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動態

世博園總規劃師:底板好才能反映國人的創意

時間:2010-04-01 14:48   來源:文新傳媒網-新民週刊

吳志強

  6年來,2000多個日日夜夜,吳志強幾乎天天如此,沒有休息,沒有假期,連最起碼的準時吃飯的時間往往都不能保證。

  記者/何映宇

  對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先生的採訪,是從深夜23點40分開始的。

  “真的,如果我每個採訪都接受,我就不要睡覺了。”吳志強一邊苦笑著,一邊無奈地説。

  所以他給助手安排的一大任務,就是讓蜂擁而來的媒體知難而退。忙,忙到記者都不好意思佔用他太多的時間。第二天一早他就要飛往遼寧,為遼寧館出謀劃策,完事之後,馬不停蹄,飛日本大阪,還是世博的事兒。

  他的作息表裏已經沒有什麼屬於自己的閒暇,世博局、同濟大學的辦公室或者某一個外地會議的會場,已經將他的工作時間瓜分得一乾二淨。家,目前對他來説,也許只意味著一張床,只為第二天的工作充足電力。

  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雨。

  上午10點和他約好晚上19點30分採訪,可是到了時間,吳志強又在電話中大嘆苦經:“不好意思啊,我還沒有吃飯呢。晚一點。晚一點再聊。”

  星期三晚上他一直在開會,研究今年10月最後一次世博主題論壇的具體安排。

  “10月?那不是還有半年時間麼,還早了吧?”記者問他。

  “不早了。”吳志強回答説,“很多事必須現在就定下來了,一個一個落實,誰能來,誰來比較好,來了,講些什麼,都要落實,到時候怎麼來得及?”

  那是世博會閉幕前的最後一次主題論壇,特別重要,除此之外,吳志強這兩天還忙著負責起草《上海宣言》的具體內容,真有分身乏術之慨。往往,開完會,已是夜深人靜時分,走出辦公室,跨入這茫茫的夜色之中,呼吸著微涼的空氣,終於可以讓自己的身心放鬆一下。

  6年來,2000多個日日夜夜,吳志強幾乎天天如此,沒有休息,沒有假期,連最起碼的準時吃飯的時間往往都不能保證,他説自己深感責任重大,絲毫不敢懈怠。忙碌但不抱怨,“在這座城市裏,終究會有一些人在淩晨3點入睡,每天只睡幾個小時。想一想那些在世博會工地上流汗的工人,每個人都在為世博做貢獻,我只是他們中的一分子而已。”採訪過程中,他總是這樣謙虛地説,馬不停蹄地喜悅著。

  世博方案,相容並蓄

  6年前,經過一輪一輪的篩選,吳志強率領他的同濟團隊設計的上海世博會園區規劃方案從國外眾多一流設計公司的包圍圈中脫穎而出,成功殺入三甲(也是三甲中唯一的中國方案)。中國人,城市規劃方面的權威專家(他還擔任著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世界規劃院校大會秘書長、亞洲規劃學院聯合會主席)、優秀的設計,眾多因素集中起來,最終,總規劃師的重任落到了吳志強的肩膀上。

  “我的方案主要考慮的是,我們的設計能否體現本屆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建築單體當然由各個國家來設計建造了,但是底板是主辦國的,如果底板不好,就不能反映出中國人的創意。我們要確立園區規劃的核心理念,並直接解釋我們的主題思想。其實,園區就是最直接地回答什麼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它是一種演繹和示範。整個園區就是未來的、走向科學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城市,整個園區就是個最大的試驗宣傳品,能夠在世博會的歷史上展開新的篇章。”

  新篇章的帷幕就在吳志強的手中慢慢拉開。那是一幅未來城市的絕美畫卷,而且由實體的建築構成,絕不是烏托邦幻想。當然,方案得到肯定,並不意味著大功告成,其實工作才剛剛開始,“當時開了許多研討會,討論分析。當然,我們的工作就是博採眾長,相容並蓄,每個方案都有其利弊,都有它成功的創意和未能妥善考慮的弱點,我們希望通過各種方案的研究,並在我們的方案基礎上最終確定一個園區總體規劃,努力讓園區的規劃接近完美。”

  他坦言:“這是一個國家的責任,非常大的壓力。”壓力轉化成動力,在位於浦東南路上的世博局,他有一間辦公室。做總規劃的時候,每天早上8點,吳志強都會準時來到那兒,雷打不動,研究和細化方案。上海世博會預計將吸引世界各地7000萬人次參觀者前往參觀,還有各國政要、名流,如何保證這樣龐大的參觀人群能夠看得盡興、玩得盡興,交通、衛生、突發狀況……都是他需要考慮的問題,“世博會就像奧運會一樣,它是一個國家的盛會,不能出現差錯。”他認真地説。

  未來之城

  身為一位城市規劃設計師和城規學院教授,可以想見的,吳志強很早就開始關注世博會。

  他蒐集了大量的世博會資料,閱讀各種文獻,對世博會的歷史、規劃和建築差不多爛熟于胸。從紙上到現實,他與世博會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西班牙塞維利亞世博會。不過,他也直言因為之前閱讀了太多了資料,“所以那一屆的世博會反而沒有太讓我震驚。”

  聽他這麼説的時候,記者在想,那大概就像老友重逢般的熟識和喜悅的吧?之後,他更是有機會就去世博會參觀,他説現在,他的女兒才12歲,卻已去過5次各類世博會——當然都是他帶去的。

  世博會上什麼稀奇古怪的建築他沒看過?那些實驗性的建築都在吳志強記憶的年輪裏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世博會至今已有160年的歷史,在這麼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實驗型的建築一直佔據主導地位。世博會和奧運會一樣,比的是各個國家的創造力,實驗精神,代表著未來,代表著我們對於未來城市的期許。事實上,世博會上的建築風格和樣式確實會成為未來世界建築發展趨勢的風向標。”

  在本屆上海世博會上,英國館尖銳的刺、西班牙館性感的藤板、俄羅斯館童話般的世界……都是想像與建築的完美結合,實驗,但不古怪。吳志強相信,這樣的實驗絕不是空中樓閣,一定會對中國民用建築産生深刻而又積極的影響:“就技術而言,光電、LED、節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一定會對中國未來的民用建築産生深刻的影響,我想,世博會對於中國建築,可以説是一次革命性的影響,未來的城市一定是個性昭彰的産物。至於這些新技術應用到中國的民用建築上來的時間,我想,很快。在不同的時間段,5年,10年,15年,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有不同的應用。”

  更讓吳志強動心的還是每屆世博會上的新技術新觀念。在本屆的上海世博會上,世博會園區就開發和利用了10項最新技術,這其實是世博會一以貫之的精神所在。

  “事實上,在網路時代,世博會受到了巨大挑戰。我們希望能為世博會提供一些新的要素。我可以説,中國生態城市的技術和國際先進水準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現在建築的潮流,正在從追求速度的發展模式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需求轉變,低碳、可持續、綠色建築的發展代表了世界建築發展的潮流。生態城市、綠色建築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有了飛速的發展,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上海世博會可以説是中國建築師集體創新的結果,大型國際建築的國際招標,主要都是中國人在主持,這是中國人的驕傲。”吳志強自豪地説。

  吳志強相信,世博會將和奧運會一樣,對中國經濟和城市發展産生積極的影響。“你看”,他説,“東京、大阪的世博會對當時的日本經濟發展就産生了非常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日本人認識到,舉辦世博會是一個國家跨入現代國家的一種標誌。”

  期待“生日禮物”

  採訪完畢,吳志強長舒了一口氣,樂呵呵地笑了起來:“我終於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生活中的吳志強是也是個工作狂嗎?其實,設計師也是藝術家。

  私下裏,他是個如假包換的文藝男,喜歡大提琴、書法和磁畫,喜歡看演出。現在沒有時間泡劇院,有一點時間,他還會拉拉大提琴,聽一點古典音樂,或者在書案上鋪開宣紙,蘸滿了墨汁,寫幾幅字,可以靜心,這些業餘愛好幾乎都成了他現在繁忙生活中最好的調劑。

  當然了,世博會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活動讓吳志強也分外激動。“忙完之後,肯定會去啊,這麼好的機會。”他高興地説。

  吳志強對即將開幕的世博會充滿了憧憬與期許,同時他也相信,“這會是一次科學、藝術和文化的盛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主題,我的理解有三點。首先,它把握住了時代脈搏。聯合國統計顯示,50%的世界人口進入了城市,而2012年,中國也將進入這樣的階段。第二,提出了世界性的命題,它關注的是我們生活品質的改善,是每個國家每個人乃至地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第三,回到人間,它的可參與性很強。世博會是不同種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同參與的盛會,而我們和城市的關係又是如此密切。中國有30%的人已經從農民變成了市民,這個人口數字相當於兩個美國或四個日本的國民人口總和。不管你們是什麼樣的文化背景、什麼樣的宗教、來自什麼樣的國家,都不會對城市陌生,每個人都可以參與。”

  是啊,上海世博會要表達的是,不同信仰、不同財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在地球上和諧共處的理念。這種世界大同的理念,一定會在上海世博會的舞臺上,開出鮮艷的花朵。

  而今年8月,吳志強先生也滿50周歲了。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毫無疑問,將是送給他本人的一份最好的生日禮物。

編輯:趙輝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