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要聞播報

融入世界堅持發展——上海世博會紀略

時間:2010-11-08 15:14   來源:解放日報

  為了進館,寧願排隊八個小時;為了把城市最佳實踐區看個透,頂著烈日、冒著風雨,一次又一次地趕到世博園。一些遊客如是説:因為渴望了解世界的先進,因為渴望領悟發展的精髓。

  舉辦和觀看世博會,始終與“差距”和“發展”這兩個關鍵詞相聯。

  百多年前,鄭觀應、梁啟超、吳趼人不約而同放言在上海舉辦世博,是面對中西巨大“差距”生發的夢想;25年前,世博話題在上海重啟,也源於對“發展”新的思考。

  1985年,上海市科委發展預測處受命專題研究,形成了今天已存入上海檔案館的《上海舉辦世博會的預可行性研究》。

  “當時的初衷,是國家的發展、上海的發展需要世博會這樣的助推器,並非像現在有些人想的,是出於實力炫耀和富裕後的自大”。2010年10月,當年參與研究的市科委研究員、如今82歲的湯萬方,在7次參觀世博園後更堅定了當初的想法:“世博會是推動中國繼續發展的契機,而不是發展後一次自戀般的停歇。”

  從19世紀末前人的憧憬,到20世紀末的可行性研究,直至21世紀初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見證的是中國融入世界、尋求發展、奮力向前的腳印。

  自信淡定,源自發展新成就

  因為世博會,年長的拉法蘭和年輕的王曉夏,都為中國而感慨。

  身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在中國館看了反映中國30年奮鬥史的主題短片《歷程》後熱淚盈眶:中國的發展“真的太不容易”。

  而自6歲起就隨父母生活在瑞典的王曉夏,因為世博回到中國,半年的時間不短不長,卻令她和其他26名為瑞典館工作的留學生萌生了留下來的願望,“生活在上海,跟生活在國外,沒有太大差別”。

  拉法蘭看到了中國走向世界的艱辛,王曉夏看到了中國融入世界的精彩。一個回望歷史,一個展望未來,在歷史和未來當中,則是中國幾代人為尋求發展的奔跑與追趕。

  “我聽孫女説,網上有人挖苦看世博的老人多。他們可能沒想過,我們這些老人和國家一起經歷了這幾十年的奮鬥,看到國家能舉辦這麼成功的世博會,這也是對我們一生奮鬥的一個肯定啊!”來自江蘇泰興的羅長松,今年85歲,已五進世博園了。

  羅長松可能不知道,還有人批評説,每天園區一開門,中國人急奔各個展館的熱情嚇壞了外國人。“其實,我們能理解,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它讓我們感受到中國人對其他國家的好奇和友好。”來自義大利的安琪麗説。

  人民的熱情,背後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熱情。熱情的背後,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與外部世界平等交往的渴望和艱辛。

  被槍炮擊破“天朝之夢”的中國,曾經在倨傲與恐懼的糾結之中拒絕了初興的世博,試圖緊閉門戶以斷絕新世界的威脅。在此後累年的戰亂中,因著對另一個世界並不完全的觀察,中國帶著悲情,總是互擺于“目隨西風轉”和“拒絕向外看”兩端。

  幾經翻騰的心在60年的和平中才被漸漸撫平。從加入WTO到舉辦奧運會,國人看待世界的目光多了累積的自信,也添了平和的淡定。

  世博如鏡,折射出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史。是幾十年心無旁騖的發展,讓中國主辦的這場世界聚會有了成功的基石;是幾十年心無旁騖的發展,讓中國看向世界的目光,變得自信從容。

  認識差距,增添發展新動力

  上海世博讓世界再次為中國的發展喝彩,上海世博也讓中國再次為世界的精彩驚嘆。

  因為好奇,所以熱情;因為自信,所以謙遜。世博園裏,世界發展的亮點不斷被發現,中國發展的差距再次被認識。

  80歲的君青老人14歲那年衝上了抗日戰場,如今走在日本館裏,她看著先進的污水處理設施嘖嘖讚嘆,滿心希望中國也能引進;同濟大學研究生余中奇曾設計過一座以竹子包裹的太陽能屋,上下觀察著“空氣樹”的他説:“我有了改善太陽能屋的新思路”;為民營企業館導演“高潮秀”的王潮歌和樊躍在“小美人魚”和法國館油畫前駐足良久:“經濟上去了,我們在精神上能給後代留些什麼———不是拿來主義的山寨品,而是真正去原創”;陜西企業家王國慶“拼博”一個半月,看遍所有場館、寫下100多篇參觀筆記後説:“企業家要帶著使命感和責任感來這裡看世界”……

  “差距的本質在於發展階段的不同。”多次參觀了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後,一位上海幹部這樣感慨。

  看到自行車成為發達城市推崇的代步工具而非健身品,剛剛興奮地開上自己第一輛轎車的中國家庭,會露出不知所措的表情。看到城市垃圾的減量、分類和處理在發達城市已達到的精細化程度,很多人意識到,這是一件比讓城市外觀大變樣更有挑戰性的事。園區的排隊秩序之好,讓中外訪客都嘆為奇跡,但面對外國友人希望的隊伍中避免人緊貼人的建議,管理者知道,排隊者之間這10釐米的間距,也許還要三年五年的努力才能做到。

  差距,實實在在。

  縮小差距,需要時間;縮小差距,還靠發展。“追求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本質上的要求,還是要加快科學發展,首先還是要繼續加快發展。”走出城市最佳實踐區的上海幹部説。

  引發同樣思考的,當然不僅是上海的幹部群眾。

  2009年10月起,中組部選派近100名來自中西部和老區的幹部加入辦博大軍。來自四川的嘉東波,開園至今,幾乎天天奔走在世博園區。

  “世博會上我們是在‘臨淵羨魚’,更重要的是回去之後‘退而結網’。我們中西部與上海這樣的東部城市的差距、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只有通過發展才能得到逐步解決。”嘉東波表示,世博的成功、上海的輝煌,堅定了他的兩點認識,“一是我們30年的發展道路是對的;二是我們還必須更加埋頭搞發展。”

  世博如窗,透視出當今世界“先進”、“發達”的新內涵,也透視出我們與世界的新差距。發展的課題,對於我們,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奔跑30年的中國,需要繼續奔跑。

  瞄準變革,抓住發展新機遇

  184天之後,回望上海世博,“看什麼”落地為“看到什麼”。

  看到了“詩意棲居”的城市夢想,看到了“零碳技術”的現實示範,看到了穿越時空的文化集萃……而對於站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鍵時刻的中國來説,最重要的是看到了中國的位置和堅持發展的必然。

  企業家往往是經濟發展中最受關注的人群。他們在上海世博會上的活躍表現,真實刻畫了中國不可逆轉的追求發展之心。世博會中國民企聯合館讓人看到了活力———作為世博浦西園區最後一家啟動的自建企業館,民企館只有常規建設時間的1/3,卻第一家舉行亮燈儀式,“複製”了中國民企的神奇發展速度。

  不僅有活力,更有追求發展的魄力。就在世博會運營期間,同為建館企業的復星集團和阿里巴巴分別做出了在海外的重大戰略投資決策。他們説:“從全球看,我們仍然屬於中小企業,時刻應保持創業心態。”

  世博催生了中國企業家什麼樣的使命感?同濟大學教授諸大建認為:就是實現世博的創新價值,帶來效率的提升和新的生産力的發展。

  “世博會給了我們相當大的震撼。我們也更看好中國在世博後的發展機遇”,愛爾蘭館的王東恩説。

  “中國機遇的本質,在於它的發展態勢———穩定的發展環境,清晰的發展目標,巨大的發展空間”。這是許多華人華僑的共同感受。

  中國機遇孕育在發展之中。發展的新契機在世博會上不斷呈現。

  “我們需要變革”,這是上汽—通用汽車館針對新能源汽車、車聯網汽車、無人駕駛汽車的開發而反覆宣傳的主題。

  倡導變革的聲音,在世博園裏隨處可聞。低碳、環保、生態、物聯等概念的傳播,LED光源、太陽能技術、無線射頻技術、電動汽車的大規模應用……世博展示和實踐的新理念、新技術,蘊含著産業變革的新機遇。

  面對新的産業變革,以新的發展方式贏得新的先機,能否成為中國新一輪發展的新模式,這是許多人走出世博園時在思考的。

  2010年深秋,源於“發展”思考的上海世博會圓滿落幕;2010年深秋,在轉變發展方式中繼續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新一輪實踐,正在啟動。

編輯:徐維彬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