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照片
上海世博會進入收穫季節,許多參與者已開始忙著做總結,但城市最佳實踐區總規劃師唐子來教授仍“按兵不動”。雖説實踐區贏得包括國際展覽局主席藍峰和秘書長洛塞泰斯在內的眾多中外嘉賓的高度讚譽。但他認為,世博結束只是新開始。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收穫期,至少還需要5年時間。
記者:在您看來,上海世博會後,將會有哪些創新成果對未來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産生影響?
唐子來:一説到創新,我們很容易直接想到科技創新,甚至是僅僅關注科技發展中的某一項最新發明。上海世博會的創新成果應該分成四大類除了大家關注的科技創新之外,還包括:在社會管理、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體制創新、公共政策創新和觀念創新。在某種意義上説,這三種創新對於中國的現實和未來發展,可能産生更大的影響。即使是科技創新的成果,要得到合理運用,也離不開這三者的配合。
以城市管理的體制創新為例。臺北館展示了垃圾資源回收案例。現在臺北的垃圾回收量僅相當於1996年的1/3。他們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制定了恰當的公共政策和觀念創新。觀念創新,把垃圾理解為“放錯地方的資源”;制定政策調動各方力量,一方面加強對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和家庭主婦的垃圾分類意識教育,一方面用經濟手段引導市民建立垃圾分類行為習慣,並用法律手段加以規範。通過政策創新、觀念創新,可以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如果片面倚靠科技手段在末端處理,必然成本巨大。
記者:有人説上海世博會缺少“首發的”科技成果。您怎麼看?
唐子來:在資訊傳播格外發達的今天,“一切始於世博會”,更多意味著世博會是推廣、交流、分享創新成果的全球平臺。一味追求單個技術的首創性,關注的只是“創新”鏈條的末端細節,是舍本逐末。本屆世博會上的科技創新亮點,從專業角度看,更多是成長、成熟期的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創新應用,比如各種清潔能源生産、新能源汽車,等等,都已有了相對穩定的技術成果。對於世博會,要傳達的主要理念不是某一種能源如何先進、怎樣生産,而是將未來人類社會發展應該有什麼樣的價值取向,通過一個7000萬人流規模的場合,廣泛傳播出去。
記者:您的團隊主導的城市最佳實踐區就是各種創新科技成果整合應用的典型。其中包含的各種技術成果,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沒人講解,可能因看不懂而被完全忽視。
唐子來:相對來説,世博會國家館比較注重理念表達,展示的內容要有一定廣度。而城市最佳實踐區偏于深度和實踐性,是可複製可操作的經驗。最佳實踐區是園區內惟一的整個街區都採用江水源熱泵調節溫度的地方。你可以在這裡看到各種替代空調的辦法,比如植物墻、使用風能的“空氣樹”、漢堡之家完全採用地源熱泵和太陽能保持恒溫等;成都活水公園既是個展品,又承擔著處理園區雨水的功能。這裡許多案例都不只是世博上的“秀”,更是為了世博後的“用”。
記者:作為上海世博會的創新亮點,城市最佳實踐區在世博會結束後也存在一個創新成果如何延續、利用的考驗……
唐子來:世博會閉幕後,最佳實踐區的規劃理想是,順理成章地轉變成為一處具有全天候活力和宜居環境,混合了就業、居住、休閒、文化等功能為一體的新型社區。它負載著工業文明的時代記憶和世博文化的雙重遺産,加上集合了低碳、生態發展模式和各种先進科技應用等優勢,有了作為城市完整街區改造範例的先天優勢,將在真實城市生活場景中進一步完成“最佳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