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改革十年 中國探索

時間:2012-10-18 14:02   來源:人民日報

  10年改革鋪就濃重的民生底色

  ——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遵循人民的意願而改革,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民群眾不僅成為改革發展的推動者、承擔者,更成為改革發展成果的擁有者、享有者

  與北京友誼醫院試點醫藥分開的同一天,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也發生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一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宣傳活動的啟動儀式在這裡舉行,全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工作正式全面啟動。

  在革命聖地西柏坡舉辦這樣一個活動,耐人尋味。

  2009年,在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啟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2011年,在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之際,開展了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有人評價:“在紀念中國共産黨91歲華誕的今天,全國所有地區將全部實施這兩項制度,標誌著我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制度基本建立,這是中國共産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的重大實踐和具體體現。”

  改革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發展是為了人民的福祉。10年來的改革,黨中央始終秉持這樣的理念: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遵循人民的意願而改革,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民群眾不僅成為改革發展的推動者、承擔者,更成為改革發展成果的擁有者、享有者。

  可以説,這10年,民生領域改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民生水準改善的幅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黨的十六大把社會保障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明確要求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1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從國有企業擴展到各類企業和用人單位,從單位職工擴展到靈活就業人員和城鄉居民,從城鎮擴展到農村,數億人被納入社會保障覆蓋範圍。國際輿論界有一種看法:中國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少有的艱難而又堅定的改革實踐。

  繼2007年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之後,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全國真正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經過3年的醫改,全國95%的城鄉居民有了基本醫保,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回歸公益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免費提供,百姓的基本醫療需求有了保障;規範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的宏觀調控措施密集出臺,保障性住房建設快馬加鞭,直接惠及中低收入群體;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農家書屋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讓人民群眾享用到日益豐富的精神食糧。

  2012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僅中央財政負擔的資金就遠遠超出2005年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支出之和;保障房建設資金從2007年到2011年實現了20多倍的增長;2011年,我國經濟增速與上年相比回落1.1個百分點,但中央財政預算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比上年增長18.1%。

  “社會建設”,10年前,人們對於這個詞恐怕還很陌生,現在已耳熟能詳。

編輯:黃艷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