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深圳的地標建築越來越高,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上海賓館,到80年代的國貿大廈,90年代的地王大廈,很快將迎來京基金融中心的新高度(從左至右,拼接圖片)。
1982年開建的深圳國貿大廈(資料照片)。
綠色、低碳的建科大樓外墻是光電板,太陽能能提供大樓30%的用電量(8月18日攝)。
建科大樓頂層是蔬菜園,上面架空的是太陽能光板(8月18日攝)。
建設中的深圳市京基金融中心高度將到達439米,是深圳未來的地標(8月17日攝)。
即將迎來30周歲的深圳經濟特區無論在經濟發展、社會改革、百姓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深圳城市建築作為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之一,在這30年中實現了大跨越。
1982年開建的“神州第一高樓”深圳國貿大廈創下了“三天建一層樓”的奇跡,從此“深圳速度”傳遍神州大地。1996年,高達383.95米的地王大廈落成後,成為深圳的新地標。進入新世紀後,經歷過“速度”和“高度”的深圳建築人創新觀念,開始向綠色建築、低碳建築轉身。深圳市已經明確提出要將深圳建成“綠色建築之都、低碳生態城市”。2009年,號稱“有生命、會呼吸的房子”的深圳建科大樓建成投入使用,讓“綠色建築之都”有了最好的注腳。太陽能、風力發電機、光導管等40多項綠色技術的運用,讓建科大樓成了一座智慧低碳大樓。據了解,該大樓與當地同類建築平均水準比較,年單位建築面積空調能耗低50%、照明能耗低71%、總能耗低59%。目前,深圳市已成為國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城市,在綠色建築、生態城市建設中繼續發揮著典範作用。(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