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動態

創紀錄的上海世博 鼓舞全球經濟走出危機陰霾

時間:2010-01-20 16:1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月20日電(記者姜微、季明、吳宇)距離上海世博會開幕還有100多天的時間,但目前已有192個國家、50個國際組織確認參展,還有22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籌備“網上世博會”項目。上海世博會參展規模將創下世博會百餘年曆史的新紀錄,已成定局。

  儘管在籌辦的關鍵時期適逢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卻沒有一國因國內經濟狀況不佳而提前退出,上海世博會已經被許多國家視為經濟復蘇的絕佳契機,吸引著全世界的參展方以更為積極踴躍的態度參與進來。

  上海世博會比利時展區總代表德爾克魯瓦認為,西方發達經濟體普遍陷入衰退時,一位精明的決策者應該抓住上海世博會這樣的契機,扭轉頹勢,為迎接新一輪的增長做好準備。

  德爾克魯瓦説:“全球經濟將需要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復蘇,也就是上海世博會召開之際,在這樣一個關口登上上海世博會的舞臺展現自己,無疑會搶佔下一輪增長的先機。”

  美國參展上海世博會的曲折經歷,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克服危機影響,吸引全球參與的一個縮影。

  作為國際金融危機的發源地,又是金融風暴的“重災區”,資金短缺是美國參展上海世博會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因為根據美國國會1991年通過的一項法律,美國國家館的建設及經營費用不允許動用美國政府資金,而只能依靠美國企業和民間組織的支援。

  西方主流媒體一度對上海世博會美國館的前景表示悲觀,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去年5月的一篇報道稱“超過20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各自擁有展館,但美國可能缺席”,因為獲准組織展覽的私人團體“在蕭條期籌集資金將困難重重”。

  但是“中國因素”改變了這一切。美國新一屆國家領導人自就職以後,始終對參與上海世博會保持積極態度,不僅主動為美國館的籌資工作作出貢獻;更對外明確表態:“我們一定要來參加,一定要亮相上海。”

  僅僅9個月的時間,在多家美資企業的支援下,上海世博會美國館迅速籌集到近5400萬美元的資金,即將達到全部所需6100萬美元的目標。2009年7月,美國政府正式簽署參展合同;7月17日開工建設美國館;10月14日宣告結構封頂。

  2009年11月16日,冒著清晨的瓢潑大雨,美國國務卿希拉裏 22克林頓在陪同總統奧巴馬訪問上海短短的16小時之內,專程前往上海世博會園區探訪美國館。一直將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海寶”放在辦公室裏的她在現場激動地説,期待著2010年夏天回到這裡,親自來看看美國館的樣子,並到世博園區一遊。

  與美國館的籌建過程類似,深陷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境外參展方都曾面臨著經濟衰退、貨幣貶值、預算縮減等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在上海世博會強有力的號召之下,他們做出了完全一致的堅定選擇。整個2009年,黃浦江兩岸5.28平方公里的世博會園區,都是世界上最為火熱的建築工地。

  投資超過10億元的沙特國家館“月亮船”即將在春節前竣工,這座由中國和沙特雙方設計師共同完成、象徵著從中國出發駛向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偉建築,將創造沙特參展世博會以來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一次。

  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韓國貨幣明顯貶值,這意味著上海世博會韓國館原來296億韓元的預算也在“縮水”。為了保證參展規模和品質不下降,韓國政府將韓國館的預算增加至400億韓元,增幅超過三成。

  俄羅斯打破近年來只租賃世博會場地的“慣例”,決定在上海世博會自建本國展館,總預算超過15億盧布(約合3.6億元人民幣)。而英國館1380萬英鎊的預算也已于去年年中撥付到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上海世博會組委會第一副主任委員俞正聲説,世博會作為“經濟奧林匹克”,多次扮演著引領世界經濟走出蕭條的重要角色,對於整個世界經濟有很強的推動力。大家共聚上海世博會,探討全球合作和發展,尋求危機應對之道,必將有利於提振世界各國人民的信心和勇氣,加速世界經濟的恢復和增長。

  就在美國通用汽車正式申請破産保護的同時,通用汽車與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合作建設的世博場館項目卻絲毫沒有放緩腳步。館長金麒説:“這裡凝聚著我們面向未來的思考,也就是為汽車行業尋找轉危為機的長遠之策。可以説,汽車行業形勢越嚴峻,上海世博會的汽車館就越值得期待。”

  將展示對象定位於“2030年個性交通工具”的“上汽-通用企業館”的確令人期待,其中展示的概念型汽車不僅以清潔能源擺脫了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還可通過自動駕駛實現低噪音和高安全度的融合,並且更加強化與道路系統溝通的功能以減少擁堵這一容易突出的“城市病”。(完)

編輯: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