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改革十年 中國探索

時間:2012-10-18 14:02   來源:人民日報

  10年改革看似平靜卻“驚心”

  ——新時期新階段的改革,少了“鬥爭哲學”、“突擊情結”,多了沉穩練達、科學理性。一方面,堅信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確,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舉措的協調性

  這是一條看似普通的新聞——

  從剛過去的7月1日起,北京市在友誼醫院試點醫藥分開,取消掛號費、診療費和15%的藥品加成,實行醫事服務費制度。

  7月2日,實行“醫藥分開”後的首個工作日,在友誼醫院門診大廳,剛剛領完藥的退休職工老程有些意外:“同樣的藥,一次就少花了幾十元,藥費便宜多了!”他患有糖尿病,平時開的一盒胰島素注射劑需要315.2元,當天只花了274.1元。

  在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中,這一條算不上顯眼,也難以産生“轟動效應”。但是,這著實又是一條不該被忽視的新聞。推行“醫藥分開”改革的呼聲由來已久,其間有矛盾、有爭論,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北京友誼醫院的試點,將對全國醫改産生示範效應。

  作始也簡,將畢也巨。10年改革,固然有“全面取消農業稅”、“提高個稅起徵點”、“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這樣引起廣泛關注和巨大影響的改革,但更多的,則是像北京友誼醫院這樣“起于微末”的改革。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的改革,往往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策,而這樣“潤物細無聲”的改革,就其難度、深度和廣度而言,恐怕絲毫不遜於前者,而其影響可能更加久遠、更加深刻。因此,改革既需大智大勇,又需至纖至悉。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認為,這10年“三農”領域的改革,不同於改革初期的以“破”為主,而是“破”與“立”相結合。這其實也是這個10年中國改革的一個基本特徵。

  更重要的是,這10年的改革,是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進行的。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國家剛剛擺脫10年“文革”的桎梏,經濟社會受到極大破壞,人們思穩定、盼發展、想致富,在這樣的背景下,改革更容易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和支援。於是,實行對外開放、開設經濟特區、推行包産到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一系列改革,勢不可擋地迅速展開,並且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面貌。

  新時期新階段,改革面臨的情況完全不同。從經濟上看,我們實現了總體小康,2003年我國每人平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11年更是達到5414美元,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這為繼續推進改革提供了空前良好的基礎。但是,一些國家的發展歷程表明,每人平均GDP進入這一區間,也會出現經濟增長停滯、收入差距拉大、失業增加、環境惡化等現象,亦即所謂的“拉美陷阱”。從社會環境上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各方面改革的深入推進,中國社會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轉型,人們的思想越來越多元和複雜,訴求也越來越多樣和龐雜,而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的出現,無疑又增添了新的變數。

  在這樣的背景下,“凝聚改革共識”的難度,改革的社會成本和阻力,與20年前、30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以雷霆萬鈞之勢,摧枯拉朽般地推進改革,其必要性顯然已大大減弱,在操作中則很難行得通。現在的任何一項改革都必須更加謹慎、更加穩健、更加全面,必須把對既往改革的堅持鞏固與下一步的完善深化、把一項改革措施的推出與配套的制度設計與細則規制、把改革的力度與社會的可承受程度很好地結合起來,正如鄧小平當年所指出的那樣:“每一個措施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廣泛,很深刻,觸及許多人的利益,會遇到很多障礙,需要審慎從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牛新春説:“今天的改革有時不得不面對許多兩難問題——符合國家長遠利益的改革,不一定符合部分群眾的眼前利益。有助於經濟增長的改革,不一定有利於社會穩定。符合一部分人利益的改革,可能會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設計改革方案,要精巧平衡各方利益,推行改革方案,要盡可能凝聚更多力量的支援。”

  但是,審慎並不等於猶猶豫豫、踟躕不前,改革終究是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細細梳理,國有企業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農村改革、社保改革、教育改革、事業單位改革以及行政體制改革、社會管理創新等,哪一項不關係國計民生,哪一項不關乎億萬人民的福祉?

  所不同的是,我們這10年的改革,少了“鬥爭哲學”,少了“突擊情結”,更遠離“運動式”思維,多了沉穩練達,多了科學理性。回望10年改革路,既沒有多少驚天動地的瞬間,也沒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標識,更多的是運籌帷幄,精心設計,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驀然回首,我們已邁出一大步,抵達一處處新的彼岸。

  縱觀30多年的改革,如果説前20多年有如奔騰的湍瀨,慷慨激昂,氣幹雲霄,那麼這10年則好似安瀾的大川,表面上靜水微瀾,風平浪靜,實則默運潛移,日新其景。我們一方面信心堅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另一方面清醒冷靜:更加注重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舉措的協調性。

編輯:黃艷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