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省市區聯合館

金華消防員葉翔:浙江館安全簿上有其功勞

時間:2010-08-02 14:21   來源:中新網

消防員葉翔和他戰友為世博保駕護航。

  中新網金華8月1日電(記者 江耘 通訊員 鄒寧浩)世博園浙江館(網上浙江館)是省市區館中最熱鬧的場館之一,原因在於這個館內由眾多高科技組成。好比是個電子世界600多平方米內,雖然精彩無限,但是一旦發生火災,卻如同一個炸藥桶。

  浙江館迄今已安全運作70余天,從設計、施工到運作,這其中就包含著浙江省金華市消防員、28歲的義烏消防大隊稠江中隊指導員葉翔的心血。

  為安全 “竹立方”內鐵竹代替了真竹

  浙江館由青翠的竹林團團包裹,有“竹立方”之稱。按最初的設計方案,浙江館是想直接在毛竹裏安裝LED燈。但是,這種設計疏忽了消防安全:竹子是易燃的,將LED燈藏在裏面,就好比埋下了一個個火種。

  3月5日,浙江省消防總隊派杭州支隊錢科軍、金華支隊葉翔赴上海,介入浙江館消防工作。圖紙審查中,葉翔與錢科軍發現了這一問題,並向駐園辦作了彙報。駐園辦負責人當時有點猶豫,“現在施工進度非常緊,如果不採取原來方案,很可能會影響展館的正常竣工。”

  兩人出謀劃策,提出了變通的辦法———改真竹為假竹,即採用竹子造型的金屬網孔板,內部輔以LED泛光照明,用變色燈光來呈現竹子原味。

  駐園辦負責人聽後很高興,説:“既不影響建館進度,又保證了消防安全,這次多虧你們幫忙,解決了這麼大的難題。”

  “宛若天城”險因消防而落馬

  去過浙江館的遊客都知道,該館的大戲是中廳表演的《宛若天城》。一隻巨大的青瓷蓮花碗矗立中央,水從碗邊溢出來,青瓷碗上煙霧嫋嫋,飄出陣陣桂花香味。巨碗內壁,迴圈出現河姆曙光、良渚築城、跨海天路等十幕浙江代表性場景。

  如此震撼的場景,也差點被叫停。“原因是消防安全不過關。”葉翔,中廳墻立面原先採用可燃的亞克力板,亞克力板後是密密麻麻用來透光的LED燈,“後來,我們提出用光柵畫板代替亞克力板,把內部的LED燈保持在0.3米以上距離。同時,在中廳吊頂上安裝集熱板和噴頭。”

  就這樣,又一處消防隱患被排除。

  兩個消防兵拼下五個月無火情事故

  到世博園後,因各省區市展館都在裝修布展,室內充滿了灰塵。葉翔每天堅守在現場,一待就是10個多小時。

  在上海,5個工作人員住在一間不到100平方米的套房內。葉翔每天8時30分準時進入世博園,在開館前半小時對館內進行一次消防檢查。在晚上10時閉館後,又進行一次巡檢。正常情況下,回到住處已是晚上11時。

  根據展館的實際情況,他還制訂了《世博浙江館運作期間消防應急方案》,方案中包含了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應急處理流程、日常展館維護等。從3月6日起,他共檢查展區300余次,發現存在的火災隱患10處,消除火災隱患10處,有效降低了發生火災的風險。

  從3月5日入園,到現在已近5個月的時間了,世博浙江館內未發生一起火情。“我們的目標是到我們離開,世博浙江館能夠一直安全的運作下去。”葉翔説。

  大愛得到眾人愛

  去世博園之前,葉翔已經與女友相約今年結婚。不過,這個美麗的約定只能推到明年。

  走進葉翔父母的家,葉媽媽開始聊起她的兒子,在母親的眼裏,葉翔是一個很能幹、很獨立的兒子。

  自從兒子當了兵之後,葉媽媽就很少能看到他。“雖然他在義烏消防部隊裏,離金華不遠,不過也要一年半載的才能回來一次。”現在,葉媽媽想兒子時,只能翻翻以前的照片看看。“我也有幾次去義烏看他,他太忙了, 有一次去他在救火,有時候電話打過去,他也在火場忙。”葉媽媽告訴記者,她最擔心的是就是兒子工作太危險了,生怕出什麼事故。

  算算最近一次看見葉翔,也是半年前了。3月5日去世博後,葉翔就一直沒有時間回來。

  “他在那邊挺忙的,我只能偶爾打個電話過去,生怕耽誤他的工作,不過聽説挺忙的,希望他能夠照顧好身體。”葉媽媽告訴記者,她最擔心的就是葉翔的身體,因為葉翔特別容易中暑,“如今,天氣這麼熱, 每天要工作10多個小時,又沒有人照顧,所以特別擔心他會累的中暑。”

  為了大愛,葉翔不僅很少回家,甚至連婚期也推後。不過,這種大愛也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援。“我們一家人都很支援他,去世博園工作,我們也都支援,包括他女朋友也很支援,婚期推後也沒有任何怨言。”葉翔的姐姐説道。

  “家人理解支援,我也覺得自己做得很值。能為世博保駕護航,我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葉翔説。(完)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