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要聞播報

歌舞劇《木卡姆的春天》展示新疆民族器樂獨特魅力

時間:2010-09-27 15:21   來源:《解放日報》

昨天,在寶鋼大舞臺,新疆藝術劇院民樂團的演出展示了民族器樂獨特魅力

  昨天,來自新疆的志願者在寶鋼大舞臺引導遊客觀看演出。為了讓遊客體驗新疆文化,25名來自新疆的志願者將在新疆週期間為遊客服務。

  昨天是上海世博會新疆活動周的第一天,在寶鋼大舞臺,新疆民族演員盛裝登場,向中外觀眾盡情展現熱情似火的特色民族歌舞,不少遊客不由自主地跟著音樂打起了節拍,現場氣氛歡快熱烈。所有演出中,歌舞劇《木卡姆的春天》最為引人注目,因為它改編自大名鼎鼎的聯合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十二木卡姆。

  “木卡姆”意為“大曲”,是一種音樂形式。關於起源有一個美麗的傳説:西元16世紀,葉爾羌汗國君王拉失德打獵途中,偶入一戶打柴人家。砍柴人的女兒阿曼尼莎汗拿起彈撥爾為他彈唱,美妙的樂曲和動人的歌詞令拉失德深深陶醉。不久後,出身貧寒的姑娘嫁入王宮,共同的愛好使王宮變成了藝術的殿堂。她和君王一起收集整理民間的木卡姆套曲,形成了流傳後世的著名樂章——十二木卡姆,也就是蘊含了穆斯林音樂精華的十二套大曲。每套大曲又由大乃格曼(大曲)、達斯坦(敘事詩)和麥西熱甫(民間歌舞)三大部分組成,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個小時。

  長期以來,木卡姆都是師徒相傳,口傳心授,加之體系龐大,詞意深奧,曲牌綿長,完整掌握下來非常困難。到解放前夕,十二木卡姆已瀕臨失傳。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樂家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開始了艱辛的挖掘、整理工作。音樂家們找到“十二木卡姆”的唯一演唱者、維吾爾族著名老藝人吐爾迪阿洪,用一台老式鋼絲錄音機錄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內容。用了將近6年時間,才將曲譜、歌詞整理完畢。上世紀八十年代,自治區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藝術團等相繼成立,木卡姆藝術重新迎來了春天。2005年,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産代表作”。

  此次在世博會上演出的《木卡姆的春天》,集中展示了木卡姆藝術的獨特魅力。演出共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烏夏克木卡姆》是《十二木卡姆》中的第八套,以咏嘆愛情為主,富有感染力;下篇由《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三部分組成。《吐魯番木卡姆》中的舞蹈“葡萄舞”和 “面具舞”,一個展現了姑娘們美麗動人的舞姿,另一個則幽默詼諧;《哈密木卡姆》曲調委婉細膩,舞蹈輕鬆愉快,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刀郎木卡姆》則是生活在葉爾羌河及塔裏木河流域的維吾爾族群眾非常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高亢粗獷的歌喉,雄渾有力的舞姿,具有自然的野性之美。

  此外,“中國元素”傳習區這次專門舉辦了以新疆和田玉為主題的展覽,集中展示和宣傳新疆獨有的“玉文化”,21件國家級珍藏和田玉精品集體亮相,其中一件長28釐米,寬7.7釐米,重1230克的羊脂白玉斧,被認為距今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是新疆地區迄今發現的器型最大、保存最好、玉石品質最高的古代玉斧,是研究和田玉文化極為罕見的實物。

編輯:徐維彬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