更好地堅持的問題;是怎樣建立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長效機制的問題;是怎樣建立健全防止腐敗體系以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問題。決不能以情況的變化為藉口,否認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經驗與理論——理論是經驗的概括和提升,要把總結歷史經驗與現實經驗、正面經驗和反面經驗結合起來,深化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

     理論來自對經驗的總結;脫離實際經驗的“理論創新”只能是無本之木。總結經驗要求全面性和系統性,包括歷史經驗與現實經驗、正面經驗與方面經驗、中國經驗與外國經驗等。歷史與現實是相同的,現實是歷史的延伸和發展,站在時代的高度看歷史,才能對歷史過程有更深刻的理解。作為一個先進的、擔負遠大歷史使命的工人階級政黨,特別要善於從失誤和挫折中學習,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教訓。毛澤東在1962年黨的七千人大會講話中説,民主革命時期,經過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反覆比較,中國共産黨才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和中國革命的規律,才能産生一系列理論著作。經歷了80多年戰鬥洗禮的中國共産黨,經驗異常豐富。從執政後看,有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經驗,有1956年至1966年社會主義事業曲折發展的經驗,有“文革”10年的慘痛教訓,更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這裡蘊涵著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揭示出執政黨建設的正確道路。還要注意總結和汲取其他一些共産黨失掉政權的教訓。這無疑有助於我們黨避免類似的錯誤。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下,科學總結這些經驗,就能從總體上把握執政黨建設的規律,發展黨建理論特別是執政黨建設理論。

     個性與共性——重點研究中國的國情黨情,同時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注意吸收外國政黨治國理政的有益做法

     中國共産黨是在中國的特殊條件下執政和領導中國建設的,中國的國情、黨情都與外國不同。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中國執政黨建設的獨創性經驗和思想是黨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優勢,也是人類政治文明園地中的奇葩。研究黨建理論,決不能棄己所長。但也要看到,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不同階級性質的政黨執政,也存在某些共性,面對一些共同問題,如,執政黨都要致力於擴大執政基礎,爭取公眾支援;都要努力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化解社會矛盾;都要處理與國家政權的關係,領導國家政權而不能代替國家政權;都要解決防止和克服腐敗的問題,等等。世界上其他政黨處理這些問題的做法,包含著他們的政治智慧,屬於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不應簡單否定和拒絕。歷史早已證明,一個國家、民族越強大,就越敢於開放,善於吸收其他國家、民族的長處;反之,封閉和拒絕只能導致衰弱和落後。我們要正確認識個性和共性的關係,防止片面強調一個方面而否定另一個方面,首先立足於發揮自身的優勢,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同時,開拓思路,研究和借鑒外國政黨的有益做法,從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大勢中,深刻認識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規律,使我們黨變得更加強大。

     問題與體系——黨建理論的成熟和完善表現為形成完整的體系,只有從研究問題出發,逐步深入研究,才能構建理論大廈

     古往今來,任何思想家無不殫精竭慮,努力構建屬於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但是否形成科學的思想體系在於能否達到下列要求:有一個明確的世界觀作為方法論基礎;有一個需要著力回答的中心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形成一系列相互聯繫的新觀點。理論體系是與時代需要聯繫在一起的。以往我們黨建理論體系是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以黨史為素材,以黨章總綱及各章節為構架建立的,在當時有一定的合理性。很明顯,這個體系也有缺陷,未能涵蓋當今時代提出的大量新問題,不能適應新世紀、新條件下黨的建設工作和黨建教學工作的需要,必須進行新的探索。構建執政黨建設理論體系要經過長期的醞釀,付出艱苦的勞動。現在,形成新體系的一些要求已經形成共識: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抓住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這個中心任務等等,但很多重要問題尚需深入研究。這項工作不可急於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不妨從問題出發,把回答新問題作為理論創新的著力點。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方法論的基礎,把文獻研究、調查研究和理論思考結合起來,抓住黨政關係、黨群關係、黨內關係三個關鍵點,深入研究時代提出的新問題,包括:時代發展與執政黨面臨的歷史性課題,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的加強和領導方式、執政方式的改進,社會結構變化與黨的階級基礎的鞏固、群眾基礎的擴大,黨內民主發展與黨內和諧的實現、黨的戰鬥力的加強,社會生活新變化、群眾工作新特點與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定位和改革思路,黨管幹部原則的落實和幹部制度的改革,黨員隊伍變化和先進性建設長效機制的建立等等,在這些方面提出符合實際的新觀點,並逐步形成各個觀點的有機聯繫。這樣,以量的積累去實現質的飛躍,最終建立起執政黨建設理論體系的大廈。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