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由世界屋頂綠化協會、國際立體綠化促進組織等主辦的上海世博立體綠化工程經驗交流會暨後世博立體綠化節能低碳論壇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
上海世博建設的功臣們興高采烈領到大會頒發的獎牌和榮譽證書。中國館空中花園榮獲世界屋頂綠化500佳,這是世界屋頂綠化最高的獎項;設計師清華大學張利教授,榮獲世界屋頂花園傑出設計金獎;中國館空中花園項目總協調蘇壽梁先生,榮獲世界屋頂綠化傑出人物金獎。承擔印度館屋頂草坪項目建造的,上海市大龍綠化工程有限公司,榮獲世界屋頂綠化創新技術金獎,榮獲場館立體綠化的項目還有主題館、新加坡館、愛爾蘭館、倫敦零碳館、加拿大館等。上海世博全球廣場彩色透水混凝土地面工程獲世界生態修復優質工程獎。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空中花園榮獲世界屋頂綠化500佳,這是世界屋頂綠化最高的獎項
凡參觀過世博園中國館的觀眾,都會對中國館的屋頂花園讚不絕口,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館屋頂花園的設計源於圓明園的“九州清晏”。據世博園中國館設計師、清華大學教授張利介紹,2008年底當中國館設計接近尾聲的時候,上海世博局提出要在中國館27000平方米的屋頂上建立立體花園,而且要把中國園林的某些精神納入進去;這下可難壞了以張利為首的設計團隊。經過反覆討論,最後設計團隊從圓明園的“九州清晏”找到了設計靈感。圓明園“九州清晏”建於雍正時期,用水環繞九個小島,包括一個主島八個輔島,象徵疆土平安、社會安泰的景象,人和自然和諧統。張利説,世博會討論的是氣候和全球環境問題,於是我們用八種不同的人居氣候條件,從農田、沼澤一直到荒漠,設計了八個州,並命名為“新九州清晏”。

除了中國館的屋頂花園外,印度館、愛爾蘭館等的屋頂綠化也非常具有特色。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同濟大學教授吳志強在演講中説,上海世博會緊緊抓住兩條線進行實驗,第一條線是如何把高密度城市和人居環境結合起來,我們做了大量立體綠化、大量自然凈化的探索,緊緊抓住生態城市、綠色城市的技術探索。另外一條線就是緊緊抓住老建築的保護。全世界都感嘆中國城市發展的速度,但另一方面到處在擔憂中國城市大量的老建築破壞。上海世博園裏一共留下了30萬平方米的工業建築,得到轉型和使用。“兩手抓”,通過左手抓住生態技術,右手抓住歷史保護技術,這就是上海世博會在世界上對城市技術得到好評的主要原因。我們在呼喚下一代城市,一是要對歷史保護,二是要探索未來生態,這就是整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的兩個方面。


此外,由立體綠化專家王仙民先生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上海世博立體綠化》也同時在會上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