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深圳:過去的小漁村建設成現代化大都市

時間:2010-08-25 13:34   來源:新華網廣東頻道

  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一直被看做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然而,這個如今車水馬龍、匯聚四方的現代大都市,30年前卻是一個荒涼的小漁村。

  當年的那個小漁村,就是現在深圳羅湖區的漁民村。漁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東莞一帶的水上人家。上世紀50年代,他們來到深圳河邊附城公社定居,靠捕魚撈蝦艱難度日,漁民村由此得名。漁民村與香港僅一河之隔,在1979年以前,因為貧困不少人越過深圳河偷渡到香港。當時有一首民謠曾經對此有過生動的描述:“深圳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蠔;十室九空人離去,村裏只剩老和小。”

  特區的建立給這些貧困中掙扎的深圳本地居民開啟了新生活的大門。從1980年開始,漁民村利用特區的經濟政策,組建起運輸車隊、船隊,辦起了來料加工廠。經過勤奮苦幹,到1981年,漁民村戶均收入達3.3萬多元,成為深圳的第一個“萬元戶村”。

  更多的外地人和創業者從全國各地湧來,追逐著屬於自己的夢想。1987年,43歲的退役軍人任正非放棄團級待遇,湊來2萬元錢幹民營。如今,任正非創立的“華為”成為中國通信製造業的第一企業。

  今年42歲的安子1984年來到深圳打工。20多年間,她一邊打工一邊自學、寫書、創業,如今的她已是4家公司的董事長,並且獲得研究生畢業證書,出版了13本書,成為打工者的偶像。

  深圳朝氣蓬勃的創業者們以敢為天下先的氣魄,創造了多個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深圳敲響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的第一槌,拉開了土地利用市場化的序幕;開啟了我國發展股份制企業和資本市場的進程;率先進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和對外商實行國民待遇;率先按市場原則形成了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産要素市場……

  在短暫的時間裏,深圳人口就由不足3萬發展到目前的1000多萬,城區面積也從最初的3平方公里擴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從1979年的1.79億元增長到了2008年的7806多億元,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

  深圳已經成長為中國內地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高新技術産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以及文化産業是其四大支柱産業。2008年深圳每人平均GDP達到13153美元,是內地首個每人平均GDP過萬美元的城市。此外,深圳還是我國主要的外貿口岸,其進出口總額連續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

  作為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深圳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門戶之一。目前,在深圳長期工作生活的外國人達1.3萬人以上,深圳國際味日濃。2008年經深圳口岸出入境的旅客達到1.78億人次。

  “今天的特區創業者一定要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珍惜手中的接力棒,永遠繼承和弘揚寶貴的特區創業精神,繼續擔負起窗口、試驗田、排頭兵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的重大使命,續寫特區新的篇章,再創深圳新的輝煌。”2008年8月,在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28週年創業者座談會上,廣東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劉玉浦説。

  2009年,國務院先後批復《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規劃》,深圳成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繼續承擔探路者的重任,將努力在行政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自主創新等方面為全國提供新鮮經驗。今天,深圳又站在了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上。(記者 彭勇)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馮存健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