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前瞻之四:拆除農民工市民化障礙的根本出路在於制度創新

時間:2010-10-15 11:01   來源:人民網

  〔編者按〕準確地判斷和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改革的進程,及其可能的發展趨向,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始終是中國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任務。在十七屆五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面對“十二五”的到來,為更好地把握未來,需要對包括“十一五”在內的迄今為止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進程,做出分析和判斷,探討我國在“十二五”期間,需要著力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人民網邀請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的教授們,就“十二五”規劃可能涉及的相關熱點問題,如,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農民工市民化的出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推進工業化面臨的挑戰,轉變發展方式、區域協調發展等專題,談談他們的看法,以供讀者參考。

  目前,我國在城鄉兩棲流動的農民工大約1.3-1.5億人,正處在代際交替的過程中,第一代農民工由於年齡、知識、家庭等原因,逐漸開始離城返鄉,第二代農民工成為主力軍。“十二五”時期,如何使兩代農民工能夠進的來,留得住,使他們成為市民,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難題。

  一、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的障礙

  (一)鉅額成本,是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障礙

  據有關研究測算,每轉變一個農民成為城市市民需要支付成本約為2.5萬元,那麼,以2億農民工及家屬來計算,至少需要支付5萬億元。如果新增一個城市人口,小城鎮2萬元,中等城市需要3萬元,大城市6萬元,特大城市需要10萬元,按照農民工60%在地級市以上的大中城市務工計算,把2億農民工及家屬市民化最低也需要10萬億元。 這還是指城市基礎建設及住房建設方面的投資,如果加上農民工的培訓、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等投入,保守地估算也會超過10萬億元,約佔2009年GDP的30%左右。很顯然,在一定時期內,要承擔如此鉅額的經濟成本,超出社會承載能力,是有很大難度的。

  (二)能力不足,是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障礙

  農民工市民化的能力是指農民工可以獲得在城市中足以安家和維持生活需要的收入。農民工由於素質的原因,就業困難。隨著我國工業化的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勞動力的需求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對體力型的勞動力旺盛需求,轉變為對技能型勞動力的需要,而農民工基本上是體力型的勞動力,儘管出現就業機會,農民工也難找到工作。比如,近幾年,我國發達地區的出現的“民工荒”就是典型的“技工荒”。農民工一般都在不穩定的非正規崗位和低工資行業就業,比如,製造業、建築業、社會服務業、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及居民社會服務業等行業,平均工資年收入1.5萬元以下,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同時,企業用工的“青型化”,也導致很多40歲以上的農民工找不到工作。據資料顯示,2009年春節前,受金融危機影響失業返鄉的農民工約有2000萬人。回鄉後就失去重新回城就業機會的幾乎都是35歲以上的中年農民工。由於農民工城市生活能力與就業年限、工資高低直接相關,為此,中年農民工或者説第一代農民工基本失去在大中城市市民化的機會。有研究表明,假定社會保障制度健全,農民工要工作30年,才有可能勉強支付退休領取養老金之前年份的日常開支,同時可以購買建築面積為60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2006年時年齡在30歲以下的農民工才有市民化的可能。 據2009年統計,1.4億外出農民工中,近40%的農民工年齡在30歲以上,這部分人不具備市民化的能力。“居不易”:農民工市民化的直接障礙。農民工市民化最大的成本就是城市居住成本。如果農民工不能居家進城、安居樂業,就談不上市民化。目前,城市房價步入上行快車道,加大農民工市民化的難度。據研究表明,2009年上半年農民工的房價收入比 為22.08,而農民的房價收入比為29.44。 筆者調查中西部地區10個縣城的房價收入比,按每平方米3000元價格計算,農民工的房價收入8-9,農民房價收入比是11-19,都超過了6的合理區間。如果未來我國城鎮化率要達到80%,城鎮人口將增加5.6億人,其中5億人是從農民向市民轉化,大中城市農民進不去,長此下去,縣城農民也難進去。如此高的房價會堵了農民工市民化的路。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