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要聞播報

人民日報:上海世博閉幕後續寫“成功 精彩 難忘”(2)

時間:2010-11-08 15:45   來源:人民日報

  (五)世博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東道主中國用怎樣的智慧,書寫打動世界的故事、留下開創未來的財富?

  8年前,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上海世博會組委會主任委員吳儀,在申博的最後陳述中意味深長地説:“我的13億同胞,正翹首等待著各位的選擇。他們對世博會的熱情和渴望,可能遠遠超出您的想像。”

  8年後,13億中國人迸發的激情和創造力,感染了世界。

  “傳承、借鑒、創新”。上海世博會的組織者將中華傳統智慧與各國先進經驗相結合,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市場經濟活力相結合,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變革創新,用海納百川、追求卓越、實事求是、以人為本的精神,創造了上海世博會的世界高度、中國速度、上海精度、世博溫度。

  海納百川,才能達到世界高度。8年辦博,從規劃設計到管理運營,從完善城市政府管理到法治同步建設,上海世博的組織者始終保持開放心態,博採眾長。平等溝通下碰撞出來的智慧火花,照亮中國,照亮世界。

  追求卓越,才能實現中國速度。8年間,在黃浦江兩岸,迅速崛起一座與城市各個環節無縫對接的新城;機構設置、人才配備、法律保障、園區管理模式等“軟體”迅速完善,與國際慣例一一接軌;用最短的時間凝聚起200萬志願者,用最快的速度編織成一道道世博安全防線。支撐這一速度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全國每一個省份,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

  實事求是,才能刻下上海精度。上海世博園從規劃設計到管理運營,每個環節都體現了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上海精度”。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實事求是的傳統成為上海世博會最鮮明的作風。虛心傾聽群眾意見,博采各參展方的服務創意,世博的組織運營每一天都在改進。

  以人為本,才能保持世博溫度。數千萬文明參觀者的熱情,200萬志願者的愛心,使上海世博會保持著“世博溫度”。很少有哪次活動像上海世博會這樣,志願者全面嵌入整個組織運作體系。他們用微笑感動世界,用服務為世博園增添精彩。

  世界讚嘆,“這是一次中國人民可以引以為榮的盛會”。

  (六)對於過去來説,上海世博會這個創造了諸多新紀錄的盛典,無疑將銘刻在世界博覽史上。對於未來而言,這場中華民族等待了一百年的盛會,更意味著一段新征程的開啟。

  從布穀聲聲的初夏,到層林盡染的深秋,精彩紛呈的盛會過後,世博精神、世博效應尚待我們認真發掘。“一切始於世博會”,這句不變的誓言,凝結著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相聚交流的熱切祈願,也刻錄下上海世博會圓滿閉幕後東道主所處的方位與使命。

  我們需要思考,從世博會出發,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展現一個“開放中國”。中國重返聯合國,標誌著在政治上融入世界;中國加入WTO,標誌著在經濟上融入世界;而舉辦世博會,則標誌著中國在文化上與世界相融——日本世博會專家堺屋太一的觀點,正通過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開放的中國還需以更加寬闊的胸懷海納百川。

  我們需要思考,從世博出發,如何更好地踐行低碳文明,為人類貢獻一個“綠色中國”。貫穿園區的太陽能發電系統,數以千計的新能源汽車,上海世博園本身就是一個低碳的典範。世界各國用最新低碳材料和節能技術建造的展館,蔚成風尚的世博“綠色出行”……上海世博會將低碳理念滲透到每個細節,也將中國對現在與未來的思考呈現於世界。在今後的歲月裏,發展的轉型依然要借重觀念的更新,一個更加注重科學發展的中國有信心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我們需要思考,從世博出發,如何更好地講述自己,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中國”。無論是用現代技術激活古代城市智慧的中國館,還是世博園對新型清潔能源利用技術的應用與展望;無論是對城市最佳實踐區的精彩設計,還是網上世博會的出色創意,中國在世博會上揮灑著濃墨重彩的中華智慧,向世界講述了一個豐富生動的中國。在風雲變幻的國際舞臺上,中國需要更具創新意識、更具世界眼光地參與全球交流對話。

  我們需要思考,從世博出發,如何更有效地激發社會力量,打造一個“活力中國”。“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繼北京奧運會之後,上海世博會將中國年輕的志願者再次推向世界的焦點。這些在中國改革開放年代出生,在商品化、數字化環境中成長的一代新人,成為世博園最美麗的風景。他們的奉獻與承擔、堅持與忍耐、好學與進步,匯聚成自信而快樂的中國表情,成為解讀今日中國的生動名片。在大有可為的變革時代,中國需要以更切實的制度設計、更豐厚的社會土壤,培育社會公眾的參與激情,積蓄古老中國的發展活力。

  我們需要思考,從世博會出發,如何更努力地提升國民素質,涵養一個“現代中國”。上海世博會成為世界觀察中國國民素質的一面放大鏡。從世博預展期間的短暫混亂,到開展後的井然有序;從少數人投機取巧尋找規則漏洞走捷徑,到平等與規則意識深入人心……184天的世博展期,放大了我們亟待改正的文明缺陷,也洞見了國人從善如流的巨大潛力。世界看到了中國人井噴般的觀博熱情,也看到了中國仍居於發展中國家、正努力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基本國情。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征程上,我們需要創造更多的契機,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和國民素養的提升。

  我們需要思考,從世博會出發,如何更積極地推進文化建設的步伐,構建一個“文化中國”。排隊七八個小時甚至超過10小時,不為任何物質慾望,只為更好地了解世界,體驗不同文化的魅力和高新技術的精彩。這種令人動容的觀博激情,詮釋了物質生活步入小康之後中國人強烈的文化渴求。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需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提升國家軟實力。

  (七)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上升到精神和理性的高度,才能成為我們共同的財富並永久傳承。

  毫無疑問,上海世博會將是中國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新起點——世博會後,我們期待著更美好的改變:經濟轉型、文化發展、社會和諧、文明進步……

  然而,改變並非已經水到渠成。那些被廣泛認同的發展理念和城市管理經驗,那些在世博園中積累起來的經典範例,那些展示中張揚的思想、行動中顯現的精神,如何才能複製到更多城市、更多的地方,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世博會是中國的機遇。惟有抓住機遇,用好機遇,世博會歷經159年積澱下來的人類發展智慧,中國用8年探索凝結而成的辦博經驗,才能更好地轉化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精神力量。

  “一切從世博會開始”,續寫“成功、精彩、難忘”的新篇章,世博會孕育的精神才能不斷光大,世博會講述的故事方能經久流傳。(任仲平)

編輯:徐維彬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