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新疆農牧民的幸福生活

時間:2010-05-28 17:06   來源:人民網

尼牙孜和他家500年的葡萄樹

  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新疆吐魯番盆地一個晴朗的夏日,萬里無雲,驕陽似火,綿延百公里的火焰山這天中午的地表溫度是49℃,但在火焰山西側一條9公里長、1公里寬的峽谷葡萄溝裏,卻充滿了醉人的綠意。

  盤腿坐在葡萄鄉達甫散蓋村尼牙孜熱克甫家院子裏的炕上,吃著香噴噴的烤馕和好幾種叫不出名字的葡萄,你不由得羨慕起這種安寧富足的生活來。這是葡萄溝裏的一戶家訪旅遊點。寬敞的院子裏三面都是炕,炕桌上擺滿了果品小吃,院頂的木架上爬滿了葡萄藤,把院子遮得嚴嚴實實,你一點也感不到外邊太陽的火辣。53歲的尼牙孜熱克甫告訴記者,他家有兩畝地,每年可産500公斤葡萄,收入1萬元,去年投入4.5萬元裝修了房子和兩個院子,開始搞起家訪旅游來,這樣去年的收入就增加到3萬元,今年到8月份,收入已經達到3萬元。家訪旅遊向遊客提供飯菜、小吃,每人收費30元,每天可接待30到100人。全葡萄溝的家訪點有兩三百家,本村有100多家,像他家這樣上規模的有15家。回想起上個世紀60年代,一年掙四五百工分,僅夠吃飽肚子的生活,尼牙孜熱克甫揮了揮手,笑了起來:“還是這些年黨的政策好啊!”他特別提到農村稅費改革後,他家少交了100多元稅費。尼牙孜熱克甫興致勃勃地帶記者去他家地裏看那棵生長了500年的葡萄樹,仍然是枝繁葉茂,碩果纍纍。他説,在葡萄溝裏,像這樣生長了500到800年的葡萄樹還有不少。

  黨的富民政策給農民帶來了實惠,各級政府也是千方百計想辦法,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吐魯番地區乾燥少雨,日照充足,光熱資源十分豐富,特別適合生産反季節蔬菜,吐魯番市農業局就在全市推廣起了設施農業,2004年設施農業種植面積達1.05萬畝,今年還要新增面積1萬畝。政府投資修路、打井、築渠,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還減免土地使用費用,提供50%貸款支援,加強對溫室建設的技術指導,有效地調動了農民參與設施農業生産的積極性。在吐魯番市城南八九公里,有一處亞爾鄉設施農業基地,一排排整齊的蔬菜溫室大棚,讓人感覺來到了內地農村。這些大棚早春茬以辣椒為主栽品種,還種植番茄、茄子、黃瓜、西甜瓜等,秋冬茬以芹菜為主,還有油白菜、生菜、油麥菜、韓國蘿蔔等耐低溫蔬菜。據農業局長袁進軒介紹,1畝溫室大棚蔬菜的收益等於5畝葡萄的收益、等於30畝一般作物的收益。今年上半年,設施蔬菜總産量達1.8萬噸,銷售額5400萬元,平均畝效益在1.2萬元以上。

  遊牧民的定居生活

  在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沿著217國道東行17公里,路南有一個哈薩克牧民定居村──沙爾庫木村。一條水渠環繞著村子,渠水在靜靜地流淌。在一戶牧民的房子外面,一位婦女正在灶臺用幹牛糞燒水,一旁的小凳上攤開了兩本16開彩印圖書,應該是哈薩克文的小學課本,只認得其中一本書封面的四個漢字“思想品德”。房後有一塊15畝的苜蓿地,割倒的紫花苜蓿攤放在地裏,一頭小牛正臥在田邊打盹兒。這位婦女叫努爾金,今年36歲,丈夫巴吾爾汗去田裏幹活還沒有回來,她家裏有三個孩子,兩個正在上學。她家有兩間房子,100畝地,養了100隻羊,6頭牛。以前努爾金家以遊牧為生,現在已經習慣了定居生活。

  努爾金的定居生活受益於一個代號“2817”的項目。世界糧食計劃署第“2817”號項目是以糧食援助新疆在阿勒泰地區發展牧草生産的項目。由世界糧食計劃署無償援助小麥10.32萬噸,贈送牛肉乾50噸(1991年中期評估後追加糧援5352噸),自治區(含地縣)投入配套資金4050萬元。1988年1月1日正式開工建設。要求用5年時間在阿勒泰地區1市3縣(阿勒泰市、布爾津縣、福海縣、富蘊縣)建成灌排渠係、條田、林帶、道路配套的人工草料地2.81萬公頃、防護林4520公頃,實現哈薩克牧民定居半定居,形成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相結合的牧區經濟模式。1995年6月,“2817”項目通過世界糧食計劃署驗收。

  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牧民,祖祖輩輩延續著每年從冬牧場到春秋草場再到夏牧場迴圈往復的遊牧生活,最長的遊牧路途達430公里,這種靠天養畜的生活方式,難於抵禦自然災害的侵襲,生活條件艱苦,也不利於子女求學,生病就醫。阿勒泰地區行署專員毛肯説,政府鼓勵牧民定居,既是為了退牧還草、恢復草原生態,也是為了提高牧民的生活品質。為了吸引牧民定居,阿勒泰地區除了投資完善基礎設施外,還實行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給每戶提供50畝草場,對定居蓋房每戶補助5000元或1萬塊紅磚、2噸水泥。到2004年底,全地區4個項目區共完成牧民定居半定居2.26萬戶,定居率達到84.3%。布爾津縣項目區牧民的每人平均收入由1987年定居前的399.84元提高到2004年的3831元。

  從布爾津縣到阿勒泰市的路上,你會看到路邊有一片片空置的房屋和牲口棚圈,這是那些半定居牧民的住房,他們夏季外出遊牧,冬季才回來居住。冬季定居,既免受寒冷遷徙之苦,還便於相互交流。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