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國共産黨誕生大事記

時間:2012-10-18 13:50   來源:新華網

  1921年7月誕生的中國共産黨,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産物,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由封建社會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實現了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辛亥革命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和無産階級隊伍的壯大,工人的罷工鬥爭也有較大發展。中國無産階級的成長壯大,為中國共産黨的産生奠定了階級基礎。

  自1915年起,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先進的民主主義者,發動了一場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向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戰的新文化運動,在中國社會上掀起一股空前的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衝開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為適合中國社會需要的新思潮的傳播開闢了道路。

  1917年,俄國爆發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開闢了世界無産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人民指出了光明的前途,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日益廣泛的傳播,為中國共産黨的産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1919年

  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在北京爆發。從本年初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4月底,和會在英、美、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操縱下,悍然決定將戰前德國在中國山東攫取的一切權益轉交給日本。消息傳來,立即在中國人民中、首先在知識界和青年學生中激起強烈的憤慨。是日,北京13所大專學校學生3000余人在天安門前集會,並舉行示威遊行,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等口號,主張拒簽巴黎和約、懲辦北洋軍閥政府的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北洋軍閥政府出動軍警鎮壓,逮捕示威群眾32人。5月5日,北京學生宣佈總罷課,並通電全國,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響應。在五四愛國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始終同進步社團和青年保持密切聯繫,並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及時指導和推動運動的發展。6月3日和4日,北洋軍閥政府連續逮捕大批上街演講的愛國學生,激起全國各界的義憤。從6月5日起,上海工人自動舉行聲援學生的罷工,數日內達到高潮。參加罷工的工人多達十余萬人。同時,商人罷市,學生罷課,滬上出現“三罷”高潮,隨後,罷工浪潮迅速擴展到全國20多個省區、100多個城市。中國工人階級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的政治鬥爭,表明它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五四愛國運動突破了學生、知識分子的狹小範圍,形成以工人為主力、有小資産階級和資産階級及其他市民群眾廣泛參加的全國規模的群眾反帝愛國運動。懾于群眾鬥爭的巨大威力,北洋軍閥政府不得不于6月間釋放被捕學生,免除曹、章、陸的職務。6月28日 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愛國運動取得勝利。五四愛國運動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五四愛國運動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産黨的成立作了準備。

  5月5日 北京《晨報》副刊在李大釗指導下開闢“馬克思研究”專欄。

  5月 《新青年》六卷五號編成“馬克思研究”專號(實際出版時間在9月),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分兩期刊完),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介紹,稱其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説”。在此以前,1918年11月,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熱情歌頌十月革命,指出馬克思主義必將在全世界取得勝利。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陳獨秀、李達、李漢俊、陳望道、楊匏安等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7月14日 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在長沙創刊。該刊從第二期起連載毛澤東《民眾的大聯合》一文,闡發“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的觀點,認為俄國十月革命就是依靠民眾大聯合的力量取得勝利的,“我們應該起而仿傚”。

  7月20日 胡適在《每週評論》第三十一號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否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適用性,反對社會革命,主張一點一滴的改良,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問題”與“主義”的論爭。

  8月17日 李大釗在《每週評論》第三十五號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指出宣傳理想的主義與研究實際的問題“是交相為用的”、“是並行不悖的”,並明確表示:“布爾什維主義的流行,實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變動。我們應該研究它,介紹它,把它的實象昭布在人類社會”。文章強調,中國的問題,“必須有一個根本的解決,才有把一個一個的具體問題都解決了的希望”。“問題”與“主義”之爭,實際上是一次中國需要不需要馬克思主義、需要不需要革命的爭論。這場爭論在當時引起相當強烈的反響,不少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青年紛紛撰文支援李大釗的觀點,從而進一步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8月19日-21日 《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連載張聞天的《社會問題》一文,該文文末介紹了《共産黨宣言》中的十條綱領。

  9月16日 由周恩來、馬駿等發起組織的進步團體覺悟社在天津正式成立。

  11月11日 自即日起,楊匏安在《廣東中華新報》分19次連載他的《馬克思主義》一文,對馬克思主義作了較為詳盡確切的闡述。

  12月 王光祈在北京發起組織工讀互助團。其後,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長沙等地的一些進步青年也相繼興起工讀互助主義的實驗,他們按照“人人做工,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成立工讀互助團一類的組織,過起“共産的生活”。然而,為時不長,這些組織就因遇到種種無法克服的困難而陸續解體。許多參加工讀互助團活動的青年開始認識到:“社會沒有根本改造之前,不能試驗新生活”。

  同月 陳獨秀髮表《〈新青年〉宣言》指出: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已經造了無窮的罪惡,現在是應該拋棄的了”。

  1919年至1920年 中國形成一個空前規模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熱潮。自1919年初到1920年底,共有近2000名勤工儉學生遠涉重洋,到達法國。他們一邊做工,一邊讀書,努力追求真理,尋求改造中國的途徑和方法。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共早期建黨建團活動産生了重要影響,並造就了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陳毅、向警予、李富春、王若飛、陳延年、蔡暢、聶榮臻、李維漢、鄧小平等一大批中國革命的領導骨幹。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