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企業參展

中國航空館設計團隊代表:雲與水和諧相處

時間:2010-06-30 13:21   來源:新聞晚報

  胡廷楣 洪菁耘

  中國航空館:雲中的漫步

  邢福麟 生於1964年, 中國航空館、震旦館設計團隊代表,新加坡卡爾吉特集團創意總監

  王駿新 生於1979年,中國航空館、震旦館設計團隊代表,臺北卡爾吉特集團助理藝術指導

  邢福麟和王駿新是“一對師徒”。在公司裏,他們的髮型很另類。師傅的頭髮如同鋼針一樣,根根豎立。徒弟把頭刮得光光。不過,不同的髮型,卻都是時尚的寫照,都“酷”。

  邢福麟是馬來西亞人,在新加坡工藝學院讀書,先是去了臺灣,後來又到上海。 6年前,邢福麟在德國參加一個IT展覽設計,遇到了也是同行,也是臺灣來的王駿新。那時小王初出茅廬,可是兩人在異鄉談得非常投機。認識久了,便有心在一起共事。

  現在,他們在一起設計項目已經兩年了。

  一旁的女同事就笑話他們,説他們在一起沒有話可説。原來,他們交流設計的感覺主要不是用語言,溝通創意或者是筆,或者是膠泥,還有別的辦法,就是不説話,少説話。只要邢福麟有想法,王駿新認可的,就一定能夠用電腦到位地演示出來。不認可的,就用筆重新畫過。

  “心靈感應? ”或許是。

  邢福麟説:“你們之前訪問的都是建築師吧,我們也設計房子。不過我們的工作是空間品牌顧問,也就是説,我們非常重要的那一部分工作,就是做會展策劃和設計。 ”

  “我們做的房子,大多數是臨時的,經常做好了,四五天一過,展覽結束,那些房子就拆掉了。我們留下的圖紙,就是一些記憶。我經常説,那都是製造回憶而已,有些展覽設計非常的美好,就是美好的回憶。 ”

  “世博會建築能夠保留6個月,180多天,對於一般的建築師和建築工人來説,會覺得那是太短的日子。可是對我們來説,作品的生命已經夠長了。”

  王駿新就在一旁笑著。他們兩人今天接受訪問,師傅今天不能不説很多的話,他卻依然可以不説話或者少説話。

  中國航空館的館方是中航工業和東方航空。一個是製造飛機的,一個是提供空中服務的。有42個公司參與競爭。這是卡爾吉特設計的很多展覽中的一個,可是也是他們第一個可以被稱為“建築”的作品。按照習慣,他們依然是將內外設計全部做在一個方案上。開始當然是無邊無際的遐想,好在他們在臺灣曾經做過“航空博覽會”的設計,因此對航空有基本的感覺。他們想像,這是“一個可以飛起來的作品”,造型就從翅膀出發。他們看了無數的參考資料,飛在藍天的老鷹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那只正在拍動翅膀的鷹,為什麼能夠升起在空中,他們看到了翅膀之外看不見的另外一個因素:空氣。

  “抓住天空的翅膀”,是他們的出發點。他們沒有細細的刻畫鷹翅一根一根羽毛,卻仔細去刻畫翅膀的拍動。建築是凝固的,因此,他們將翅膀在空氣中的扇動設想成為類似相片疊拍那樣,充滿了動感。足有20個類似渦輪發動機葉片的“翅膀”,展示抓住空氣的姿態。這樣的構思,使得他們順利進入了前15名,前6名,最後以第二的位置,進入了前三。

  這時,設計進入了“命題作文”階段。

  展覽內容已經確定為從人類學飛一直到航空業的未來,特別是未來部分:運用互動、體驗手段,精彩展示未來航空科技和航空服務及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展館內將通過現代影像等傳播手段,配以不同的聲、光、電、氣、水等特效,從寬敞的入口大廳開始,就為參觀者創造一次真實的飛翔體驗。

  館方的建築主題也出來了:“雲”。

  邢福麟在電腦上寫:“他們要一朵雲”。然後是一張哭臉,設計要重新開始了。

  仔細想想,那不是開始,倒是一個中途的驛站。

  中國古代的飛翔夢想,經常和雲聯繫在一起。從進入現代詞典的“騰雲駕霧”這樣的詞語來看,“雲”和人們夢想中的人類可以飛翔是一直分不開的。傳説中的“五色祥雲”,也該是一種想像中的飛行器,只有那些不凡的神仙才能駕馭。再説,館址設在黃浦江邊,雲和水能和諧相處。在水邊 “飄來一朵雲”,有一種天然的美感。雲,那麼高遠……可是對於航空人來説,無比親近。

  邢福麟、王駿新就抬頭看雲,又去找到了幾乎所有能找到的雲的圖像,從寫實的照片,到中外美術作品雕塑作品中變了形的雲。他們還找來氣象學的書籍,目的是看看在科學工作者的眼中,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他們知道,展館的外形設計,經常是“一眼決定死活”的。因此,他們必須追求所有人來到展館面前的“第一感覺”。可是,連他們自己也一直沒有找到好的感覺。

  這些日子,設計團隊就一起熬夜。好在工作室的一旁就有可以煮咖啡的小灶臺。邢福麟的絕招是做咖喱雞,他們熬夜就是吃他做的雞來補充養分。

  邢福麟使用的是一本黑卡紙的草稿本,他用白色的筆來畫雲。他又去福州路買了一坨藝用膠泥。不是用筆在本子上畫,就是用手在膠泥上捏。

  王駿新需要用電腦進行“驗證”,做成立體的3d圖形,然後將設計翻來複去,從各個方面去看。

  終於有一天,邢福麟的手指,不再在膠泥上捏揉了。他拿起相機一張張的拍攝。他説,就是這個了。

  他們保留了那時膠泥“定格”的瞬間。他們拿來一個盒子,對我們説自從決定了用這個造型,就沒有再動過它。

  那一坨像是水泥一樣顏色的膠泥,在我們看來,是沉甸甸,油滋滋的,一點也不像是輕盈的“雲彩”。

  “你看起來這是一枚帶殼的花生,還是一頭水裏胖胖的鯨?很多人這樣説過。 ”他們笑著説,“像雲又不像雲,才是好的。 ”

  邢福麟的所有想像,都只要王駿新能夠明白,他懂了,別人也都能懂了。他們兩人便又開始了無聲的交談。在電腦中,“雲”被抬高了,脫離了地面,這就“飄”了起來。一個展覽人設計的概念建築,就這樣誕生了。

  邢福麟説:“這要是用白色的瓷去做該多好? ”

  不過,展覽館不行。

  在他們的概念設計被評為第一之後,中航設計院做了後期深化。

  選用了接近白色的膜結構材料,這個建築外形就變得潔白、柔軟、光滑、圓潤,如雲一樣輕。

  利用雙層屋面構造方法,導入自然空氣,形成獨特的符合環保要求的“生態夾層”。

  走進展館,就像是走進了雲。

  “達芬奇從來沒有為自己畫像。”邢福麟説,“可是人們看了他的許多作品,就知道不少人物中就有達芬奇自己的影子,漸漸就能想像出他是什麼模樣。 ”每一個藝術家,都會將個性的某一些資訊透露在作品中。

  “我想有一天開一個展覽,手繪稿展覽。把我畫過的所有設計稿放在一起。 ”

  我們想,他是在收集他前面所説的“記憶”。這也像是在集聚設計者一個個的生命片段。

  “多好啊,記得一定給我們留兩張門票。 ”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