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眾人談中國館情緣:那抹中國紅讓人難以忘卻

時間:2010-10-15 10:52   來源:新聞晚報

中國館(網上中國館)遠眺

  晚報 莊鍵 記者 俞陶然 報道

  正如一個國家是由鮮活的個體組成,透過中國國家館絢麗的紅裝,你也能看到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正是那些為中國館付出心血的人,以及與中國館有過交集的人,才造就了那抹讓人無法忘卻的紅。

  昨天,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館設計師、中國館建設者、動態版《清明上河圖》設計者、中國館兒童畫作者、志願者、外國“世博迷”等,記錄下他們與中國館的故事。

  ■何鏡堂:中國館已成“中國名片”

  中國館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談起自己的作品時,絲毫不掩飾喜愛之情。 “我每次去中國館,都有一種精神上的震撼,它體現了一種民族的凝聚力,讓人覺得我們泱泱大國站起來了。 ”

  因為設計中國館的緣故,何鏡堂每次在世博園遊覽,都會被遊客認出,每當此時,何鏡堂都很高興,對他而言,這代表著普通百姓對於中國館設計的認同。

  “現在,中國館不只是世博會的標誌,甚至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符號和中國的名片。 ”何鏡堂自豪地表示,“我們中國館的設計團隊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 ”

  這份答卷背後,是三年的艱辛。何鏡堂説,從參與中國館設計方案的競標,到中國館最終建成的三年中,他一直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參加招標時,我們考慮到中國館不是一般的建築,它承擔著歷史責任,我們競標時既高興,又感覺任務很重。 ”

  當中國館披上紅裝,屹立於浦江之濱時,讚譽之聲終於衝散了何鏡堂的擔憂,中國紅成為了中國館最大的亮點。

  ■秦方兵:15個月艱辛造就最美展館

  45歲的秦方兵來自江蘇啟東,20歲就到上海打工,現在是上海建工集團裝飾公司泥工班的班長。四年前,秦方兵就加入了世博園的建設大軍,可算是資格最老的世博建設者。

  2009年2月到2010年4月,整整15個月,秦方兵和他的班組都是在中國館度過的。秦方兵回憶説,在他2009年進館施工時,中國館剛剛形成輪廓,灰漆漆的,在混凝土鋼架結構上方,還立著兩個塔吊。在館內施工的15個月,秦方兵見證了中國館每天的新變化,新摸樣,一直到世博開幕前中國館的完美亮相。而他也是造就中國館變化的一份子。

  秦方兵回憶起那段日子,感慨地説那15個月非常辛苦,施工難度很大。他和工友們每天早晨6點進館,下午5點下班,如果當天的任務沒有完成,還要加班加點直到晚上9、10點,以確保工期在節點前完工。雖然時間緊,壓力大,但是秦方兵説當時還是挺有信心的,只要按時完成每個節點,竣工時間也就搶到了。

  秦方兵説,“對我個人來説,只想去看看中國館,這個館我們是有感情的。 ”

  ■于正:觀眾很震撼,我們很欣慰

  這幅長128米,高6.5米,較原作尺寸放大近30倍的動畫版 《清明上河圖》已成為中國館的“鎮館之寶”。畫中上千個人物、車馬、船隻,個個會動,畫面上還會發出各種聲響,有小販的吆喝聲,有船夫的號子聲,還有人興奮地叫著“我中狀元啦”。千年古都的市井風情還原眼前,日景夜景在4分鐘內如夢轉換。

  中國館清明上河圖主創設計師于正表示,遊客在參觀中國館時,看完之前的展區都顯得很平靜。但是一看到我們的清明上河圖,所有人都會發出“哇”的一聲驚嘆。 “觀眾很震撼,這是我們最為欣慰的。 ”

  于正和他所率領的70人的專項創作團隊,從去年9月起,耗時半年多,終於完成了《清明上河圖》的全部製作。儘管創作得到參觀者的認可,于正依然有些遺憾,創作《清明上河圖》時還有很多創意,能有更好的發揮,但是因為世博會的特殊要求,更多擴大化的效果並沒有做成。

  ■趙熠揚:我的畫就在中國館裏

  5月31日,兒童節的前一天,對於7歲的趙熠揚來説是個特殊的日子。之前幾天,趙熠揚晚上就睡不著覺,直嚷嚷“明天就要去中國館了。 ”他的媽媽看著不太懂事的兒子有些好笑,因為離“明天”還有好幾天。

  趙熠揚期盼的那天,他將受邀參觀中國館。在中國館內的“童心暢想”展區,展示了趙熠揚的作品和其他97幅兒童畫,這些畫作描繪了孩子眼中的 “新生活”。它們是從參選的5000多幅作品中脫穎而出的。

  趙熠揚並不算豐富的生活經歷,也給他提供了靈感。趙熠揚課餘參加的英語培訓班裏,有很多來自外地、甚至國外的同齡人。他覺得外地小朋友的方言很好玩,比如來自東北的小朋友總喜歡用“俺”字開頭,趙熠揚就常回家講給媽媽聽。這讓趙熠揚一家想到用“上海人”為題作畫。因為上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他們逐漸融入上海的生活之中,這也正是“新生活”的一種。

  寄出畫作後,原本只是想試一試的趙熠揚一家,卻沒想到作品竟然入圍了,還將在中國館展出,而趙熠揚也有機會參觀中國館。知道這個消息,趙熠揚很是興奮。在大街上,他逢人便説,“我要去中國館了,我的畫在裏面! ”

  ■墨西哥“世博迷”:中國館將成新地標

  説起中國館,墨西哥館(網上墨西哥館)的工作人員常欽功(Guillermo)很有發言權,因為算上本屆世博會,他已連續參觀過六屆世博會,參觀過六座中國館。 “毫無疑問,如今的這座永久性中國館是最棒的,它也是世博園裏最棒的展館之一。 ”常欽功説。

  常欽功在大學裏學習了漢語,並迷上了中國文化。大學畢業後,他選擇來到中國工作。作為一個 “世博迷”,他為了能參觀上海世博會,把工作地點定在了上海。如今,他的願望已經實現,而且他在工作之餘建立了網站www.worldexpostar.com,邀請網友留下他們的觀博感言。

  “我覺得,中國館將成為上海最著名的新地標。”常欽功説。這是因為,在他看來,東方明珠、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這些地標,在國外都有相類似的建築,“中國館,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建築,它很有中國味兒,將傳統和現代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具有一種紀念碑式的震撼力。”常欽功分析得頭頭是道。與這位墨西哥小夥一樣,他的許多朋友也都很喜歡中國館的建築外觀。在他們看來,鳥巢是北京奧運會上最有特色的建築,而上海世博會留給世界最有魅力的建築就是中國館。“我們相信,中國館和鳥巢將成為當代中國的象徵”常欽功説道。

  今天,是中國國家館日,也是常欽功“第二故鄉”的國慶日。這位墨西哥小夥吐露了他的心聲:“我最想説的有兩句話,中國加油!謝謝你,中國! ”之所以要道謝,是因為常欽功覺得,中國舉辦世博會給了他很多機會。

  ■朱成飛:“小白菜”有種世博情結

  朱成飛,上海金融學院的大四學生,1989年出生。朱成飛的家原來在浦西半淞園路三山會館附近,是一處老式里弄。世博園區規劃時,2007年朱成飛一家成為首批動遷戶,搬往浦江世博家園的新居。

  三年後的今天,朱成飛老家所在的地塊已成為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而朱成飛則成為了一名世博園區的“小白菜”,在中國館為遊客提供服務。

  朱成飛説,可能是因為之前世博動遷的關係,他有一種世博情結。覺得世博會能在中國舉辦,很自豪,也希望能為世博出一份力。作為一名在校學生,成為小白菜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從9月20日開始,朱成飛開始了新一次的白菜經歷。和他的210名同學一起,朱成飛成為東方之冠下的小白菜,服務14天。

  中國館的遊覽路線是從9米平臺出發,乘坐電梯到達49米平臺,再下樓按層參觀,直到14米平臺參觀結束。和其他場館一樣,參觀的終點也設有敲章處,一張長桌上放著10個敲章器,供遊客使用。而朱成飛的服務崗位就在這裡,他的工作是維護敲章秩序。

  問起朱成飛最喜歡在園區的哪個崗位服務,他沒怎麼想就回答説,“現在這個。幹一行,愛一行,既然選擇了,就要完成好14天的工作。只要做了志願者,在哪不都一樣嗎? ”朱成飛説,10月1日館日當天,他能做的就是做好“小白菜”的本職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一份貢獻。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