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首  頁 | 專題首頁 |  要  聞  | 視  頻 | 週年動態 | 兩岸情深 | 患難真情 | 血濃于水 | 愛心匯集 | 經濟重
人文重建 | 重訪災區 | 新家園新生活 | 志願者行動 | 自力更生 | 對口支援 | 圖片報道 | 各地援助 | 感人事跡 | 評論分析
  首頁-專題-時政-汶川地震週年紀念-感人事跡
 
 
綿陽安縣:走進7位教授“化緣”援建的“樣板村”
 
  來源: 人民網      日期: 2009-04-28 10:32

 
 

  

  何教授接受採訪

  編者按: 安縣,地處龍門山中段,汶川特大地震使之成為極重災區,全縣20個鄉鎮全部受災,嚴重度居全國第七位。安縣黃土鎮方碑村在綿陽通往北川的方向,離綿陽市區僅僅半個小時的車程,大地震使該村95%的農民無家可歸,4%的村民有家不能歸。震後,原北京大學教授、現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學院副院長何志毅教授多次趕赴災區,經過深入調研、仔細設計、科學論證,提出了一份愛心人士幫農戶的 “一幫一”災後鄉村重建計劃。這種災區重建的新模式和嘗試引來了眾多媒體的關注,2009年3月19日的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值得關注的“汶川答卷”》對這種模式做出了肯定,時隔將近一年,4月23日,在汶川地震一週年之際,記者探訪了這個“教授們的村莊” 。

  來到黃土鎮方碑村,不禁眼前一亮,寬敞的道路兩邊是風貌一致的新建的小洋樓,藍頂白墻,挂著紅燈、繞著綠樹,戶戶門前有花臺與柵欄圍合的曬場,家家屋後有錯落有致的畜禽圈舍,村民們在新居前高興地説笑,放學的孩子從大街上愉快地走過……

  巧 遇

  聽説何教授也在村裏調研,記者趕緊過去採訪,昨天還在為採訪何教授發愁,今天竟見到“真人”,真是太巧了。

  在中國的經濟學界,何教授一向以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行動力強出名,記者早有耳聞。談到“一幫一”計劃,雍容儒雅,爽快健談的何教授細細道來……

  緣 起

  “選擇方碑村,有偶然也有必然。那裏災情重,但震後第一輪媒體關注度不大。”何教授回憶説。

  “這只是客觀的一面,更吸引我的是村民的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何教授説。“第一次到方碑村,是震後不久。全村一片瓦礫,損失慘重,但我看到,在一座倒塌的墻上,一個孩子在讀書;在水田裏,幾個村民在插秧;一天傍晚,我們經過一塊還沒種的水田,第二天清晨再從那過的時候,已是滿田的的秧苗,田地的主人一定是連夜在搶種,他們在痛失家園後迅速地播種希望,這種精神是何等的珍貴啊!”

  運 作

  “‘一幫一’計劃,就是讓一個城市家庭或者一個企業、對口無息借1-2萬元錢給一個災區家庭或村,村民在未來5年還清。這筆1-2萬元的無息借款,可以解決80%以上村民重建資金缺口。現在,‘一幫一’的涵義不但包括一戶幫一戶,一個企業幫一個村;還包括安居加樂業。當然,這些資金需要我們這個團隊去“化緣”解決”何教授笑著説。“對這個項目,我們做了四輪調查:第一輪是抽樣調查,先大致的感覺一下部分村民的受災情況;第二輪是普遍調查,從村民本身的經濟狀況入手,仔細深入地了解他們的住房需求和存在的困難;第三輪就是拿出一個具體的援助方案;第四輪是敲定戶數,全村共437戶村民,第一批先確定援助218戶村民,佔了總戶的一半以上。今年1月22日,由這個計劃援建的首批永久性農房已經交付,你看到的這些成規模的漂亮民居就是第一批援助的成果。第二批援助的203戶,160戶目前已經完工”

  何志毅教授這個“化緣”籌錢幫災民的建議得到了其他幾位教授的響應,在過去的大半年裏,與何志毅教授一起奔波此事的還有南開大學的白長虹教授,北京大學的王立彥教授、張紅霞教授、王其文教授、張俊妮教授以及上海交大的顏世富教授。但在村民的眼裏,他們都是“北大教授”或“北大”的7位教授。

  村民的借款是否能還?不還怎麼辦?何教授説“我在懇請信中寫了,有人説,農民借了錢不會還,我相信他們一定會還。如果有人不還,我可以替他還,但我相信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另外,為了打消一些援助者的顧慮,我們制定了《災後重建借款協議》,並且還制定了村民林權擔保、宅基地擔保、土地經營權擔保、村委會擔保、五戶聯保等擔保制度。”

  幫扶的具體程式很簡單,就是先從發佈的受災戶名單上挑受援戶,雙方協商簽署協議,把錢打到統一的共建賬戶上,對於資金的使用,由鎮、村和援助團隊三方共同監管。“我們請當地政府的幹部做監督,不會被挪用,而且跟村民也説好了,這個錢並不是歸到你賬戶裏面,如果歸到農民自己賬戶,這個錢説不定可以蓋房子,説不定哪一天高興拿去喝酒去了。”何教授説。“目前,光華管理學院的前會計系主任王立彥教授負責監督這些資金的使用。”

  信 心

  對於這1-2萬元的無息借款對災民的意義,方碑村村主任王昌全説“這對村民幫助很大,地震後我們損失很大,雖然政府有補助,但畢竟是有限的,我們建房需要錢時,借都沒處借,差一兩萬,不説修不起,至少修不這麼快”。

  村民李華慶正在建房,借了“一幫一”項目2萬元,對於還款,李華慶説“説是五年還清,其實用不了五年,三年就還清了”。

  村主任王昌全也説“我們全村人都有這個信心,好人們幫了我們,我們決不能做對不起他們的事情”。

  在第一期已經入住的村民李明花(音)家,記者看到,整潔的客廳擺放著新的傢具和電器,乾淨的廚房放著沼氣爐。李明花説,她們家三口人,住著樓上樓下大約130平的房子,政府幫他們裝了沼氣,做飯又節省又快,跟震前住舊磚房時比那就是天上地下,這還得感謝政府,感謝何教授。

  採訪結束,本來陰沉沉的天已經放晴,村外,大片大片的油菜在陽光下翻著綠浪,不時飄過陣陣清香……

  何教授們在方碑村的實踐,是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給出的一份“汶川答卷”,它充分體現了知識者的良知、能力與遠見,我很為它叫好。這些教授們的村莊很平凡,很渺小,改變也很緩慢,但它們真是這個國家少有的美好事物之一。

  ——摘自吳曉波《教授們的村莊》 是為後記

 

已入住的漂亮的民居
 
一戶居民的家
 
漂亮的民居
 
居民家的客廳
 
放學的孩子
 
二期正在建設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