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改革十年 中國探索

時間:2012-10-18 14:02   來源:人民日報

  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由“三位一體”擴展到“四位一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而和諧社會理念的確立,標誌著中國在經過近30年改革開放的探索後,“終於有了一個能夠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的科學理念”。

  圍繞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我們的改革更加注重向社會領域傾斜,向薄弱環節傾斜,更加注重社會的公平正義,更加注重發展的平衡協調。建設和諧社會的重點“已經悄然從思想意識形態層面的論證轉移到制度建設層面”。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樣的圖景,中國人憧憬了許多年,如今它正一天天變成現實。

  “想想吧,全球1/4的人口,帶著他們的種種好與壞、美與醜,重新融入人類發展的主流。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故事。它是我們的故事,所有人的故事——而不只是中國的故事。”美國《時代》週刊以不同尋常的口吻評價道。

  此時,當我們回首10年的改革,有理由感到自豪與自信,但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固步自封。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主任白重恩説:“1978年的時候,不改革就有亡黨亡國的危險,那時的危機感是空前的;而如今,危機同樣存在,國內看,改革任務依然艱巨繁重;國際上看,不少發展中國家都在加快步伐。可以説,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必須清醒地看到,如今,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風險。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20世紀80年代中葉,正當各項改革全線突進之時,曾有記者這樣問國家體改委領導:“中國改革是不是一個‘世紀命題’,會不會有一個完成的終結時間”。進入21世紀以來的實踐,已經讓人們真正懂得:沒有什麼改革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改革是中國共産黨的宿命。中國面臨的各種問題與挑戰,一定都能在進一步改革中得到解決。對於今天要不要改革這一點,是不必爭論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任劍濤説。

  百年前,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説》中寫道:“國之老少無定形,而實隨國民之心力以為消長。”改革,就是讓制度的優勢長起來,讓社會的活力長起來,讓人民的幸福長起來。改革就是永不停歇的引擎,將保證中國這艘行進在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上的巨輪,平穩地穿過“歷史的三峽”,堅定地駛向光明未來。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黃艷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