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太倉:對接世博把握機遇點燃城市激情

時間:2009-09-10 11:23   來源:世博網

  世博網9月8日消息:隨著2010年上海世博會進入倒計時,與上海“無縫對接”的太倉早已是一片濃郁的“世博氛圍”:太倉世博遊客中心正式啟用,一大批企業忙著完成“世博”訂單,第三批派到世博局挂職的幹部已經到位,一大批機構忙著按“世博”的要求高速運轉。“對接世博”,已成為太倉的一種精神狀態。

  “我們要在服務世博中展示太倉,在服務世博中更好地接軌上海。”市委書記浦榮皋説,“從經濟到社會,從産業到理念,太倉要的是更長遠、更全面的對接,是在全方位服務和融入中的整體提升。”

  同城理念中的“世博機遇”

  也許上海人都沒想到,早在2006年初,太倉上下就搞了一個大討論:世博到了上海,我們能做什麼?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大努力目標,有服務的具體方向,更有理念、産業“借會升級”的規劃。

  對佔盡地緣優勢的太倉來説,世博堪稱一次“家門口的盛會”。浦榮皋介紹説,太倉與上海有著顯著的“同城效應”,不能僅做上海的“後花園”,還要做上海的“前廳”;不能把自己當成世博會的配角,還要有“東道主”意識。

  針對世博期間的遊客交通瓶頸問題,去年太倉率先提出了與上海共建遊客中心的設想,得到世博局的讚賞。今年4月,雙方簽署合作協議,太倉客運中心成為長三角第一個世博遊客中心。

  在沿江高速等沿滬接壤路網的主要岔口,太倉都建立了指路系統,併為所有進入上海區域的自駕車旅遊者、團隊車輛等提供現場實地實時免費列印指路地圖等服務,確保世博會期間進入上海北部區域的路網通暢。當前,太倉正在與世博局磋商,把諸如門票銷售、安檢等前段功能和程式前置到太倉來辦理。

  服務世博中展示“太倉元素”

  不久前,經上海世博局確認,太倉金倉湖公園成為世博會首批主題體驗之旅示範點。太倉現代農業園、鄭和公園等項目也在衝刺,加緊完善設施,“搶搭世博快車”。與此同時,太倉16家酒店列入世博網上訂房系統,太倉的“江南絲竹”和“滾燈”兩項傳統民間藝術已上報相關部門,有望入選世博“江蘇周”文化節目。

  上月,太倉與上海達成協定:投資1200萬元在沿江高速跨線橋段新建公交首末站,開通至上海輕軌11號線嘉定站的高速直達公交班車——與上海地鐵網路零距離連接,班車時刻與輕軌時刻同步,建立起直達世博園區的綠色通道。屆時,太倉到上海市中心只需半小時。目前,公交首末站主體工程已經開建,預計年底前即可投入使用。

  眾多“太倉元素”在寬領域、多點位“為世博服務”中閃亮。太倉人打出了“夜宿太倉、日遊世博”的旗號,從食、住、行到娛、購、遊等各方面向世博推出自己的精心準備。

  上個月,太倉金陵鋼結構公司繼世博會展覽主通道鋼結構工程後,又順利拿下了中國館、德國館和瑞士館三大鋼結構工程的5000萬元大訂單。而此前,太倉虹泰苗木公司通過競標,為世博會提供180萬株月季和50萬株蕉金盤、熊掌木,再過幾個月,這230萬株花卉苗木將移植到上海,扮靚世博場館。

  “融合發展”中的激情追求

  “對接世博”,是太倉“接軌上海”戰略在當前發展機遇下掀起的一個高潮。相比太倉人此前所做的大量“接軌”努力,對接世博,更多地激發了太倉人借助上海世博會這個國際大舞臺實現夢想的激情。

  在長三角一體化程度逐漸加深的背景下,太倉人長期堅持的與上海“融合發展”的戰略思路越發顯露出符合實際的理性光芒。在過去幾年中,圍繞上海的産業轉移,太倉實施了全方位的對接,雙方合作領域不斷拓展。統計顯示,從2003年起,太倉累計引進滬上企業534家,總投資180.7億元。

  根據自身優勢,太倉人鎖定了自己的接軌目標:重點打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配套基地、先進製造業發展轉移基地、自主創新擴展基地、現代服務業延伸基地、休閒旅遊度假基地等“五大基地”,從經濟、文化、科教、交通等各個方面與上海無縫對接。

  8月初,太倉最後一家重點污染企業離開城區,搬遷到太倉港化工區。這家企業的撤離,將給太倉城區減少60%的污染物。

  製造企業“退城進區”、化工企業全部搬遷,騰出來的空間幹什麼?“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現代服務,提升城市品質。”在太倉人看來,太倉的發展,第一追求是生態,太倉最值錢、最拿得出手的也是生態,“接軌上海”也好,“對接世博”也好,目的都是讓太倉走得更遠走向世界,在這個過程中,生態是“底牌”,“城市發展水準,老百姓的生活品質,都在這張底牌上。”

編輯:陳寧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