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汶川地震兩週年。
來自震區的一則消息,為世矚目——因地震造成坍塌、毀壞的145萬餘戶農房基本完成重建。 “現在,走進四川災區,最漂亮的是農房,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
在汶川地震兩週年之際,這是一份滿意答卷,也是“中國速度”的象徵。
數字見證了中國速度,也是災後重建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最有力證明。
災難,不能忘卻!但今年的紀念似乎有著更為特殊的意義。就在今年,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
人們很容易將玉樹地震與兩年前的汶川地震聯繫起來。兩次抗震救災,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中更加進步。
災難,是曲折歷史長河的悲慘瞬間,也是悲傷哀痛後的洞察之窗。
汶川地震以來,中國一直在研究國內外大災難救援案例,並已基本形成一套應對國內國際災害的快速反應機制。此次玉樹地震,政府對災害初期規模和區域分佈相當準確的判斷評估,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更加從容、快捷。
更重要的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在2008年12月獲得通過。汶川地震之後,在救援體制日臻成熟的背景下,玉樹地震的救援行動更加高效、科學、有序。玉樹抗震救災,昭示著中國的抗震救災正在走向制度化之路。
多難興邦,從汶川到玉樹,我們從災難走向成熟。天災雖然無法避免,但每一次災難帶來的教訓,都讓我們變得更堅強。
汶川地震兩週年,也是一個反思的時刻。
無數教訓告訴我們,必須把關注的重點從對巨災的事後反應,逐步轉移到事前防範。即使眼前沒有災難發生,全社會都應知道自己面臨何種自然風險的威脅;災難發生的概率、程度如何,危害多大……
我們由悲情而思索,由思索而行動,從大規模的救人賑災,轉為更大規模的災區重建,進而轉為更大範圍的防災減災。通過災難,我們在逐漸探索和建立起嶄新的綜合協調巨災防範體制。這是災難過後的使命。
災難不能忘卻。從災難中走出來的中國,必將更加強大和成熟,發展的腳步也會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