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孔子學院迅猛發展 彰顯中國文化軟實力(圖)

時間:2011-05-18 11:17   來源:中國廣播網

  孔子學院院徽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今年4月,國家漢辦啟動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推薦選拔工作,擬公開選拔199人,分派到海外設立的孔子學院,擔任中方院長一職。新任院長將於今年4月到2012年9月期間陸續赴任。那麼,孔子學院究竟是一所什麼樣的學院呢?下面我們通過一段片花來了解一下。

  片花:孔子學院是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即國家漢辦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2004年11月全國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目前全球已經建立了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分佈在近1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和國學的全球品牌。

  那麼,一所對外漢語教學的學校為何要以孔子的名字來命名呢?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對此的解釋是:“以孔子的名字命名對外漢語學院,表明瞭中國語言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有深厚的底蘊。它還體現了中國語言文化在新世紀中融入世界的發展趨勢。”

  劉新是1990年來到德國的德籍華人,三年前她開始兼職擔任德國慕尼黑孔子課堂的教師。

  劉新:我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你教語言的過程當中你也在傳授中國的文化,很多人學中文一般是對中國感興趣,在將來整個世界的市場當中,中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那麼他們有這種了解中國的願望。我印象最深得是有一個學生寫了一篇小小的文章,他説他十多年前開始學中文,那個時候很多人就覺得他是不是一個看中國功夫電影的影迷,要不然的話他就是喜歡亞洲女孩子。兩者都不是的話肯定是腦子有毛病,對他來説他真的是出於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了解這種願望來學中文的,那麼他説他現在非常高興,現在十多年過去了,很多人都在自發的來學中文,終於有很多人來了解他了。

  21歲的德國女孩米米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同時她還在慕尼黑孔子課堂中級班學習漢語。在接受《全球華語廣播網》記者專訪時,米米坦言:雖然漢語很難學,但德國人學習漢語的熱情卻很高。

  記者:米米你好。你學漢語學了多長時間了?

  米米:我學了漢語一個半年多。

  記者:已經一年半了是嗎?

  米米:對,一年半,我在北京語言大學學了漢語八個月,然後回德國在慕尼黑孔子課堂學了漢語一年吧。

  記者:你覺得漢語好學嗎?容易學嗎?

  米米:我覺得漢語不好學,因為對外國人來説漢語很難學,因為有聲調,在德文、英文比如説沒有聲調,我覺得對外國人來説聲調特別難。

  記者:你最初為什麼要學漢語呢?

  米米:我覺得如果我自己學漢語,我可以跟中國人聊天,可以得到中國人什麼想法,德國人覺得學漢語非常好,因為現在中國的經濟很好,所以他們覺得學漢語很好。

  語言的強弱是國家強弱盛衰的象徵,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近年來,由於經濟政治地位不斷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迅速擴大,國外了解、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的需求也隨之增加。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許嘉璐先生曾説過:“一種語言是否受到世人的青睞,最根本的是要看以該語言為母語的國家實力如何,看她對異文化的人群吸引力的大小。”全球“漢語熱”為許先生的話做了一個很好的注腳。

  從2004年建立第一所孔子學院到今天,世界各地平均每年會建立54所孔子學院,差不多每7天世界上就會多一所孔子學院。

  國家漢辦副主任趙國成在接受中國之聲記者劉玉蕾採訪時表示:推廣本國語言是一些發達國家的通行戰略。比如:法國有法語聯盟,德國有歌德學院,西班牙有塞萬提斯學院。而孔子學院近年來之所以發展迅猛,一方面源於全球的漢語熱,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孔子學院獨特的創辦模式。

  趙國成:中國的孔子學院在建設的過程中和其他國家的這些語言推廣機構不同的地方在於,孔子學院是建立在一個合作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説是中國和外國的教育機構合作辦孔子學院,並不是我們自己單獨的到外面去辦,所以所有的孔子學院也好,孔子課堂也好都是設在大學裏面中小學裏面,是他們大學或者中小學的一部分,這裡面既反應了中國希望有更多外國人學習漢語了解自己的文化,同時反映了國外學校開設漢語課程希望了解中國的願望,所以對雙方的願望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孔子學院才能有這麼快的發展。

  孔子學院的首要任務是漢語教學。目前,各國的孔子學院針對教學對象的不同,會分別開設適應學生、商務人員及普通民眾等不同需求的漢語課程。同時,針對不同國家地區文化背景的不同,孔子學院也已經開發出多達45種語言的漢語教材。

  漢語教學的同時,孔子學院的另一項工作是組織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推廣中國文化。德國慕尼黑孔子課堂的負責人高芳芳女士説:

  高芳:因為德國普通的老百姓對中國非常非常感興趣,非常想多知道多了解中國,但是他們不一定現在有時間、興趣去學語言,但是他們比較願意參加,比如説我們的講座,電影晚會,還有書法、繪畫的班,包括還有太極拳班,有很多人是對這方面感興趣,我們差不多每個月是要舉辦文化沙龍,舉辦各種各樣的其他的文化活動。

  當以中國古代聖賢“代言”的中華文化迅速走向海外的同時,孔子學院已不再僅僅是一所漢語教學的學校,而逐漸成為向世界人民推廣中國文化的名片和窗口。國家漢辦副主任趙國成表示:文化的推廣,更多、更重要的就是人員的交流。

  趙國誠:如何推廣中國的文化,我覺得一個是需要有一種比較平等的理念,寬闊的胸懷,我覺得因為任何文化之間都是平等的,沒有説誰高誰低,所以我們推廣文化的出發點一定要正確,也就是説我們並不是好像站在高處向別人推廣我們的文化,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的想法實際上就是讓更多外國人能夠更正確的、全面的、真實的來了解中國,其實文化的推廣更多的、更重要的其實是人文的交流,在我們孔子學院辦學也好,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大大促進了中國和外國的人員的交流,大家互相見面了,能夠互相共同的探討問題了,能夠互相的去了解了,我覺得這個是文化交流的一個核心內容也是一個核心的形式。

  對此,德國慕尼黑孔子課堂的負責人高芳芳女士有著同樣的體會。

  高芳芳: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德國人自己來中國看看,我們見到過凡是去過中國的人它的印象馬上就轉變了,因為德國的媒體還是比較負面的宣傳中國,德國人只要是去過中國,不管是中學生是去交流還是大學生去上大學,或者是年老的人去旅遊,他們去了以後回來都是兩眼放光,對中國人,對中國社會,對中國的發展是非常非常的羨慕,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多給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去中國自己親眼看看。

  作為一名在德國生活了20多年的華人,高芳芳表示:傳播中國文化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也是她和她的同事們一直兼職來做慕尼黑孔子課堂的初衷。

  高芳芳:雖説是兼職,但是我們所有的人其實是非常全心全意的投入進去的,對我們在這邊生活的華人來説,宣傳我們的祖國文化也是義不容辭的,我在德國已經呆了20多年了,我的感覺就是德國人對中國是興趣越來越大,現在是想通過自己的工作具體的工作去把一個真實的中國,把中國人的真實的形象去告訴德國人,告訴德國的普通的老百姓。

  孔子學院的迅速發展擴大了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美國《紐約時報》曾評價説:“孔子學院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好最妙的一個出口産品,是中國實施和平外交戰略、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措施。”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