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舉世矚目,中外人士紛至遝來,光臨者數以千萬計,譽之為“世紀盛會”名副其實。
在這些日子裏,我常想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上海市原市長汪道涵。是他最早提出在上海舉辦世博會。上世紀80年代,汪老三次訪問日本,看到了世博會對日本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所以,他設想通過舉辦世博會為上海的發展尋找一個持久的動力。更令我難以釋懷的是汪老當年説過的一句話:“世博會是戰略性的,它可以管50年。”
汪老説的“管50年”,從時間概念上説,無疑是個約數,意即舉辦一屆世博會,其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力和對社會進步的滲透力是長遠的,絕非“曲終音息”。就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上海世博會的主題而言,它的空間涵蓋面和時間跨越度豈是一時一地?不久前,聯合國的一份報告稱中國是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城市化是我們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改革開放前,我們的城市化率僅僅是17%,如今接近50%,再過二十年,可能提高到65-70%。但我們的城市化走了一段彎路,盡在硬體上謀劃,片面追求豪華,其實,美好的生活才是城市的目的。毋庸諱言,時下我們在快速發展城市化的過程中,還有不少難題亟需解決,距離美好的生活這個目標尚遠,比如環境污染、住房、用水、低碳,等等,上海世博會各館所展示的城市發展模式足資借鑒。
人們驚嘆世博會上林林總總的高科技,它們對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更為潛移默化的是世博會上所展現的最先進理念,它們“管50年”,理所應當。這裡不妨以美國館説事。不像一些歐洲國家的場館那樣在建築的“物質性”上爭奇鬥艷,外表樸素的美國館只用幾部短片來傳播其先進理念。第一個短片叫“歡迎”;第二個短片就叫“美國精神”——上來就是一面美國國旗,然後是不同膚色的孩子的面孔,美國國務卿和總統先後致辭,凸顯“愛和合作”的主題;第三個短片講述一個女孩如何推動和改變一個臟亂的社區,把它變成小小花園的故事,深入淺出地闡明瞭“以人為本”的城市內涵和“擔負責任”的社會倫理。世博會所昭彰的先進理念堪稱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精神財富”。
2005年愛知世博會推進室室長荒木由紀子近日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説:“人們都在談論如何將世博會這一影響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持久動力,我想,關鍵是要未雨綢繆。世博會結束前,當地政府就應該制定一個計劃,以將世博會的精神保持下去,並需要將這一計劃的精神部署到政府政策的各個方面。”胡錦濤總書記今年年初在上海考察世博會籌辦工作時,更是高瞻遠矚地指出:“要著眼長遠,謀劃好''世博後''這篇大文章,最大限度把舉辦世博會帶來的無形資源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優勢。”我們今天重溫汪老的話,就是要認真落實總書記的要求,謀劃好“世博後”這篇大文章,管好50年乃至更長的時期,讓世博效應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