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臺灣館創意總監:人情味是重要展品

時間:2010-09-28 14:47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心手相連”

  臺灣館以“山水心燈——自然心靈城市”為參展主題,由山形建築體、點燈水臺、巨型玻璃天燈與LED燈心球幕組成,于2009年8月17日正式動工建設。在海峽兩岸各界的支援與通力合作下,臺灣館僅用不到4個月就完成了鋼結構的建造。

  臺灣館由臺灣知名建築師李祖原帶隊設計,其創意“山水心燈”是以東方哲學為主軸,襯托本屆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瞭望》:你主持的躍獅影像網站上的海報有這樣一句話:“心手相連,在中國館與臺灣館之間”。這是否説明你的創意是連接兩岸的紐帶?

  姚開陽:其實中國館和臺灣館很像目前中國(大陸)和臺灣的關係。地理位置靠近,中間隔一條海峽,中國(大陸)很大,臺灣很小,因果關係都蠻像的。兩個館還有很多一樣的地方,關於歷史、關於中華文化,臺灣館展出的很多東西都源自中國(大陸),這兩個館有著很深遠的關係。

  這兩個館既然是我這同一個人設計,怎麼去拿捏一樣的地方,怎麼讓它去産生不一樣的地方,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要採用兩岸都能接受的表現方式是蠻難的。處於這樣一個角色,我有一個強烈的直覺就是要把一個創意分在兩邊各自實現,從而互相補充、映照。創意本身就剛好成為一個無形的橋梁,所以我説這是“心手相連”。我在用創意把兩岸連接起來,這個連接花了我很多心思,最終調和成一個互不衝突並相益互補的形態。

  《瞭望》:你能舉個例子嗎?

  姚開陽:原本我有一個創意展項:“國寶重逢”,即在中國館與臺灣館分別展出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

  在全世界,《清明上河圖》有七到八幅不同的版本。最有名的兩幅,一幅在北京故宮,一幅在臺北故宮。這兩幅《清明上河圖》分隔兩岸保存的時間剛好是80年。

  80年後,如果兩幅同名畫作再度相會,這其中就包含著多重意義。可是後來真正不能實行是臺北這邊,決策者有一些法律上的考慮與擔心。

  《瞭望》:聽説最初的創意是把兩張畫拿到中國國家館來展?

  姚開陽:沒錯。展示的題目就叫“國寶重逢”。在一旁還會介紹《清明上河圖》的由來、版本,以及畫面傳達的文化內涵。

  《瞭望》:據説,臺灣館是在2009年下半年才進行展館整體競標。

  姚開陽:臺灣館2009年6月才招標,建築和內部展示分開競標,各有四個團隊參與。李祖原來找我們組成一個團隊,最終我們提出“山水心燈”的方案競標成功。

  在成為中國國家館創意總監後,我又成為臺灣館的創意總監。李祖原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從宗教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創意,這包括祈福、天燈、陰陽五行,這都是他的想法。我們把這些想法在世博會上實際展現出來。

  臺灣館最初有兩個選擇,就是自建館和租賃館。本來這麼短的時間都是使用租賃館,臺灣的業主是臺北貿易促進協會,他們説好不容易參加一次,無論如何都要去拼,最終還是選擇了自建館。

  《瞭望》:你怎麼概括臺灣館?

  姚開陽:其實臺灣館的概念就像臺灣,面積很小,但是內容豐富。臺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在臺灣有閩南人、客家人,有大陸各省的人,還有一定比例的越南人、印尼人、菲律賓人。臺灣還有原住民,很多混血兒,美國人、英國人、荷蘭人、日本人。

  臺灣是有很多聲音的,每一個不同的族群,每一個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有自己的聲音,很敢放聲講出來,所以臺灣很熱鬧。臺灣的自然環境也很豐富,臺灣從最高的山到太平洋的海濱,最多半個小時車程就可以到達,所以臺灣是把很多很豐富的元素壓縮到一個很小的地方。我們的目的就要呈現出臺灣雖然小,但是很豐富的特色。

  世博會的洗禮

  躍獅影像同時參與中國國家館與臺灣館創意。姚開陽説,“這個機會是百年難得一遇的。”

  《瞭望》:聽説在臺灣,躍獅影像因參與世博會而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

  姚開陽:《遠流》是臺灣很重要的一個雜誌。它擇選了一百人稱為“新臺灣之光”,其中我是其中的一個。這本雜誌在臺灣很有影響力,主要人選是在商業或者社會意見領袖中選擇。

  《瞭望》:臺灣人如何看待上海世博會?

  姚開陽:媒體是看重臺灣如何去參與這場盛會,它從臺灣的角度去觀察。

  《瞭望》:北京奧運會呢?

  姚開陽:從我們産業的角度來講,世博會更為重要。第一,世博會是直接跟産業、跟商業有關。世博會持續時間比較長,是半年,奧運會時間比較短。我覺得奧運會的影響力應該沒有世博會大,世博會可以帶動經濟、文明、科技的發展。

  《瞭望》:你認為奧運會和世博會對中國人有何種意義?

  姚開陽:辦過奧運會、世博會這些活動之後,整個國家的力量、形象、國民的自信心都翻了一番。世博還有一個意義,7000萬人進園參觀,95%都是中國人。中國人多了7000多萬看過全世界科技文明與創意的國民,這種社會教育的意義有多大?我想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讓7000多萬國民接受到這種教育。

  我覺得不能老是看負面,説這個人不守秩序、不排隊。他經歷過這次世博會洗禮之後,就會有不同,我覺得這是一個過程。這麼多人經過世博會的洗禮,看到別的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科技、創意,眼界就會寬廣。這樣的人不是1萬、2萬,而是7000多萬,很多國家全國人口也沒有這麼多。

  國民素質的提升對於中國的未來會産生大的影響。有人問中國投資來辦世博值不值得?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認為是值得的。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