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時評:汪辜絕唱 明月不沉

時間:2005-12-30 08:48   來源:
  今天,各界人士在上海送別汪道涵先生。“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雲”,那雪片般飛來的唁電、係在梧桐樹上的小白花都告訴我們,一位善長仁翁確實永遠離去了。

  雁過留聲。久任要職的汪老,1991年出任海協會長時,已是76歲,隨即在跌宕起伏的兩岸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傾注了許多智慧、辛勞和心血。至今,那曾經出現的兩岸對話協商高峰,仍然令人回味,“九二共識”、“汪辜會談”、上海汪辜會晤……中國人首次開始嘗試用新方式自己解開一道世紀難題。兩岸政治解凍初見端倪,帶給華夏兒女多少期待和夢想!但就在汪老即將赴臺,兩岸對話協商有望提升層面時,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兩會交流的基礎被破壞,導致協商中斷。歷史在這裡又拐了一個彎,兩位老人一直無法實現三度會面。

  這些歷史瞬間,已定格為共同記憶。在送別傷逝的日子裏,我們拾尋著吉光片羽,閉起眼睛想一想,汪老臉上通常的表情就是微笑。儒雅睿智、和善親切、從容淡定、敏捷開放……各方的人都欽佩他的人格魅力,臺灣同胞尤其推崇其理性、包容的氣度。祖國大陸的對臺方針政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站在兩岸對話第一線的汪老自然地成為很好的形象大使。

  智者必懷仁。汪道涵折服臺灣同胞的雍雍大度,固然因為他閱歷豐富、國學涵養充盈,更有賴於堅定的和平信念以及對解決兩岸分歧的獨到見解。兩岸中國人本來就是一家人,誤解和歧見可以通過溝通來消解融化,不到萬不得已,不一定非要搏個你死我活。“兩岸之道,惟和與合”。汪老參與實踐的先進行民間、事務性協商,逐漸進入政治對話談判的途徑,可説是給臺海問題解扣最好的“路線圖”。有一個細節令人感慨,在審閱著名學者的一篇文稿時,汪老把對臺“戰略”改為“方略”,一字之差,反映他力求避免兩岸兄弟相煎的真誠之心。

  汪辜兩位老人今年先後駕鶴西去,使“汪辜會談”成為歷史絕唱,但兩岸關係的進程不會停步。悼念汪辜,臺灣有識之士悵然若失中透出一種反省的力量,正在推動著當局。幾年來島內當政者操弄意識形態,臺灣經濟競爭力沒有向上提升,反而向下沉淪。人們有理由質問,如果不是有人蓄意撕裂兩岸,何至形成目前的局面?翻臉聲稱“九二共識不存在”,致使兩岸關係長期在低谷跌停板,請問有多少歲月可以蹉跎?很多臺胞從汪辜之逝感嘆人生易老,籲請當局以蒼生為念,為改善兩岸關係多做實事。而承認“九二共識”,就是對汪辜最好的紀念。

  可以欣慰的是,2005年兩岸互動活躍,從春節包機到連、宋、鬱訪大陸,年底縣市長選舉也體現了臺灣主流民意的真正走向,偏激的“臺獨”路線行不通。回歸一中原則,儘快恢復兩岸對話與協商,才是坦途,就看臺灣當局有無勇氣衝出那層玻璃屋頂了。

  哲人其萎,風颯木蕭,但落葉覆蓋之下會有種子萌芽,巨浪滔滔中也可孕育新生命。當汪辜兩人先後化蝶飛去,我們相信兩岸間新的契機終將破繭而出!

  (作者為本報高級編輯)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12月30日 第一版)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