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汶川地震塑造資訊公開的典範

時間:2010-05-12 14:34   來源:新華網

  

變革之四

 

  媒體的立體聯動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在這場感天動地的抗震救災戰鬥中,媒體作為見證者、參與者和記錄者,給人們帶來了什麼?帶來了最快速的資訊,帶來了最真摯的感動……不錯,但最重要的是帶來了力量。通過媒體的聯動而凝聚成一股與天災抗爭的巨大力量,不能不説是這次突發性災難報道中最有突破和最為成功的地方之一。

  

  在這場災難中,中國媒體體現了空前的團結和強大的合力。這次報道資訊量大,平面媒體、電視媒體與網路媒體一齊上陣,以文字、圖片、視頻、部落格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報道抗震救災。有反映震情災情、死亡人數的即時消息,有反映抗震救災感人場面的通訊、特寫,有報道抗震防震、衛生防疫基本知識的介紹,有現場採訪,有連線訪談,有重點新聞節目,也有全頻道整體直播。如此全面的、立體式的報道,在我國突發新聞報道史上肯定是前所未有的。

  

  在凝聚民族力量的過程中,媒體對這次報道中感性和理性的把握可謂恰到好處。各大媒體在報道處理上,沒有一味地報道悲痛、哀傷和淚水,也沒有過多地説教該如何面對天災、如何走出天災。無數民眾被媒體的報道感動得熱淚長流,在感動中加入到抗震救災的行列中。正如中央電視臺一位主持人所言:“我們傳播的不是哀傷,而是力量。”這種力量的迸發在哀悼日首日達到了最高潮。5月19日下午,從四面八方自發地趕到天安門廣場的數萬民眾,在對地震中死難同胞默哀三分鐘後,在噴涌而出的淚水中喊出了積蓄已久的心聲:“中國加油、中國加油……”

  

  著名媒體學者李希光説過,記者是社會的良知,媒體是社會的大腦。在這次媒體的立體聯動中,所有記者都是帶著人性的良知在採訪,同時,所有的媒體都在用大腦思考如何和大家一起度過天災。因此,這次媒體的集體發聲,唱響了全中國傳媒最有力量的和聲。國家民政部一位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説,這次救災借助現代傳播技術,使社會救助力量得到了更好的凝聚,提升了救災的整體水準。因此,媒體的報道不僅是資訊的傳播,也是決策的依據,更是集結力量的紐帶。

  

  媒體的報道不僅感動和感染了全中國人民,而且也使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深深地為中國所打動,為中國祈禱、為中國鼓勁、為中國增援的聲音在全球範圍響起。俄新社寫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國,挺住》,文中飽含激情地説:“中國經歷的磨難太多,但從沒有在磨難中倒下。面臨災難,中國展現出堅韌與頑強,珍視生命,中國贏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讚揚。在這個生死交織,人神共泣的時刻,我們願共同分擔這份痛楚,願共同祈禱生命的希望。中國不需要同情,中國需要理解;中國不需要安慰,中國需要支援。我們願意以水之力,盡寸尺之心,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

  

  這場災難終究會過去,災難中的創傷也會慢慢撫平,但我們不應忘記這次災難,不要忘記災難中的扶持、災難中的感動,更不要忘記災難中有一種激昂的聲音在天穹下回蕩:“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編輯:栗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