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之三
媒體的快速出擊使真相始終跑在謠言和恐慌前面
一位傳媒學者曾生動地表述過這樣一個觀點:記者敘述一條新聞的觀察點或視點構成一條新聞的框架,就如同一幅鑲在鏡框的照片一樣,這個鏡框決定了讀者能看到什麼或看不到什麼。如果將整個汶川大地震的媒體報道比作一個大鏡框,那麼,往這個大鏡框裏注入什麼內容將直接決定媒體在這場考驗中的得與失。
事實是,爭奪這個鏡框的還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地震剛發生不久,一些謠言、謊言便開始出現,救災過程中種種毫無根據的猜測和以反思性報道的面目出現的攻擊之詞也常有出現。因此,這次突發性災難的報道從一開始就是在用真相驅趕謠言的過程中進行的。地震發生不久,許多猜測和謠言通過網帖在各大網站流傳。12日汶川地震時,北京地區也有震感,有人傳播謠言説"北京地區12日晚將發生地震",新華社立即採訪地震局值班室並及時播發權威消息。據北京地震局分析,"近期北京地區不會發生5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有關北京地區將發生地震的説法,純屬謠言",各電臺、電視臺、網站及時播發了新華社消息,迅速消除了人們的恐慌情緒,穩定了人心。
在強大的媒體之網中,許多謠言根本沒有蔓延和傳播的空間。尤其是網路的作用,在這場媒體攻堅戰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彰顯。新浪網民提出了不恐慌、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不盲動、不悲觀、不惡搞、不冷漠、不無知、不謾罵的"十不宣言",各大論壇均有轉帖,各大網站的自覺、自律行為空前強化。救災工作全面鋪開後,少數境外媒體針對災區校舍受損嚴重和學生傷亡較多的情況,提出了種種質疑。人民網迅速組織撰寫了《地震中校舍倒塌是世界性難題》等幾十篇正面評論文章,邀請有關專家與網民線上交流,解疑釋惑。針對個別人質疑中國地震預警機制,新浪網在首頁刊登《一定要看,關於這次地震認識的誤區》一文,不到一天時間網民閱讀87萬多人次。由於引導及時,質疑、質問得到了有效控制,網上正面聲音形成了強大的聲勢。網上的原創作品在這場災難中空前地增加,並迅速地傳播開來。17日,新浪原創聯盟創作的作品《溫總理,你感動了中國》,點擊播放48萬次,網民當天跟帖評語近5000條;網上作品《四川,你別哭》網民點擊63萬次,當天跟帖評論1000多條。
在這場媒體的突擊戰中,我們始終佔據著主導地位,不僅有力有序有效地引導了國內輿論,而且成功地引導了境外輿論,西方媒體的一些鼓噪之音、猜測之言、攻擊之詞沒有生存和傳播的空間。西方主要媒體也一改往日逢災必乘機攻擊我國政府的做法,對我國抗震救災的關注度不斷上升,報道數量持續增加,報道角度趨於客觀公正。據統計,5月12日~16日的短短三天時間內,境外媒體就中國四川發生強烈地震發佈的英文報道累計達5458篇。許多國外媒體原原本本地引用中國媒體的資訊,尤其是大量引用新華社發佈的資訊,引用中央電視臺節目信號。據統計,共有113個國家和地區的298家電視機構轉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電視臺有關節目信號。CNN、BBC等國際傳媒機構在引用我國節目信號的同時,均對我國政府快速啟動應急機制、及時公開資訊的做法給予讚譽。
通過擊破一個個謊言,不僅向全世界傳播了真實的聲音,而且樹立了中國政府開放、務實、堅定的形象。《洛杉磯時報》報道稱,地震雖是一場悲劇,卻給中國一個重樹形象的機會。一位網民因此深有感慨地説:“這一次真相跑到了謠言和恐慌前面,政府學會了與謠言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